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七里海自然保护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0313
颗粒名称: 第四编 七里海自然保护区
分类号: P942.21
页数: 22
页码: 99-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9年至2014年天津市宁河县七里海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七里海形成与演变、古海岸自然遗迹、生态功能、保护与修复、民间故事等。
关键词: 七里海 自然保护区 宁河县

内容

七里海是国务院批准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7平方千米。七里海贝壳堤是天津贝壳堤的组成部分,天津贝壳堤与美国路易斯安纳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并称为世界三大著名贝壳堤。七里海牡蛎滩和贝壳堤,是大自然沧海桑田的真实纪录,也是古海岸变迁极其珍贵的海洋遗迹,已成为研究海岸演变、古气候、湿地生态等学科的重要场所。湿地还生长和栖息着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是多种生物物种基因库。牡蛎滩、贝壳堤和湿地,构成七里海特有的三大自然景观。
  第一章 古代巨泽
  第一节 七里海形成与演变
  据地质学家考证,距今一万年前的第四纪大理冰后期,世界气候变暖,海面上升;7500年前,七里海地区被海水占据,为渤海的一部分。从距今5000年开始,渤海逐渐海退,七里海成为浅海滩。距今3000年前,演变成沼泽洼淀。后通道淤塞,变成淡水湖。
  七里海是古代著名湖泊。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最早提到七里海。书中说:“自是水(指鲍丘水,即今蓟运河)之南,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郦道元所谓的“雍奴薮”,就是指东南滨海的沼泽洼淀。当时虽没有“七里海”称谓,实际指的即七里海。清《畿辅通志》载:“七里海,《水经注》所渭雍奴薮也。”表明与雍奴县名称也有渊源。
  汉代
  雍奴县属渔阳郡,治所约在今武清一带,所辖区域包括今宁、静、武、宝、蓟等县的广阔地域。《辽史》记载:“武清县,前汉雍奴县,属渔阳郡。《水经注》雍奴者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时七里海一带属雍奴县所辖,《水经注》所说“薮”,就是浅水生长草类的沼泽,顾名思义,汉代雍奴之名,很可能因七里海这片“雍”“奴”之地而得名。
  明代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七里海,广袤二百五十二里。”至明末,七里海面积基本没变。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日下旧闻考》有这样记载:“七里海,在县东南(注:指宝坻县城)一百三十里。七里海计二百五十二里,有荒地二万一千五百余顷。”并记载:“民之久业,输粮饲马,煎盐出税,养生送死,出于其中,不宜渔夺。”由此可见,七里海在京畿影响是很大的。明代宝坻上缴朝廷的芦苇税和渔网税,主要取自蓟运河和七里海。
  清代
  乾隆四十四年(1779),《宁河县志》载:“七里海,在县西南(指旧县城宁河镇)五十里。水本无缘,地势洼下,行潦归焉。当雨多水汇,极目无涯,汪洋如海,故以海名。西接筐儿港,西北接青龙湾二引河之水,东南分流。”
  “入运河(蓟运河)归海。宽二十里,长四十里。乾隆二十九年(1764),与堤头曾口河同竣。
  海之西北为后海,宽八里,长十八里。其东南为曲里海,宽四里,长十里。”道光二十四年(1844)记载:“七里海宽(指前海)二十余里,长则倍之……西北曰后海,宽八里余,长十八里;东南曰曲里海,宽较后海又小焉。”
  中华民国时期
  据民国《内务部河务季报》记载:“七里海,西接塌海淀,北承后海。后海之西北为鲫鱼淀,又北为香油淀,东南为曲里海,又南为宁车沽。每逢雨多水汇则渺渳濊漫,极目无涯,旱则诸淀皆涸;唯七里海尚有宁车沽一道,下通北塘潮汐,水常不竭。”可见,民国时期七里海仍为天津滨海最大的洼淀,周围诸淀相互通连,成“众星捧月”之势,且“渺渳濊漫,极目无涯”,即使干旱季节,也“水常不竭”。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七里海面积约为108平方千米。60年代,后海、曲里海被开垦为粮田,实际面积减少至68.5平方千米。1978年和1980年,为扩大自备水源,分两期建成东海水库,占地17.84平方千米。2014年,总面积95平方千米。
  第二节 古海岸自然遗迹
   一牡蛎滩
   牡蛎滩是全新世以来海陆变迁的产物,在特定海湾、泻湖环境下形成,生长于潮间带、潮下带的半咸水泻湖——河口环境长重牡蛎和近江重牡蛎生物遗骸的堆积体。
  长牡蛎,俗称千层蛤,又称蚝。大者一尺多,互相粘结成块,坚硬如石,故称牡蛎礁。宁河县发现的牡蛎堆积,以县南部为多,中部次之。其中,俵口乡、北淮淀乡、东棘坨镇等地最丰富。俵口牡蛎滩,牡蛎个体硕大,壳体长一般40厘米左右,最长的60厘米,一般宽10~15厘米,厚5~8厘米,最厚10厘米,一般牡蛎壳有20余层,多者40~50层。一般埋藏地下2~3米处。如此大的牡蛎,在西太平洋滨海湿地极其罕见。牡蛎层厚达5~7米,形成数百米长、五六米宽的堤坝,规模壮观,保存完好。和俵口牡蛎滩相邻的北淮淀乡出土的长牡蛎,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测定年代为2443±85年。说明该地区曾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河口所在,《宁河县志》(清光绪本)载有蚝山、蛤山说。
  《宁河县志》(清乾隆本)还载有题为“蚝山”的诗文。诗云:“种别龙宫结体灵,盘根水底峙山形。胚胎已孕河光白,荦确犹含海气青。日上斜烘房密栗,风回微拂浪清冷。截流万古疑为柱,谁转层峣入北溟?”
