第三章 流通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053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流通体制改革
分类号: F423
页数: 5
页码: 212-216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79-2014年天津市宁河县工业流通体制改革改革发展情况,包括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供销体制改革等情况。
关键词: 体制改革 流通体制 宁河县

内容

第一节 商业流通体制改革
  1979年后,全县改变公有制商业独家经营局面,实行多种经营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多渠道商品流通。个体、集体商业迅速恢复。当年,发展个体商业,经营项目由饮食、服务、修理等向全面发展。1984—1985年,放宽政策,简化登记手续,私营及个体商业又有发展。1989年,个体有证商业户2433家,从业人员3366人,营业额1860万元。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多元化商业格局形成。专卖店、专业店、连锁店、总经销、总代理多种业态快速发展。1990年始,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比重持续下降,个体、私营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贸易比重提高。
  二 体制改革
  (一)个体商业迅猛发展 1992年,个体有证商业零售机构比1983年增长593.81%,从业人员增长640.86%;全民、集体零售机构减少59.42%,从业人员减少14.24%。个体有证商业机构比1983年增长406%,从业人员增长425.92%;全民所有制商业机构减少15.25%,从业人员减少6.57%;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增长13.43%,从业人员减少0.39%。个体有证饮食业机构比1983年增长203.67%,从业人员增长241.25%;全民所有制饮食业机构持平,从业人员增长0.69%;集体所有制饮食业机构减少28%,从业人员减少54.48%。个体有证服务业机构比1983年增长117.39%,从业人员增长148%;集体所有制服务业机构减少51.51%,从业人员减少63.50%。
  (二)商业改革1979年,国家计划管理商品开始逐步开放。1980年,在生产资料方面,绝大部分机电、化工、建材产品不再做统一分配计划,允许在市场上自由购销。在计划管理形式上由单一指令计划改为指令性、指导性、市场调节三种管理形式并存。1983年,供销合作社实施体制改革,采取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与稳妥安置职工有机结合办法。1984年,在农副产品方面,有关国计民生重要商品如粮、棉、油、猪等,开始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生猪全部开放经营,禽、蛋、牛羊肉及其他农副产品实行自由购销。在商业批发环节上打破“三固定”(固定进货地点、固定供应对象、固定作价办法),冲破一、二、三级批发站层层计划分配调拨供货。批发企业可以兼营零售,零售企业可以兼营批发,打破批零之间、行业之间截然分开做法,实行开放式经营。1985年,在生活消费品购销方面,实行自由选购、合同定购、计划收购三种管理形式并存。至1992年,全部开放经营。1996年,组建商业委员会,综合管理全县商品流通和商品市场。2001年,有500多名职工与企业脱离关系。粮油有限公司通过买断工龄、离岗挂编、离职待业、内部退养4种途径,与339名职工签订协议。
  (三)转变经营模式 2000年,县供销社建成家乐超市。2005年,实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成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进村庄,农副产品进市场“三进”工程建设。2008年,提升改造商业道商业设施,将芦台新市场租赁给天津市世纪欣都购物广场作为商厦经营使用,实施高标准装修,打造市场新形象。租赁期限20年。2010年,发展38个烟花爆竹连锁经营网点,实现烟花爆竹连锁配送与安全经营。扩大农业生产资料网络连锁配送覆盖面,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在居民社区设置环保绿色再生资源回收亭60个。2014年,完成14个连锁便利店、1个直营店建设任务。改善农村经营环境,促进“三农”服务。
  三 恢复和发展城乡贸易
  1984年,建成全县第一个贸易市场——芦台封闭市场。1992年,提升改造芦台新市场(专营服装、日用百货、化妆品、家具)。同年,建宁河县贸易开发区,占地62.77公顷,分土地出让区、土地租赁区、商品营业楼区、商品住宅楼区、工业小区、综合贸易批发市场、贸易市场7个小区。全区配套设施齐全,各类服务、饮食、娱乐、住宿、通讯、信息、金2014年,宁河县烟花爆竹配送中心融等行业相继建立。投资1500万元,建成蔬菜、果品、水产品等7个专业市场,占地23.33公顷,有各类摊位1600个,其中固定批发经营户1000余户,年市场交易额5亿多元,成为全县龙头市场。2010年,市场交易额实现21.2亿元。
