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02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土壤
分类号: S15
页数: 8
页码: 69-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宁河县1979年—2014年土壤的自然环境发展情况,其中包含演变过程、类型及分布、肥力等。
关键词: 天津市 宁河县 自然环境 土壤

内容

一演变过程
  境内土壤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因素下,形成与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始形成阶段,3000多年以前已海退形成陆地;自然发育阶段,1949年前,由于水利工程条件差,不能抗御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土壤经历多次洪水侵袭,不断为新冲击物所覆盖,使土壤发育中断而影响土壤发育的连续性。在一些草甸过程明显的地区则形成埋藏层。此阶段大部分地区有季节性积水现象,土壤发育主要是沼泽化过程;改土治水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改土治水,控制洪涝灾害,基本改变靠天吃饭状况。水土状况随之大为好转,土壤发育主要是脱沼泽的潮土化过程。由于年代不长,地势低洼局部仍有排水不畅等情况,很大部分土壤处于有沼泽土(湿土)向潮土发育的过渡类型,土壤的含盐状况从自然植被和粮食产量等方面看是减少趋势,仍含不同程度的盐碱。地下水大多属矿化水范围,如不采取必要措施仍会加重盐化程度。按全县成土自然条件、土壤发育过程、发育程度、肥力状况和发展趋势等综合分析初步将县域内土壤分为三类,七亚类、十八属、五十三种。
  二类型及分布
  境内为地势低平平原,倾斜度小,又处于各河流末梢,加之各条河流的交替冲积作用,河水分选作用不明显,各地土壤表层质地差异不大,几乎皆为重壤——粘土。就一米土体中土壤质地变化不大,多为通体粘重,只在大辛一带底土稍轻。在蓟运河两岸、丰台西北部存在少量中壤土,土壤颜色发黄,但范围不大,主要是蓟运河及还乡河影响所至。土壤类型基本随地形和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
  (一)潮土是主要土壤,面积6.89万公顷,占总面积70.06%,主要分布于海拔3~4米地区。潮土类土壤是在近代河流冲击母质上,经耕作熟化发育而成。分布于蓟运河两岸、丰台、岳龙,丰唐公路一线及西北部大贾一带。这一类土壤是在地下水的直接参与下形成的半水成土壤。地下水位稍低,皆在1~1.5米,有夜潮现象,也称夜潮土。土体中有颜色较老的锈纹锈斑和沉积物出现,土壤多为灰棕色,pH值为8.2。有少部分土体还有砂姜出现,大部分底土潜育现象明显,属潮土类的过渡类型的湿潮土。根据这些特点和土壤变化过程及化学组成,土壤质地及土体构型等又分为4个亚类、13个土属、38个土种。
  (二)湿土类土壤为1.52万公顷,占总面积15.47%,主要分布于蓟运河以东的背河洼地,包括板桥、苗庄、岳龙一带和七里海周围地区。这些地区地势较低,旱季地下水也在一米以内,雨季有短期的积水现象,在土体中表层以下最多50厘米左右,多有颜色发黑的腐殖质夹层。心土有大量锈纹锈斑和明显兰灰色潜育层,已没有季节或长期积水现象,停止了沼泽过程向潮土发育,故只有过渡类型的潮湿土,盐化潮湿土2个亚类,3个土属,7个土种。湿土类土壤,质地粘重,养分含量较丰富。
  (三)水稻土面积1.4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4.47%。主要分布于芦台西南部老稻田区,包括赵庄、董庄、大北涧沽、任凤、南涧一带,已有百年种稻史。1938年,日本侵略军在廉庄子强征全部土地4000公顷,建“军谷基地”(当地人称“高丽圈”,即今芦台经济开发区一、二、三分场),进行种植水稻。水稻土土质粘重,上层粘粒下移,致使耕层下形成犁底层。土体中耕作层、犁底层、斑纹层、底土层表现明显。多年来凡有水年份一直以种稻为主。在土壤中有锈纹锈斑颜色发暗,而土层锈斑颜色新鲜有灰兰色,出现程度不同的潜育现象,因水旱轮作和水耕年份较短,一些地区水稻土的特征尚不典型。该土类只划分为盐化水稻土1个亚类、2个土属、5个土种。这类土壤质地粘重,养分含量高,适宜水稻种植。
  上述三种类型土壤存在程度不同盐化现象,其盐分化学类型大多以重碳酸盐和重碳酸盐—氯化物为主,但从分布地域上没有明显规律。
  三肥力
  境内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含量,除速效磷含量较低表现缺乏外,其他可居中等。据2007年测土结果,全县耕层土壤中平均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6.27g/kg,全氮1.00g/kg,全磷0.77g/kg,有效磷19.91g/kg,全钾21.21g/kg,缓效钾1003.61mg/kg,速效钾284.72mg/kg,pH值8.40,盐总量0.98g/kg,铜2.74mg/kg,铁12.044mg/kg,锰6.66mg/kg,锌1.08mg/kg,硼1.36mg/kg,硫65.83mg/kg。
  (一)有机质 1981年,土壤普查有机质含量以4级地为主,占耕地总面积86.90%,5级地占9.60%,3级地占3.30%。1991年土壤有机质含量仍然以4级地为主,占92.00%,5级地占1.70%,3级地占6%;1991年土壤有机质含量与1981年相比有所提高,5级地所占耕地比例减少7.9%,3级地所占总耕地比例增加2.7%。2007年,测定结果显示,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1991年相比有所改善,1级和2级地占2007年总面积0.18%,以蔬菜地为主;3级地占11.31%,所占比例较1991年相比上升5.31%,4级地占85.92%,所占比例较1991年相比下降了6.08%,1991年后,全县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农户注重菜田有机肥的施入,使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部分4级地上升为3级地。