  天津发现的牡蛎滩,大体分为4道,有两道在七里海。俵口乡规模最大,形成于距今7000—2000年;其次是北淮淀乡,形成于距今3800—2400年。另两道基本是零散分布。一道在七里海北部边缘,卫星河西端史庄子—姜庄子一线,形成于距今6000—5000年;一道在宝坻南部的古自洼—东老口扬水站—黄庄一线,形成于距今6700—6600年。
  二贝壳堤
  贝壳堤是生长在潮间带或浅海泥沙海底贝壳软体动物的遗骸。主要以多种贝壳碎片组成,夹杂粉砂、细沙、泥炭层或淤泥质粘土薄层。贝壳种属以蝐螺、缢蛏、毛蚶、蓝蛤、文蛤、四角蛤、竹蛏、扇贝、偏玉螺、强棘红螺、杜氏笋螺、长重牡蛎、近江重牡蛎等。贝壳堤同牡蛎滩一样,也是在全新世中晚期阶段性海退过程中,在海岸线相对稳定时期,在高潮线附近由海汐、海浪搬运堆积而成的,反映了自陆向海方向的海岸线变迁,是海岸线移动和天津平原向海伸展的标记。
  天津贝壳堤大体分为4道,是在海退过程中4次相对稳定时期形成的。七里海贝壳堤为西数第二道。即:在宁河县造甲城镇—东丽区荒草坨、小王庄、张贵庄—津南区巨葛庄、南八里台一大港区中塘一线,直至黄骅境内,距现代海岸线11~35千米。该堤形成于距今3800—3000年,呈南北走向或西北至东南走向,断续、垄岗状分布。贝壳种属反映了泻湖——滨海生态环境。堤上现有西周和战国文物。
  从时间和空间看,七里海贝壳堤与天津贝壳堤一样,有两个明显规律:基本都是呈弧形南北走向,与现代渤海湾西岸平行分布,两堤相距一般在10~15千米;每道贝壳堤堆积形成时间约1000年,相邻两堤相隔时间跨度也在1000年左右。
  第三节 文物古迹
  一战国古城池
  1974年,潮白河施工中,在七里海北岸的大海北、张庄、桐城发掘出三座战国古城池。古城池呈长方形,东西约600米,南北约500米,有“城顶”“城耳朵”等古城遗迹,还发现大量建筑物件、陶器及残片。战国古城池在七里海附近发掘出土,反映了战国时期以城割据戍守,燕赵连年征战的历史,说明七里海沿岸一带在二千二三百年前已成为陆地。
  二红心堤
  位于七里海北岸小海北村北五里处,为一条土埝,用以抵挡七里海水。红心堤在历史上作为名胜古迹,多次见诸典籍。
  《宁河县志》(乾隆本)记载:“红心堤,在县西南(注:旧城宁河镇)四十五里小海北庄,距庄北五里道旁,有土堰一条。故老传,即秦始皇所筑红心堤,今去海甚远,海水不至矣。”《日下旧闻考》(乾隆钦定)记载:“红心堤,在宝坻东南二百里(注:明代宁河属宝坻县辖),秦始皇所筑,潮虽涌而堤不没。”《天府广记》也有这样记载:“红心堤,在宝坻东南滨海,秦始皇筑。又有城名秦城,亦始皇筑。”
  三杨七郎墓
  位于潘庄镇西塘坨村西。《宁河县志》(乾隆本)记载:“杨七郎墓在县西潘庄,旧庙尚存,疑即昭弟也。”(注:昭,即六郎杨延昭)杨七郎,杨业(杨家将故事中杨继业)之子,北宋著名爱国将领。《辽史纪事本末》记载:“杨七郎名延玉,和其父均战死在山西陈家谷。”
  七郎战死后,人们出于对这位爱国忠良的敬仰,在其战斗过的西塘坨修坟,虚拟厚葬,并立庙,每年添土祭典,土丘逐年增高,当地人又称之为“灵台山”“七郎山”。
  《宁河县志》(乾隆本)载徐羾所作《杨七郎墓》写道:“宋室将军勇绝伦,英灵凛凛至今存。一杯遗土千年恨,百战神威万古尊。风急涛声悲壮士,月明葭影吊忠魂。野人亦自知加礼,不敢樵苏近墓门。”
  四潘美八十一古墓
  乾隆《宁河县志》记载:“潘美墓,在县西潘庄。《宋史》记,潘美,大名人,受知太祖,平定海内,曾知幽州,后以判并州卒。今潘庄有古墓八十一座,九行并列,土人相传为潘美墓云。”
  潘美(杨家将故事中称其为潘仁美),随宋太祖征战屡立战功,官至忠武军节度使(今许昌)。相传,潘美死后,家人将其葬于老家潘庄,怕人偷棺盗墓,扒骨扔尸,故意修了八十一座坟。
  五八卦沟
  位于西塘坨村西苇海中。相传是清初农民军同官军作战布下的八卦迷魂阵。农民军水性好,以浓密芦荡作掩护,巧妙利用复杂多变的沟沟汊汊,神出鬼没,明打暗防,同军官周旋。经历300余年沧桑巨变,仍依稀可见八卦阵轮廓。
  六红土坨
  即一凸型土坨。清乾隆本《宁河县志》载:“在造甲城庄南五里许,有圆坨一段,阔顷余,亦传刘仁恭兵住于此。”
  七董家坟汉墓
  位于东塘坨,占地500平方米,原墓群规模庞大,封土直径8米余,高达5米,地下部分未被破坏。
  八东塘坨墓群
  位于该村东北,1971年发现,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罐、瓮盆和五铢钱等。
  九西塘坨墓群
  又称双坨遗址,位于西塘坨村西,地势较其他地面高出近1米,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年代为西汉。遗物多为灰板、筒瓦、陶釜、陶缸口沿,器物文饰有格纹,菱纹、布纹,绳纹等。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章 七里海景观
  第一节 自然景观
  一芦苇滩
  七里海有连片苇地4000公顷。芦苇年产20000~30000吨,是天津最大的芦苇产地。芦苇属密丛型根茎草本植物,适应环境能力强,旱涝保收,当 地人称之为“铁杆庄稼”。
  二兴凯湖
  与苇尊一河之隔,有一方圆1666.67公顷的东海——兴凯湖。“海”中和周围也都长满芦苇,颇具”杳无涯畔辨西东”“烟波七里浩无垠”气势。
  三鸟岛
  位于七里海东海,共12个,面积23.33公顷。
