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巨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031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古代巨泽
分类号: P942.21
页数: 5
页码: 101-105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79年至2014年天津市宁河县七里海形成与演变、古海岸自然遗迹、文物古迹等。
关键词: 七里海 古代巨泽 宁河县

内容

第一节 七里海形成与演变
  据地质学家考证,距今一万年前的第四纪大理冰后期,世界气候变暖,海面上升;7500年前,七里海地区被海水占据,为渤海的一部分。从距今5000年开始,渤海逐渐海退,七里海成为浅海滩。距今3000年前,演变成沼泽洼淀。后通道淤塞,变成淡水湖。
  七里海是古代著名湖泊。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最早提到七里海。书中说:“自是水(指鲍丘水,即今蓟运河)之南,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郦道元所谓的“雍奴薮”,就是指东南滨海的沼泽洼淀。当时虽没有“七里海”称谓,实际指的即七里海。清《畿辅通志》载:“七里海,《水经注》所渭雍奴薮也。”表明与雍奴县名称也有渊源。
  汉代
  雍奴县属渔阳郡,治所约在今武清一带,所辖区域包括今宁、静、武、宝、蓟等县的广阔地域。《辽史》记载:“武清县,前汉雍奴县,属渔阳郡。《水经注》雍奴者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时七里海一带属雍奴县所辖,《水经注》所说“薮”,就是浅水生长草类的沼泽,顾名思义,汉代雍奴之名,很可能因七里海这片“雍”“奴”之地而得名。
  明代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七里海,广袤二百五十二里。”至明末,七里海面积基本没变。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日下旧闻考》有这样记载:“七里海,在县东南(注:指宝坻县城)一百三十里。七里海计二百五十二里,有荒地二万一千五百余顷。”并记载:“民之久业,输粮饲马,煎盐出税,养生送死,出于其中,不宜渔夺。”由此可见,七里海在京畿影响是很大的。明代宝坻上缴朝廷的芦苇税和渔网税,主要取自蓟运河和七里海。
  清代
  乾隆四十四年(1779),《宁河县志》载:“七里海,在县西南(指旧县城宁河镇)五十里。水本无缘,地势洼下,行潦归焉。当雨多水汇,极目无涯,汪洋如海,故以海名。西接筐儿港,西北接青龙湾二引河之水,东南分流。”
  “入运河(蓟运河)归海。宽二十里,长四十里。乾隆二十九年(1764),与堤头曾口河同竣。
  海之西北为后海,宽八里,长十八里。其东南为曲里海,宽四里,长十里。”道光二十四年(1844)记载:“七里海宽(指前海)二十余里,长则倍之……西北曰后海,宽八里余,长十八里;东南曰曲里海,宽较后海又小焉。”
  中华民国时期
  据民国《内务部河务季报》记载:“七里海,西接塌海淀,北承后海。后海之西北为鲫鱼淀,又北为香油淀,东南为曲里海,又南为宁车沽。每逢雨多水汇则渺渳濊漫,极目无涯,旱则诸淀皆涸;唯七里海尚有宁车沽一道,下通北塘潮汐,水常不竭。”可见,民国时期七里海仍为天津滨海最大的洼淀,周围诸淀相互通连,成“众星捧月”之势,且“渺渳濊漫,极目无涯”,即使干旱季节,也“水常不竭”。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七里海面积约为108平方千米。60年代,后海、曲里海被开垦为粮田,实际面积减少至68.5平方千米。1978年和1980年,为扩大自备水源,分两期建成东海水库,占地17.84平方千米。2014年,总面积95平方千米。
  第二节 古海岸自然遗迹
   一牡蛎滩
   牡蛎滩是全新世以来海陆变迁的产物,在特定海湾、泻湖环境下形成,生长于潮间带、潮下带的半咸水泻湖——河口环境长重牡蛎和近江重牡蛎生物遗骸的堆积体。
  长牡蛎,俗称千层蛤,又称蚝。大者一尺多,互相粘结成块,坚硬如石,故称牡蛎礁。宁河县发现的牡蛎堆积,以县南部为多,中部次之。其中,俵口乡、北淮淀乡、东棘坨镇等地最丰富。俵口牡蛎滩,牡蛎个体硕大,壳体长一般40厘米左右,最长的60厘米,一般宽10~15厘米,厚5~8厘米,最厚10厘米,一般牡蛎壳有20余层,多者40~50层。一般埋藏地下2~3米处。如此大的牡蛎,在西太平洋滨海湿地极其罕见。牡蛎层厚达5~7米,形成数百米长、五六米宽的堤坝,规模壮观,保存完好。和俵口牡蛎滩相邻的北淮淀乡出土的长牡蛎,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测定年代为2443±85年。说明该地区曾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河口所在,《宁河县志》(清光绪本)载有蚝山、蛤山说。
  《宁河县志》(清乾隆本)还载有题为“蚝山”的诗文。诗云:“种别龙宫结体灵,盘根水底峙山形。胚胎已孕河光白,荦确犹含海气青。日上斜烘房密栗,风回微拂浪清冷。截流万古疑为柱,谁转层峣入北溟?”