  1994年,建成西大桥农副产品综合市场。2002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商品市场41个,比1978年增长92.50%,集市贸易成交额7.68亿元。2011年,家乐超市与西青区社和社会自然人联合创办顺丰小额贷款公司。农超对接实现销售额1.9亿元。烟草专卖与酒类专卖分别完成销售额4.7亿元和5600万元。盐业公司全年实现销售额1260万元。土产公司开展原料直供业务,把烟花爆竹经营与婚宴庆典等服务相结合,全年完成销售额2200万元,其中烟花爆竹占1200万元。赛丰广场、芦阳大厦分别实现成交额1.03亿元、6600万元。家乐超市推进“农超对接”,增设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有300多个品种的农副产品在家乐超市对接销售,全年销售肉、蛋、禽、水产品1200万元,蔬菜、水果2200万元,实现供销双赢。2012年,投资150万元,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家乐超市投资400万元金海湾社区超市开张纳客;酒类专卖公司投资150万元,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酒类仓储库投入使用。家乐超市实现销售额3.35亿元。烟草公司销售额实现4.5亿元;酒类专卖公司实现销售额4700万元。土产公司鞭炮实现销售800万元。新建改造提升基层社10个;创办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其中有6家专业合作社的8个品牌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对提升的19个农村综合服务社进行规范挂牌,“三社”(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建成日用消费品直营店、加盟店295个;农资营销网点152个;烟花爆竹网点38个。利用网络功能完成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信息工程建设,建成信息服务站24个,安装电子信息屏31块。
  2013年,茂川大厦、芦台商业中心两项重点工程全面竣工;20项民心工程之一的家乐商业购物中心正式开张纳客;土产公司烟花爆竹仓储库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完成3个基层社改造提升,改造提升基层社累计13个;创办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3家,累计10家;对农村综合服务社提档升级,规范挂牌74家。完成14个农村连锁化便利店和1个直营店建设任务,系统连锁销售额9.4亿元。完成3个基层社的改造提升,累计16个。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5家,累计15家;对农村综合服务社提档升级,规范挂牌26个,建成利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个、庄稼医院1个。
  2014年,列入市社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家乐腾杰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竣工;家乐超市、酒类专卖分别实现销售额3.5亿元、1744万元。烟草公司、新跃医药分别实现销售额5.1亿元、1628万元。农资行业销售化肥4500吨、农药120吨、农膜100吨,实现销售额1000万元。
  第二节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1985年,开始将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把合同定购的粮食与国家专项拨付平价化肥、柴油和预购定金三挂钩。完成粮食订购1.01万吨,其中玉米5285吨,稻谷1648.5吨,小麦2243吨,夏粮小麦815吨;油料入库5吨。1989年,完成粮食定购7110吨,其中玉米5020吨,稻谷1490吨,小麦600吨。1993年,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实行购销同价。
  1998年,部分粮食经营部门工人下岗分流,与原单位彻底脱钩。1999年,粮食行政管理职能与粮食企业经营分离,粮食收储与粮食经营分开,分别组建“粮食管理局”“粮油有限公司”“粮食收
  储有限公司”。2001年,取消原保留的城镇非农业人口粮食供应关系。2006年,取消粮食定购,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各乡镇粮站取消,职工全部买断工龄,自谋职业。国家和地方储备粮各自集中管理,国家粮食保管重点为中央储备粮天津宁河直属库,地方粮食保管由原粮食局一库负责。1999—2005年,全县粮食定购任务数6820吨,粮食购销有限公司6个粮站和粮食一库承担收购任务。2006年,粮食购销有限公司转为储存,粮食定购取消。各粮站陆续摘牌停业。2010年,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直属企业3家,第一粮库负责市级粮食储备,苗庄和丰台站负责县粮食储备,其余各站员工买断工龄,各站领导和企业营业执照一起集中公司统一管理。粮油有限公司下属单位在粮食流通放开的情况下,经营困难,粮站整体出售或对外出租,经营公司停业,人员下岗分流。至2012年,正常经营的单位只有金芦米业有限公司(股份制)和津沽粮食工业有限公司(国有企业)。2013年,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从根本上改革和转变粮食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公司对名下所有单位进行清产核资、人员全部分流(公司机关人员、津沽粮食工业有限公司除外)。
  第三节 供销体制改革