  有16日39科182种,分别占天津地区的94.12%、81.25%、77.45%。根据鸟类七里海湿地停留的时间及居留状况划分,留鸟21种,旅鸟100种,夏候鸟34种,冬候鸟27种。濒危或有重点 保护意义的鸟类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 包括白鹤(Grus leucogeranus)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 )、金雕 (Aquila chrysaetos)、白肩雕(Aquila heliaca)、玉带 海雕(Haliaeetus leucoryphus )、白尾海雕(Haliae-
  tus albicilla)、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大鸨(Otis tarda)、遗鸥(Ichthyaetus’Welidtu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包括大天鹅 (Cygnus cygnus) 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疣身天鹅(Cygnus olot)、白枕鹤(Grusvipio)、鸳鸯(Aix galericula)、灰鹤(Grus grus)、蓑羽鹤(Grus virgo)、黄嘴自鹭(Egretta eulophote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 )、鹈鹕(Pelecanus)、角鸊鷉(Podiceps arnitus)、赤颈鸊鷉(Podiceps grisegena) 等。为更好观察鸟类生活习性,建起全国第一家湿地鸟类视频监测系统。
  第二节 人文景观
  一七里海生态园
  为七里海湿地生态功能修复的试验性样板工程,紧邻七里海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南侧。2007年始建,总投资1200万元。2008年春基本建成,总面积11.67公顷。园区呈“一塘、二带、三岛、四水”格局。岛与岛之间,有全长2000米水泥路和800米木栈道及小木桥相连;岛中湖布有深水暗道,供游人乘船游览。2010年,七里海保护区改造池塘填土护坡2500立方米,打桩1.1万根。生态园有野生植物136种,占七里海野生植物种类的89%,放养野生鱼类5万余尾,品种有白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鲫鱼(Carassiusauratus)、鲶鱼(Silurusaso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parva)、野虾(Shrimp)等。生态园生态恢复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和天津市海洋局验收。
  二于方舟故居
  坐落在七里海畔的俵口乡解放村北头,民国三十二年(1943)重建。坐南朝北,4间普通房舍,粉墙青瓦,门楣上高悬着全国人大原委员长彭真题写的“于方舟故居”金字牌匾。堂屋,东壁上镶刻着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题写的“津门之光”四个大字。西屋是卧室,于方舟小时在此读书学习,投身革命后,也在这间屋里与周恩来共商革命大事,切磋诗文。东屋,已改成方舟事迹陈列室,二间相连,墙壁上挂着邓颖超书写的“于方舟烈士纪念碑”题词手迹及李运昌等人的题词。橱窗内陈列着于方舟多幅历史照片、生前所读书籍、撰写的文章诗词等,还展列多幅反映于方舟从事革命活动的连环画。于方舟故居地震后按原样修缮,1991年、2000年和2009年分别进行维修。1959年和1981年两次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列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每逢节假日,有大批青少年来此缅怀先烈,参观学习。
  三梁斌文学艺术馆(《红旗谱》纪念馆)
  梁斌是中国当代文学巨匠,曾在宁河县创作修改过作品。小说《红旗谱》是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最著名的红色经典之一。28集电视连续剧《红旗谱》外景地主要在七里海,现开发为旅游景点。
  梁斌文学艺术馆,预计总投资600万元,分三期建设。第一期,主体工程,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投资200万元,2006年动工完成。第二期,内展投资预计300万元,2010年完成初步设计,进入实施阶段。主要分三部分:人民作家,介绍《红旗谱》及其艺术成就;忠诚战士,介绍梁斌的革命生涯,及其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书画艺术。内展采取先进的声光电相结合的形式,展有雕塑、图片、文字、实物,建成国内一流的展馆。第三期,投资100万元扩建馆前停车场,将原来拍摄电视剧《红旗谱》时留下的李霜泗、芝儿屋等几处建筑进行改建,使影视村的建筑与梁斌馆相协调。2014年,三期工程基本完成。
  第三章 生态功能
  第一节 调节气候与防洪蓄水
  一调节气候与净化水质功能