  天津发现的牡蛎滩,大体分为4道,有两道在七里海。俵口乡规模最大,形成于距今7000—2000年;其次是北淮淀乡,形成于距今3800—2400年。另两道基本是零散分布。一道在七里海北部边缘,卫星河西端史庄子—姜庄子一线,形成于距今6000—5000年;一道在宝坻南部的古自洼—东老口扬水站—黄庄一线,形成于距今6700—6600年。
  二贝壳堤
  贝壳堤是生长在潮间带或浅海泥沙海底贝壳软体动物的遗骸。主要以多种贝壳碎片组成,夹杂粉砂、细沙、泥炭层或淤泥质粘土薄层。贝壳种属以蝐螺、缢蛏、毛蚶、蓝蛤、文蛤、四角蛤、竹蛏、扇贝、偏玉螺、强棘红螺、杜氏笋螺、长重牡蛎、近江重牡蛎等。贝壳堤同牡蛎滩一样,也是在全新世中晚期阶段性海退过程中,在海岸线相对稳定时期,在高潮线附近由海汐、海浪搬运堆积而成的,反映了自陆向海方向的海岸线变迁,是海岸线移动和天津平原向海伸展的标记。
  天津贝壳堤大体分为4道,是在海退过程中4次相对稳定时期形成的。七里海贝壳堤为西数第二道。即:在宁河县造甲城镇—东丽区荒草坨、小王庄、张贵庄—津南区巨葛庄、南八里台一大港区中塘一线,直至黄骅境内,距现代海岸线11~35千米。该堤形成于距今3800—3000年,呈南北走向或西北至东南走向,断续、垄岗状分布。贝壳种属反映了泻湖——滨海生态环境。堤上现有西周和战国文物。
  从时间和空间看,七里海贝壳堤与天津贝壳堤一样,有两个明显规律:基本都是呈弧形南北走向,与现代渤海湾西岸平行分布,两堤相距一般在10~15千米;每道贝壳堤堆积形成时间约1000年,相邻两堤相隔时间跨度也在1000年左右。
  第三节 文物古迹
  一战国古城池
  1974年,潮白河施工中,在七里海北岸的大海北、张庄、桐城发掘出三座战国古城池。古城池呈长方形,东西约600米,南北约500米,有“城顶”“城耳朵”等古城遗迹,还发现大量建筑物件、陶器及残片。战国古城池在七里海附近发掘出土,反映了战国时期以城割据戍守,燕赵连年征战的历史,说明七里海沿岸一带在二千二三百年前已成为陆地。
  二红心堤
  位于七里海北岸小海北村北五里处,为一条土埝,用以抵挡七里海水。红心堤在历史上作为名胜古迹,多次见诸典籍。
  《宁河县志》(乾隆本)记载:“红心堤,在县西南(注:旧城宁河镇)四十五里小海北庄,距庄北五里道旁,有土堰一条。故老传,即秦始皇所筑红心堤,今去海甚远,海水不至矣。”《日下旧闻考》(乾隆钦定)记载:“红心堤,在宝坻东南二百里(注:明代宁河属宝坻县辖),秦始皇所筑,潮虽涌而堤不没。”《天府广记》也有这样记载:“红心堤,在宝坻东南滨海,秦始皇筑。又有城名秦城,亦始皇筑。”
  三杨七郎墓
  位于潘庄镇西塘坨村西。《宁河县志》(乾隆本)记载:“杨七郎墓在县西潘庄,旧庙尚存,疑即昭弟也。”(注:昭,即六郎杨延昭)杨七郎,杨业(杨家将故事中杨继业)之子,北宋著名爱国将领。《辽史纪事本末》记载:“杨七郎名延玉,和其父均战死在山西陈家谷。”
  七郎战死后,人们出于对这位爱国忠良的敬仰,在其战斗过的西塘坨修坟,虚拟厚葬,并立庙,每年添土祭典,土丘逐年增高,当地人又称之为“灵台山”“七郎山”。
  《宁河县志》(乾隆本)载徐羾所作《杨七郎墓》写道:“宋室将军勇绝伦,英灵凛凛至今存。一杯遗土千年恨,百战神威万古尊。风急涛声悲壮士,月明葭影吊忠魂。野人亦自知加礼,不敢樵苏近墓门。”
  四潘美八十一古墓
  乾隆《宁河县志》记载:“潘美墓,在县西潘庄。《宋史》记,潘美,大名人,受知太祖,平定海内,曾知幽州,后以判并州卒。今潘庄有古墓八十一座,九行并列,土人相传为潘美墓云。”
  潘美(杨家将故事中称其为潘仁美),随宋太祖征战屡立战功,官至忠武军节度使(今许昌)。相传,潘美死后,家人将其葬于老家潘庄,怕人偷棺盗墓,扒骨扔尸,故意修了八十一座坟。
  五八卦沟
  位于西塘坨村西苇海中。相传是清初农民军同官军作战布下的八卦迷魂阵。农民军水性好,以浓密芦荡作掩护,巧妙利用复杂多变的沟沟汊汊,神出鬼没,明打暗防,同军官周旋。经历300余年沧桑巨变,仍依稀可见八卦阵轮廓。
  六红土坨
  即一凸型土坨。清乾隆本《宁河县志》载:“在造甲城庄南五里许,有圆坨一段,阔顷余,亦传刘仁恭兵住于此。”
  七董家坟汉墓
  位于东塘坨,占地500平方米,原墓群规模庞大,封土直径8米余,高达5米,地下部分未被破坏。
  八东塘坨墓群
  位于该村东北,1971年发现,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罐、瓮盆和五铢钱等。
  九西塘坨墓群
  又称双坨遗址,位于西塘坨村西,地势较其他地面高出近1米,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年代为西汉。遗物多为灰板、筒瓦、陶釜、陶缸口沿,器物文饰有格纹,菱纹、布纹,绳纹等。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断限,上起1979年,下至2014年。为完整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部分事物的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对前志中(1979—1989年)的重大事件与续志相关联的事物做概括性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