  1983年,县供销社开始实施体制改革。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清理社员股金,落实股权,补发红利,对用工制度、财务管理体制、价格管理体制、批发体制、经营范围等相继出台改革方案和办法。1984年,全社34个单位普遍实行以柜组为单位,以“五定”(定人员、定销售、定费用、定利润、定分红比例)为内容的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内部活力骤增,经济效益上升。全社利润461万元,比1982年翻一番。1988年,实行主任负责制,成立社务管理委员会,撤销理、监事会。60%直属单位实行经理、厂长、主任负责制,5名农民受聘为基层副主任。健全工会组织和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企业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1992年,21个基层供销社零售门店和蔬菜杂货公司4个门店推行“租壳卖瓤”(企业向职工有偿出租营业设施,即壳,如店堂、柜台;承包者出资购买该店全部或部分库存商品,即瓤)经营,后改为职工合伙租赁经营。职工个人身份不变,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分配,向企业交纳租金。
  1998—2002年,实行组建中心区社改革,将原来20个基层社合并为5个中心区社,保留苗庄供销社。2004—2008年,糖业烟酒公司、芦台食品厂、供销公司、外贸纸箱厂实行减员减负改制,完成煤建、生产、棉麻、百货、五金、饮食、盐业等公司、芦阳宾馆和芦台、丰台、任凤、潘庄、宁河等单位改制。2007年,改制后生产公司、盐业公司、煤建公司实施资产整体租赁经营,即在核清资产底数的基础上,承包人上缴县社资产承包费。有效降低县社投资风险,促进社有资产保值增值。至2010年,全社15个公司6个基层社,分流安置职工1129人,退休287人,职工总数由2005年2043人缩减到745人。筹措财力对历史积累不良贷款进行消化,付出4109万元,消化债务负担2.59亿元。2011年,县物资回收公司进行改制,对职工进行安置分流,企业实行承包经营。
  第四节 物资体制改革
  全县物资流通体制的变革及职能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1979—1988年,物资流通计划管理阶段。基本都是计划管理,物资计划部门负责上报全县钢材、木材、水泥、主要化工原料、有色金属、机电产品、燃料、汽车等统配物资的需求计划,按照市计委下达的年度物资分配计划,进行统配物资平衡分配。县物资局根据市县计委下达的物资分配计划组织订货、进货和计划供应。
  1989—1993年,统配物资的双轨制阶段。统配物资开始实行双轨制,涉及国计民生的项目物资需求国家给予计划安排,而计划经济时一般项目的物资需求只能面向市场,大部分物资的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应运而生。
  1994—2010年,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市场彻底放开,各级计划部门为适应市场经济形势需求,管理体制和工作职能也在变化。1996年,商贸流通负责县棉花收购加工市场的规划,参与棉花收购价格企业的资格认证;负责县成品油经营市场的发展规划,负责县成品油经营企业市场准入初审及成品油企业年度核查初审;负责县煤炭市场的发展规划,负责县煤炭企业市场准入初审及煤炭企业年度审查初审;负责县散装水泥推广工作及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缴工作。
  2011年,成品油市场和煤炭市场监管职能由县发改委移交到商务委,负责成品油经营企业准入初审及成品油企业年度核查初审和煤炭经营许可证初审及年度审核初审。2013年,取消煤炭经营许可证制度,成品油经营许可证制度沿用。
  第五节 外贸体制改革
  1979—1990年,对外向型的企业,由基建科管理,外汇的调剂和使用,由计划科管理,进出口活动一般委托进出口公司进行,并向市计委申请外汇。1991年,成立外经贸委,负责合资企业的立项审批,合资企业的经费管理、进口计划、外汇的调剂使用。1992年,为计划经济阶段,外贸公司既发挥政府职能,负责发展全县外向型经济,又实现企业的自我发展,为专业公司组织出口货源,开发出口产品。除对原有的冷冻厂进行技术改造外,兴建公文箱厂、体育用品厂、皮件厂、天神山服装有限公司及10余个联营项目。1993年始,是市场经济阶段,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外贸易的经营方式随之改变。外贸公司不再承担发展全县外向型经济的责任,外贸生产厂家可以直接与外商接触洽谈,可以直接与专业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外贸公司逐渐确立走工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对自属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引进新项目,相继兴建剪绒厂、马鬃尾厂、咸菜腌制厂、工艺厂、卫生巾厂、天美保健品公司、天博食品公司及雨花纸厂等。以承包经营形式为主。2005年,组建商务委,撤销外经贸委,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天津市对外经贸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宁河县对外经贸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2014年,外商(含台港澳侨)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赴境外投资(含台港澳侨)企业核准(初审上报)等两项职能转交至县审批局。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断限,上起1979年,下至2014年。为完整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部分事物的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对前志中(1979—1989年)的重大事件与续志相关联的事物做概括性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