  七里海是天津地区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和水质量重要调节器之一。大面积的苇海,每天制造出大量氧气,使得这一地区空气清新,负氧离子非常丰富。由于植物群落的光合作用,负氧离子含量比大城市高出几十倍到100倍。不但是碳的源和汇,还是温室气体的储存库,由于植物群落的蒸腾作用,在附近区域制造降雨,使区域气候条件稳定,减缓调节区域气候变化。吸碳吐氧功能,对于改善天津空气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有重要作用。还是污水“过滤池”。浓密的苇蒲具有净化水质、清除水污染的特殊功能。草本沼泽湿地里的芦苇、香蒲、水蓼、荆三棱等挺水性和各种沉水性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结合长期积水的厌氧环境为某些有机物的降解提供了可能,清除污水中的“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向苇海排放适量的污水,会被苇蒲吸收而变得清纯。对减轻该地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也有一定作用。
  二防洪蓄水功能
  七里海湿地是天津地区蓄洪、缓洪、滞洪的重要地区,是天然蓄水库,最大蓄洪量3亿立方米。七里海等濒海沼泽湿地,对黄渤海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渤海湾海洋生物产卵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挥好濒海湿地的涵养调蓄功能,能维持渤海的海洋生态系统。洪涝年景,能有效储存来自河流过多的水量,减缓径流。蓄水利于芦苇生长和鱼类生殖。湿地还可以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干旱时节,可以调整水源,解决周围几千亩农田的抗旱、灌溉。
  第二节 生物资源库
  一生物资源
  七里海是多种生物物种基因库,有众多生物,众多的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甲壳类及无脊椎动物在七里海栖息繁衍。
  七里海位于古北界的东边缘,是古北界东部至东洋界直到澳洲界的世界鸟类迁徙的三大通道之一,为鸟类迁徙的濒海走廊的中间位置,是南自新西兰、澳大利亚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间洲际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由于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食饵和优越的栖息环境。除了作为21种留鸟和34种夏候鸟良好的栖息、繁殖地之外,还是100种旅鸟和27种冬候鸟迁徙路上重要的歇息疗养、补充能量的驿站。
  据考察,七里海有鸟类16目39科182种,分别占天津地区94.12%、81.25%、77.45%。有丹顶鹤 (Grus japonensis )、金雕(Aquila chrysaetos )、雉鹑 (Tetraophasis bbscurus) 大鸨(Otis tarda)等国家一级保护我物12种,有大天鹅(Cygnus cygnu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 灰鹤(Grus grus)、蓑羽鹤 ftrus virgo) 二级保护动物21种。2008年,建成鸟岛3个,招引大量野鸟来此栖息繁衍,鸿雁(Anser cygnoides,当地俗称大雁)、大天鹅(Cygnus
  cygnus)、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苍鹭(Ardea cinerea)等鸟类陆续迁来,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等鸟类开始在岛上产卵孵雏。鸟类在岛上及周围水域停留时间,少者20天左右,多者6~7个月.据观察统计,鸟岛上的鸟类30余种近1万只。形成群落的,有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当地俗称野鸭)、海鸥(Laius canus)、海鸬鹚 (PhalacrocoSc pelagicus)、苍鹭(Ardea cinerea)、白鹭(Egretta)等6 种。
  哺乳类动物有野兔(CLepus sinensis)、狐(Vtdpes)、貉子(Nyctereutes procyonoides)、黄鼬(Mustela sibirica)、狗獾(Meles mele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等10余种。淡水鱼类有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乌醴(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鲇鱼(Silurus asotus)、黄鳍(Monopterus albus)、泥鳅(Misgumus anguillicaudatus)及沼虾(Paiaemonidae)、米虾(无)等鱼虾蟹类30余种。
  二植物资源
