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031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104-10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天津市宁河县的文物古迹,其中包括了战国古城池、红心堤、杨七郎墓、潘美八十一古墓、红土坨等。
关键词: 七里海 宁河县 文物古迹

内容

一战国古城池
  1974年,潮白河施工中,在七里海北岸的大海北、张庄、桐城发掘出三座战国古城池。古城池呈长方形,东西约600米,南北约500米,有“城顶”“城耳朵”等古城遗迹,还发现大量建筑物件、陶器及残片。战国古城池在七里海附近发掘出土,反映了战国时期以城割据戍守,燕赵连年征战的历史,说明七里海沿岸一带在二千二三百年前已成为陆地。
  二红心堤
  位于七里海北岸小海北村北五里处,为一条土埝,用以抵挡七里海水。红心堤在历史上作为名胜古迹,多次见诸典籍。
  《宁河县志》(乾隆本)记载:“红心堤,在县西南(注:旧城宁河镇)四十五里小海北庄,距庄北五里道旁,有土堰一条。故老传,即秦始皇所筑红心堤,今去海甚远,海水不至矣。”《日下旧闻考》(乾隆钦定)记载:“红心堤,在宝坻东南二百里(注:明代宁河属宝坻县辖),秦始皇所筑,潮虽涌而堤不没。”《天府广记》也有这样记载:“红心堤,在宝坻东南滨海,秦始皇筑。又有城名秦城,亦始皇筑。”
  三杨七郎墓
  位于潘庄镇西塘坨村西。《宁河县志》(乾隆本)记载:“杨七郎墓在县西潘庄,旧庙尚存,疑即昭弟也。”(注:昭,即六郎杨延昭)杨七郎,杨业(杨家将故事中杨继业)之子,北宋著名爱国将领。《辽史纪事本末》记载:“杨七郎名延玉,和其父均战死在山西陈家谷。”
  七郎战死后,人们出于对这位爱国忠良的敬仰,在其战斗过的西塘坨修坟,虚拟厚葬,并立庙,每年添土祭典,土丘逐年增高,当地人又称之为“灵台山”“七郎山”。
  《宁河县志》(乾隆本)载徐羾所作《杨七郎墓》写道:“宋室将军勇绝伦,英灵凛凛至今存。一杯遗土千年恨,百战神威万古尊。风急涛声悲壮士,月明葭影吊忠魂。野人亦自知加礼,不敢樵苏近墓门。”
  四潘美八十一古墓
  乾隆《宁河县志》记载:“潘美墓,在县西潘庄。《宋史》记,潘美,大名人,受知太祖,平定海内,曾知幽州,后以判并州卒。今潘庄有古墓八十一座,九行并列,土人相传为潘美墓云。”
  潘美(杨家将故事中称其为潘仁美),随宋太祖征战屡立战功,官至忠武军节度使(今许昌)。相传,潘美死后,家人将其葬于老家潘庄,怕人偷棺盗墓,扒骨扔尸,故意修了八十一座坟。
  五八卦沟
  位于西塘坨村西苇海中。相传是清初农民军同官军作战布下的八卦迷魂阵。农民军水性好,以浓密芦荡作掩护,巧妙利用复杂多变的沟沟汊汊,神出鬼没,明打暗防,同军官周旋。经历300余年沧桑巨变,仍依稀可见八卦阵轮廓。
  六红土坨
  即一凸型土坨。清乾隆本《宁河县志》载:“在造甲城庄南五里许,有圆坨一段,阔顷余,亦传刘仁恭兵住于此。”
  七董家坟汉墓
  位于东塘坨,占地500平方米,原墓群规模庞大,封土直径8米余,高达5米,地下部分未被破坏。
  八东塘坨墓群
  位于该村东北,1971年发现,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罐、瓮盆和五铢钱等。
  九西塘坨墓群
  又称双坨遗址,位于西塘坨村西,地势较其他地面高出近1米,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年代为西汉。遗物多为灰板、筒瓦、陶釜、陶缸口沿,器物文饰有格纹,菱纹、布纹,绳纹等。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断限,上起1979年,下至2014年。为完整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部分事物的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对前志中(1979—1989年)的重大事件与续志相关联的事物做概括性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战国古城池
相关专题
红心堤
相关专题
杨七郎墓
相关专题
潘美八十一古墓
相关专题
八卦沟
相关专题
红土坨
相关专题
董家坟汉墓
相关专题
东塘坨墓群
相关专题
西塘坨墓群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