  (二)全氮质 1981年,耕地全氮含量3级水平耕地789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9.30%;4级水平耕地2.19万公顷,占总面积53.70%;5级水平耕地1.08万公顷,占总面积26.40%。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增施氮肥,使全县土壤全氮含量有一定程度提高,1991年,耕地全氮含量3级水平耕地1.19万公顷,占总面积29.9%;4级水平耕地2.26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56.7%;5级水平耕地4592公顷,占总面积11.5%。
  2007年,耕地地力调查化验分析耕层土壤样本4004个,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1.00g/kg,变化范围在0.27~2.21g/kg之间。全县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多处于3~4级之间,93.98%耕地全氮含量在0.75~1.50g/kg之间。土壤全氮含量属于中等水平。14个乡镇全氮含量较高的是大北涧沽镇和苗庄镇,平均含量为1.07g/kg;含量较低的乡镇为潘庄镇,平均含量为0.90g/kg。
  (三)有效磷 1981年,耕地有效磷含量1~2级水平耕地376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9.20%;3~4级水平耕地2.7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67%;5~6级水平耕地972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23.8%;土壤普查发现,土壤大部分地块缺磷,人们对磷肥认识逐渐提高,使用量增加。1991年,土壤养分动态监测显示,全县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所提高,1~2级地面积由1981年3762公顷增加到1.47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百分比由9.2%提高到37%;3~4级地面积由1981年的2.74万公顷减少到2.14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百分比由67%减少到54%;5~6级地面积由1981年的9728公顷减少到3601公顷,占总耕地而积百分分比由23.8%减少到9%
  2007年,监测数据显示宁河县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为19.91mg/kg,变化范围在0.20~157.62mg/kg之间,各个级别均有分布,1~2级占总耕地比例为33.72%;而3、4级还是占主体,占总耕地比例为54.67%;5~6级占总耕地比例为11.61%。总体来说,土壤有效磷含量虽然有所提高,但各乡镇之间、地块之间含量不平衡,高低相差很多。14个乡镇含量较高的为板桥镇,含量38.71mg/kg,其次是岳龙镇,为29.13mg/kg。含量较低乡镇为东棘坨镇和潘庄镇,分别为11.20mg/kg和14.80mg/kg。
  (四)钾素 1981年,土壤普查时土壤速效钾含量以1级和2级水平耕地为主,1级水平耕地面积为3.52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86%,2级水平耕地面积为544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13.3%,还有3级地286公顷,占0.7%。1991年,土壤养分动态监测结果显示,l级水平耕地面积有所下降,由1981年的3.52万公顷减少到2.92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由86%减少到73.4%;2级水平耕地面积及百分比变化不大;3级水平耕地面积扩大,由1981年296公顷扩大到393公顷,占百分比由0.7%增加到9.9%;出现4级水平耕地,面积为286公顷,占百分比为0.9%。1991年与1981年相比,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所下降,原于1981年土壤普查速效钾含量较高,农田钾肥投入量少,但同期全县粮食作物、蔬菜以及经济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从土壤中带走的钾素越来越多,使得耕层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下降。
  2007年,测定结果显示,宁河县土壤速效钾含量与1991年相比略有提升,1级地面积2.85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73.65%;2级和3级地有7359公顷和2703公顷,分别占积19.03%和6.99%;4级地面积125公顷,占0.33%。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为284.72mg/kg,变化范围70~729mg/kg。根据含量分级标准,73.65%耕地速效钾含量在200mg/kg以上。总体上,大部分地块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少部分地块为低钾土壤。