  七里海有野生植物153种,占天津滨海地区总种树数的93%:其中有观赏性植物,如红蓼(Polyg onum orientale Linn) 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等;有可食用植物,如地肤(Kochia scoparia)、马齿苑(Portulacqa oleracea)、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等; 有药用植物,如益母草(Leomirus artemisia)、曼陀罗(Datiira Stramonium)、车前子(Plantaginis semen) 等。在现有41科中,分布于七里海核心区芦苇、草丛中的,有旋花科(Convolvulaceae)、紫 葳科(Bignoni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葫芦科(Cueurbitaceae)等近10科;分布于潮白河滩地、塘边池畔的,有蓼科(Polygonace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等5~6种;分布于盐碱地的有菊科(Aster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等3~4科;分布于水中的,有龙胆科(Gentianapunctata)、菱科(Trap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禾本科(Gramineae)、香蒲科(Typhaceae)等10余科;其余科目在全区均有零星分布。有些物种已是独科独属独种,濒临灭绝,已得到抢救性保护。
  第四章 保护与修复
  第一节 远期规划
  一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七里海的自然资源优势、人文资源优势与地理区位优势,围绕天津“南北生态”发展战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与修复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促进芦苇生长,恢复鸟类等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建设成为北京、天津、唐山等大中城市的生态中心。
  二规划范围
  北起112国道(津榆公路),南至永定新河、津宁高速,东接宁塘公路,西连引滦入大港管涵,总规划用地293平方千米。
  三修复策略
  (一)退耕退渔,注水还海,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二)撤村出圈,整理地形。
  (三)三镇一区,智慧经营,建设国家级湿地城镇,建立健全七里海保护利用的机构机制统筹协调保护与利用、整体与局部的平衡关系,打造世界级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区,成为津滨之间重要的城市功能区。
  四空间结构
  一心两海即七里海湿地核心区,东七里海、西七里海。
  一环六园即环海景观带,七里海渔家风情公园、俵口乡村风光公园、潘庄历史商埠公园、造甲城动物观览公园、北淮淀科技体验公园、大坨园艺博览公园。
  四镇四心即生态工业小镇、颐养小镇、客居小镇、文化古镇,科技文化创意中心,文化商贸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健康疗养中心。
  第二节 保护恢复项目
  2000年,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宁河县为保护七里海湿地,出台了相应的保护和恢复政策规定。七里海管委会成立后,制定了具体的保护项目和恢复项目。
  一保护项目
  (一)七里海湿地前期与后期环境监测 全面分析规划前后七里海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现状,掌握本底数据,总结经验,为今后七里海湿地恢复提供依据。
  (二)七里海保护设施建设 在东、西七里海核心区边界设置灌木林带,合理修建巡护道路和哨卡形成屏障。
  (三)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建 设分别在东、西七里海,东海鸟岛和牡蛎滩富集区布设
  与湿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监控探头,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实现七里海湿地核心区全域、全天候、全覆盖远程监控和公众宣传功能。
  (四)生态环境监视中心建设 建立科研监测实验室,配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资源调查设备等;建立保护区监控档案管理设施设备等。
  (五)七里海湿地牡蛎礁保护在七里海湿地牡蛎礁富集区域,建设展示牡蛎礁剖面的保护宣传设施,达到保护的目的。
  (六)七里海湿地林带建设 在七里海湿地核心区围栏外,按照地形、地貌种植疏密相结合的乔灌木,形成绿色天然屏障。
  (七)湿地生态系统数据库建设 将七里海湿地保护与恢复整个规划期内的大量数据整理分析,建设湿地生态系统数据库,为科学、动态管理湿地提供依据。
  二恢复项目
  七里海生态系统的恢复,首要是水系的恢复,采取了挖渠引水、退林还水的有力措施。拓宽、深挖青龙湾、曾口河等几条主要河道,2010年,投资5000万元,清淤拓宽津唐运河,全长8000米,由30~40米拓宽至180米。
  七里海湿地沼泽恢复,在七里海湿地内部选取适当区域,适当调整原有的农田型平坦型地形地貌,在造甲城村1万亩苇田中,开挖疏浚网络沟渠。恢复七里海湿地沼泽,增加湿地内浅滩、沼泽分布,为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七里海湿地植被修复 以七里海湿地约5000亩区域为主要修复试验区,适当在西海和东海部分区域引种当地湿地植被,如芦苇、香蒲等野生植物。开展沉水和挺水型水生植物修复工作,恢复湿地植物多样性及湿地植被原有芦苇为主的自然特征。
  七里海湿地水生生物修复 在东、西七里海实验水系治理、沼泽与植被修复的基础上,实施投放当地鱼、虾、蟹苗,限制人工饵料投放,改善水质,实施生态养殖和天然养殖,丰富湿地水生生物资源。
  七里海鸟岛东海的保护与修复 修复和增设鸟岛,在2013年投资1.5亿的基础上,2014年又投资400余万元,修建野鸭湖、珍禽湖、孔雀园、鸵鸟园;投资2520万元,动土5.61万立方米。绿化美化七里海东海《红旗谱》南侧约1800米水岸边、岸坡,种植草、灌、乔类植被,形成低构造适宜水禽觅食的“岛中湖”、浅滩等,改善鸟类栖息环境。
  七里海湿地津唐运河芦苇浅滩修复 东、西七里海湿地津唐运河16千米的区域,构造芦苇浅滩,由陆向水种植湿生和水生植物。
  七里海湿地水系治理 修复第一扬水站和第二扬水站及闸桥涵洞,恢复其引水能力,并加强监测、控制污染,保证周边河道对七里海湿地的生态补水;打通俵口与兴坨水库之间水道;疏浚环海干渠及环海干渠包围的湿地中的支渠,并根据植被需求,适当增加支渠,恢复蜿蜒曲折、宽窄相间的天然芦苇湿地的水系特征,保证其涵养湿地植被的作用。
  第五章 民间故事和古诗赋
  第一节 民间故事
  一物产类传说
  牡蛎的传说
  牡蛎,俗称“千层蛤”,是七里海常见的自然遗迹。相传,牡蛎原是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牡,女的叫蛎,二人青梅竹马,从小要好,只是因家庭阻挠,未能婚配。牡怒而赴燕山从军,一去几年不见音信。蛎日思夜想,千辛万苦找到边关。不料,牡已经战死沙场,蛎闻此噩耗,肝胆俱裂,泪流成河,从燕山一直流到七里海。乡亲们盼望两个青年早日回家团聚,常在七里海畔眺望。一天清晨,只见七里海上由远而近飘来一条小船,牡和蛎坐在船头上亲昵的说笑。村民们见了,高兴的跑到村头迎接。可是,等小船靠近了,牡和蛎却又不见了。人们跑去寻找,只见浅滩上一只硕大的又厚又硬的贝壳,疑是牡和蛎所变。从此,人们将这只大贝壳称为牡蛎,并将那个地方称为落蛎坨。
  马蹄蟹的传说
  七里海的河蟹背壳上都有个明显的马蹄印,因此,人们又称之为“马蹄蟹”。传说这马蹄印是那年河蟹救驾时,被唐太宗的龙驹给踏踩的。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征高丽,途径七里海时(乾隆本《宁河县志》有唐太宗东征高丽时,路过宁河的记载,并留下“马跑泉”等传说),连人带马陷入泥潭,越是奋力挣扎,陷得越深,继而潮水呼啸着奔涌而来,眼看太宗就要被海浪卷走,正在危难时,成千上万只铁壳螃蟹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垒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堤坝,一直伸向远方。李世民扬鞭策马,“嗖”地挣脱泥潭,跃上“铁甲将军”垒成的堤坝,才化险为夷。从此,每只河蟹壳上都留下深深的马蹄印。
  红鲤鱼的传说
  七里海有一种红鲤鱼,传说是红衣少女变的。相传七里海边住着以打渔为生的父女俩,父亲是捕鱼能手,女儿长得俊俏,爱穿红艳衣裳,人称小红。小红与父出海捕鱼,结识了一个白衣青年,两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从此经常结伴出海捕鱼。一天,一个恶少坐船海上兜风,见少女美若天仙,心生歹意,便将其抢走。男友上船理论,被恶少打下大海淹死。小红悲痛欲绝,被逼拜堂之际逃出,纵身跳入大海,变成红鲤鱼,白衣年青少年变成了白鲤鱼,在大海里终成眷属,获得自由。
  指印之谜
  七里海芦苇每个叶片上都有个深深的手指印,相传是王母娘娘给掐的。王母缘何光临七里海呢?原来,七里海内有个天池,清澈幽深,碧水如镜,周围环境幽雅,嫩苇滴翠,百花吐芳,宛若仙境。一天,王母娘娘来此洗浴,舒展双臂,轻拨碧波,仰望蓝天、白云,环顾青草、碧水,倍感快意。忽然清风乍起,一只摇曳的苇条斜向水面,正好勾住了王母衣裙。王母顺手一掐,无意中给那叶片掐了个指印。别的苇叶见王母“赏赐”,瞬间也呼啦啦出现了指印。王母也觉有趣,又畅游一会儿,方尽兴而去。
  “抻脖老等”的传说
  “抻脖老等”是七里海的一种水鸟,腿长长的,脖子细细的,浑身瘦得皮包骨头。传说“抻脖老等”从前的体态也是很丰满的,因为一段曲折经历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那是很早以前,有个农夫下地打柴,回家路上意外发现一只大鸟,翅膀受了伤,在雪地上冻得直哆嗦。农夫心疼地抱回家,精心护养起来康复后,大鸟感激不尽,变成一女子给农夫为妻。后由于生活所迫,妻子背着丈夫变成大鸟,用自己身上羽毛织布。谁知农夫起了贪心,逼着妻子终日织布。妻子越来越瘦,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又变成大鸟飞了。可是飞了不远,又返转回来,舍不得离开有救命之恩的丈夫,企盼终有一天丈夫能痛改前非,便终日站在水边,等啊等啊,只等得脖子细了,腿长了,身子也瘦了。人们便称之为“抻脖老等”。
  二遗迹类传说
  萧恩打渔杀家的传说
  京剧《打渔杀家》讲述的是萧恩除暴安良的故事。一说故事发生地就在七里海。据传,西塘坨西河扬水站有萧恩父女居住的遗址。故事大意是:宋江被招安后,阮小七满怀悲愤与无奈,洒泪告别了宋江。带着女儿桂英跋山涉水,来到如诗如画的七里海,在普济河畔埋锅搭铺,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渔而食,沽酒而饮”的生活。但不久,潘庄恶霸丁万财便屡屡上船抢鱼,入室逼税,稍不如意,父女二人就遭到毒打。萧恩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让女儿怀揣定情之物“庆顶珠”,投奔花荣,与其子成婚,自己深夜将丁万财一家斩尽杀绝,放火烧了丁家,连夜逃离潘庄。