  耕层土壤缓效钾含量平均为1003.61mg/kg,变化范围295~2409mg/kg之间。根据含量分级标准,80.92%耕地缓效钾含量在750mg/kg以上。
  (五)有效硫耕地土壤有效硫含量平均为65.83mg/kg,变化在5.01~416.56mg/kg之间。含量在50.0mg/kg以上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9.20%,属于土壤含有效硫丰富地块。分类表中820公顷以上的地块属于有效硫缺乏地块,主要集中在造甲城、七里海、廉庄子、板桥、岳龙等乡镇部分地块,应根据所种植作物需硫量,适当增施。
  (六)微量元素
  有效硼 有效硼含量平均为1.36mg/kg,在0.28~3.27mg/kg之间,全县土壤有效硼含量较为丰富。含量很丰富耕地54公顷,占总耕地面积5.97%;含量丰富耕地2.87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74.18%;含量中等7455公顷,占19.28%;另外也有222公顷耕地硼含量缺乏,占0.57%,主要集中在宁河、丰台、岳龙、板桥等镇的部分地块。
  有效铜 2007年,有效铜含量平均为2.73mg/kg,变化范围在0.34~27.32mg/kg之间。含量1.1mg/kg以上面积占总耕地面积96.75%,含量在0.2~1.0mg/kg之间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25%。全县耕地土壤有效铜含量比较丰富。
  有效锌 2007年,大部分地块土壤有效锌含量缺乏,耕层土壤有效锌含量平均为1.08mg/kg,变化范围在0.11~11.40mg/kg之间。有效锌含量丰富面积为3766公顷,占总耕地比例为9.75%;中等地块1.02万公顷,占26.37%;缺锌面积为2.47万公顷,占63.88%。
  有效铁 2007年,耕层土壤有效铁含量平均为12.14mg/kg,在0.01~43.35mg/kg之间,与1991年土壤监测时相比,土壤中有效铁含量表现的是下降的趋势。2007年土壤养分测试结果表明耕层土壤有效铁含量为中上等水平。含量在4.50mg/kg以上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1.76%。
  有效锰 2007年,大部分地块土壤有效锰含量缺乏,耕层土壤有效锰含量平均为6.66mg/kg,变化幅度在0.67~31.65mg/kg之间。有效锰含量丰富面积965公顷,占总耕地比例为1.8%;中等地块面积8237公顷,占21.3%;缺锰面积为2.97万公顷,占76.9%。
  pH值 2007年,土壤测试多为微碱性,土壤平均pH值为8.40,变化幅度在6.93~9.46之间,pH值总体适中,适合各种作物生长。
  水溶性盐分总量 1981年,土壤普查时全县土壤水溶性盐分总量平均为1.60g/kg,盐渍化土壤面积为2.69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65.90%。
  经过多年改造,耕层土壤盐渍化程度有所下降。1991年,土壤水溶性盐分总量平均为1.40g/kg,土壤养分动态监测结果与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较,轻度盐渍化面积增加,中、重度盐渍化面积减少。其中,轻度盐渍化土壤由1981年1.83万公顷增加到2.2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由44.70%增加到55.30%;中、重度盐渍化土壤由1981年的8671公顷减少到4772公顷,占百分比由21.2%减少到12.00%。2007年,土壤非盐化土面积明显增加,盐渍化面积减少。其中,非盐化土由1991年1.3万公顷增加到2.46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由32.70%增加到63.71%;盐渍化面积由1991年的2.67万公顷减少到1.4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由67.30%减少到36.26%。水溶性盐分总量平均含量为0.98g/kg,变化范围0.28~7.24g/kg,土壤水溶性盐分总量总体下降,只有造甲城、七里海、北淮淀、潘庄和大北涧沽5个乡镇土壤水溶性盐分总量平均值较高。
  质地 境内因地处河流末梢,地形低洼平坦,水流缓慢静水沉积,所形成土壤颗粒细小,使土壤质地粘重。只有靠近河流两岸的高处或分洪区河口处水流急地方土壤质地稍轻,为中壤。2007年,土壤质地以重壤和粘土为主,面积为3.49万公顷,占总耕地比例为90.25%;中壤面积为3770公顷,占9.75%。因土壤粘重,土壤孔隙度差,通气不良,透水性差,易产生沥涝,但这种土壤保水保肥力强,肥力有后劲。
  阳离子交换量 2007年,县内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较高,大于20cmol/kg的耕地面积1392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36%;10~20cmol/kg的耕地面积2291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59.25%;小于10cmol/kg的耕地面积1836.67公顷,占总耕地面积4.75%。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断限,上起1979年,下至2014年。为完整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部分事物的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对前志中(1979—1989年)的重大事件与续志相关联的事物做概括性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