  杨家将(七郎墓)传说
  (见第二十八编第四章第二节)
  三地名掌故类传说
  乐善庄村名的由来
  相传,从前乐善庄有个李老汉,为人善良,勤于劳作,每天不知疲倦地打柴、捕鱼,辛辛苦苦挣下的钱全都周济给穷苦乡亲。一天傍晚,李老汉打了满满一车柴回家,上坡时,因用力过猛,纤绳断了,连人带车翻入河底,幸亏河水不深,没有丧命。老汉好不容易爬上岸来,想自己耄耋之年,无儿无女,若有个天灾病业如何是好?想到这里,不禁怅然动容,泪如雨下。这时,身后来了一位白发道人,叫道:“老者切莫伤心,好人必有好报。”说着从囊中摸出一粒树籽,交与老人:“请你把它种下,一年可出苗,二年可开花,三年可结果。”说罢飘然而去。老汉按道人说的做了。果然,当年就长成一棵小树,到第三年小树竞成了“摇钱树”,结了满树元宝,一晃“叭叭”地掉一地。老汉很高兴,一颗颗拣起来分发给众乡亲。后来,一个财主知道了这件事,想挖走这棵摇钱树,带着狗腿子来挖,树上掉的竟是砖头,砸得财主鬼哭狼嚎。财主恼羞成怒,要找李老汉算账,相亲们惟恐老汉被害,就把他藏起来,各户轮流赡养,直到送终。老人死后,人们怀念这位乐善好施的好人,就把村定名为乐善庄。
  任凤庄村名的由来
  传说,从前曾口河畔有个土台子,上面经常落着一只金凤凰,扬着金光闪闪的脖颈,拍打着五彩缤纷的翅膀,在那里翩翩起舞。凤凰一来,那些鸽子、海鸥、鹦鹉等鸟类,也都成群结队地飞来,与凤凰一起欢快的跳起舞蹈。
  一天,朝廷的一个王爷带来一帮皇亲国戚来七里海射猎,听说有只金凤凰终日起舞,引来百鸟,就想将这只吉祥鸟逮回家,供他观赏玩耍。待他来捉时,百鸟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嘎嘎”鸣叫着,有的猛啄猛抓,有的撕扯皮肉,不少鸟被射死、打死了,其他鸟又冲上去,叫声更惨烈,搏击更凶顽。人鸟大战正酣,王爷心生一计,脱下棉袍将脑袋一裹,催马向凤凰冲去,一帮亲兵也蒙上脑袋冲了上去,将凤凰紧紧围住。王爷伸手去抓,只见一道金光直上云天,凤凰不见了,王爷只好悻悻而去。这些人走后,凤凰又像往日一样来到那个土台跳舞,有人还在雨天看见有龙远远地观舞。后来,土台有了人家居住,人们把此地叫做龙凤庄,再后来叫成了任凤庄。
  四趣闻传说
  月牙马
  清朝时,一个贩马人路过俵口村,送给村里一个青年一匹红鬃马。一天,这马闯入堂屋,喝了米粥,青年人一气之下,抄起饭勺照着马屁股打去,不料一下子舀下血淋淋一块肉。后来,伤口处竟长出一层月牙形的白毛,看上去如红云托月,格外显眼。一年,这个青年人去北山探亲,见山下正举办民间赛马会,出于好奇也报名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最后与另一匹红鬃烈马并列第一。赛后遛马时,发现那位赛马人原来是个妙龄女子。更奇的是,那匹马的屁股上也有一个白色月牙,和自己的马正好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俨然天生的一对。众人见了,无不称奇。后来,两人终于结下千里奇缘。乡亲们说:“这真是天作之合呀!”
  翠亭奇观
  从前,七里海内有一湖心岛,岛上有一翠亭,亭内悬着一洪钟,渔民每天清晨出海,都要撞响洪钟,以祈吉祥。年长日久,成了七里海人的一种习俗。有趣的是,无数洁白的海鸥听见钟声,便迅即从远处聚拢而来,捕捉海上的小鱼,在翠亭上方盘旋流连,引颈欢歌。如今,翠亭早已坍塌了,可每天拂晓无数的海鸥仍照例飞临七里海。
  第二节 古诗赋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墨客歌咏七里海的美丽风光,留下大量诗文歌赋。兹择清代部分优秀作品以飨:
  七里烟波
  县令 关廷牧 南海人
  苍茫千顷总澄泓,吐纳川流海作名。
  烟雾蒙蒙时雨过,澄澜渺渺舞风轻。
  光摇碧涨龙蛇动,影倒青天日月行。
  遥看夕阳云水际,打鱼船过浪头生。
  七里烟波
  李念祖 邑庠
  汪洋巨漫海之滨,似海名传海已真。
  百道河沽秋水至,烟波七里浩无垠。
  七里烟波
  翟文台 邑人
  非海偏名海,波涛纵大观。
  渔村环水聚,蟹舍绕流寒。
  斜照随帆转,长天倒影看。
  笑他蓑笠客,身世一渔竿。
  七里烟波
  举人 余炳 褚暨人
  巨浸浑无际,争传七里名。
  波光涵上下,烟霭渺纵横。
  阡陌滋培广,河沽翕受宏。
  为传秋水至,不觉望洋惊。
  七里海赋(节选)
  举人 冯城 南海人
  伊水德之灵长,运自然之妙有。流而为江河,蓄而为泽薮。洸洋自恣,或水击三千;芥蒂不存,或胸吞八九。兼包造物之权,喷薄才人之口。湎雄风於朔漠,浪拍渠梁;穷远目於荒原,气蒸畿右。非湖非渚,略仍七里之称;为浍为川,实总众渠之首。故以海而为名,宜其广而能受也。
  乃瞻形势,爰溯穷荒。洪涛漠漠,巨浸堂堂。渺弥地轴,浡潏天纲。据坎源之正位,览兑泽之回翔。喷喝通乎四野,泱漭溢乎中央。於廓何年?远擘九州之派;委输不尽,长居百谷之王。
  当大雨之时行,遥添浩渺;合细流之屈注,倍极汪洋。虽约循具畔岸,终难得而测量。於是灌海通波,引流赴渎。辟彼沮洳,荫兹原陆。曲里后海缘其隈,淮淀宁沽滨其足。旋折则浦溆潺湲,渟浤则泃淋交属。堪火耨而水耕,兼沟荡而潴蓄。紫澜秋涨,归其壑者不忧泛滥之灾;碧港潮平,播为河者更作提封之沃。岂特决之使道,冲风与骇浪同安;抑且生也无涯,百产偕四时并育。
  故其为物也,则有:元鸐、白鹭、鸿雁、凫鹥、鴽鹅、鵁鹳、鸧鸹、鸬鹚。朝发河海,夕宿江湄。随波澹淡,唼藻游嬉。鳣鲔依蒲而瀺灂;蛟虬跋浪以夔跜。纵鲸鲵于沆漾;跃鲮鲤於涟漪。鼓匼窟而掉尾,乘迅澓以扬鬐。鼋鼍鱼鳖之乡,延缘澶漫;芦苇蒹葭之渚,蓊蔚参差。鳞翮飞潜,包洛空濛之域;菹丛绵邈,纷敷云汉之涯。登白蘋兮骋望,乃宛在乎中坻。
  乱曰:积水滔滔,草莽莽兮。巨野横溢,气激荡兮。旱乾潦溃,随消长兮。下为污泽,庶得养兮。左右游波,平如掌兮。原泉灌注,任深广兮。群沽湮淤,资涤荡兮。报垦增赋,策终枉兮。秋水时至,遭沉泱兮。因势利导,演膏壤兮。
  以上诗赋皆选自清光绪版《宁河县志》。
  附4-1:当代七里海的散文和歌曲
  七里海记
  唐绍忠
  初夏,雨霁风和,凉爽有余,小荷才露尖尖角,新苇初放俊俊容。我来到天津宁河七里海湿地,这个让我身移心动的地方。喧嚣躁乱为之一扫,远心古意为之归来。吾始知,不启车舆,不知天下之大;不迁步履,不知家乡之美。自然就在足下,造化皆润目前。望水波而兴叹,听鸥鸣而情牵。于是心吟海赋,笔走河谣。
  自天津城区,东北行30公里,有一汪洋水淀,乃七里海也。《水经注》称之“雍奴薮”,清《畿辅》谓之“七里海”。其幅员近百公里,堪称泽国,北方之云梦也。据考五千年前,是为海岸。有出土12米之巨大鲸骨证焉,有出土近半米之长牡蛎壳证焉,此实证也。又有窈窕之说:一言此域出水怪,其怒可兴风雨,其害可吞家园,今之所谓鲸鱼也。又言此域出瑞兽,独角金甲,四蹄腾跃,祥瑞人间,震慑妖邪,今之所谓麒麟也。麒麟以降水怪,致使莽泽清和,百姓不复惊扰。民歌瑞兽,此地遂称“麒麟海”也。“麒麟”——“七里”,俗言俗传,久语久变,日久天长,音转而为“七里海”也。此乃“七里海”之因变由来,虽为传说,堪备一据,可待来日考证,其说不可不存也。
  当下风气,倡游。即大游之时也,狂游之时也,海游之时也,热游之时也。华夏名胜,九州山川,游者俯瞰,急登遑顾,其意匆忙纷扰,不可一尽。于是有谓:黄山以云胜,庐山以瀑佳,峨眉取其葱茏,华岳标在峻险。但,有几人曲径通幽、花明柳暗,知我天津宝地、宁河古岸,有一七里海也!此所谓“汉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游七里海,谓之不知何以为游;不观七里海,谓之不知何以为景;不到七里海,谓之不知何以为仙境也。七里海一至,他景皆小,始知自古至今,何所谓“观止”也。
  七里海之游,一在水,一在鸟,终归于芦。
  八百米亲水走廊,称之为观海廊、观芦廊,看水看鸟看芦荡。凭栏亲水,风水盈胸,水波溅溅,风流习习,人似在帆下舟中,仿佛与日俱进,与鸟共翔也。收一天晴空,揽万顷碧水,远眺青芦落落,光影粼粼,芦在水中,水托芦起。初夏,苇芦尚嫩,恍若巫山女媚,浴身瑶池;洛水神娇,曼步琼波。凌起则裙飘袂举,微侧则衣软裳糅;依水似仙卧海榻,横天若佛睡云床。水也芦也,芦矣水矣;不知芦靠水生,抑或水靠芦养,苍茫一片,清脆浩渺,波起波伏,光映光掩,又恍若蜃宇海市,幻变无穷,此乃七里海之大观也。
  芦锥破冰于早春,苇条凌风于初夏;叶经雨而宽厚,枝随风而劲长(读音:肠)。逢时雄起,参差错落,粗服乱头;苍莽于水泽,威武于天下。此时,乘一叶扁舟,入茫茫水淀,河汊沟渠,纵横错交;芦丛苇滩,星罗棋布。橹之所行,楫之所触,总有“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的奇遇。春有白天鹅、丹顶鹤,洒然而至;夏有海鸬鹚、大苇莺,出入芦丛。群鸥时起时落,鸳鸯形影相随。千只精灵起苇中,若杂花生树;万点翎羽掠水面,似锦鳞腾空。鸭雁久伏,鹰隼偶至,浓彩重墨,淡写轻描;七里海群禽竞自由,七里海众鸟大画图。水为素卷,鸟作精灵,苇是灵魂也。无苇则水孤鸟单,魂魄顿失;有苇则相得益彰,美中增美;七里海之美无尽藏也。吾观芦以神往,吾观芦以心驰,吾观芦以品众生,吾观芦以思己命;不由长啸短歌,慷慨赋谣:
  虽不参天,决然入地;不是大树,堪称劲草。无浮萍之阴柔,随风飘转;有沉竹之阳刚,盘定守节。生于泥水之中,挺立风浪之上。春夏无花,不与世争宠望;秋冬秀穗,甘与天待岁寒。芦管作笛,引征人以望乡;苇叶为粽,忧家国以思原。天兮地兮,古兮今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说明:作者为中国诗歌协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天津诗社顾问。
  选自《绿色明珠七里海》
  好大的一片七里海
  (女独)
  朱胜民词
  石瑞生曲
  说明:词作者为天津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天津文联创作室主任;曲作者为天津市群众艺术馆退休干部、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天津音协理事。
  芦花情
  包以璐词
  邓保信曲
  说明:词作者为滨海新区汉沽人,天津市音乐文学协会秘书长;曲作者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天津音协理事。
  欢迎你到七里海
  (女独)
  孙志 利词
  张增荣 刘广玲曲
  说明:词曲作者均为宁河县文化局干部。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断限,上起1979年,下至2014年。为完整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部分事物的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对前志中(1979—1989年)的重大事件与续志相关联的事物做概括性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