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海陆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0224
颗粒名称: 一 海陆变迁
分类号: P5
页数: 2
页码: 55-5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宁河地区的海陆变迁和海岸线变化,以及与黄河泥沙堆积有关的地质和考古研究。
关键词: 宁河地区 海陆变迁 天津海浸 黄河泥沙堆积 牡蛎滩

内容

距今8.5亿年前,宁河地区为广阔浅海的一部分。约8亿年前,宁河及整个天津地区上升隆起。约6亿年前,为陆地环境。约4.6亿年前,为海洋占优势环境。后地区大面积整体抬升,普遍处于陆地环境。距今3亿多年前,地域重新下沉,海水侵入低洼地区,形成石炭一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一直到新生代第四纪早期,宁河地区为陆地环境。到新生代时期,地域大幅度强裂下沉。到第四纪中更新世渤海形成以后,遭遇多次海浸。
  距今最近一次“天津海浸”(距今7500—5500年前),黄海海水由渤海登陆内浸。约距今5500年,“天津海浸”开始后退。在海退成陆过程中,形成境内三道古海岸线遗迹——贝壳堆积。约4000年前,境内由大龙湾、史家庄、姜家庄、东棘坨、后大安、高景、田庄坨、张子铺一带已露出海底成陆,形成第一道贝壳堆积;约3400年前,从北辰区东堤头,经县境赵温、造甲城、西塘坨、大海北、桐城、俵口、岭头、马鞍子、苗枣、小茄庄至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大吴庄一带,海岸线在此稳定约1000年,形成第二道贝壳堆积。约2020年前,海岸线向东南迁移。由永定新河起,经南淮淀、北淮淀、小八亩坨、南涧沽、董庄、芦台、阎庄、裴庄一带,生成新贝壳堆积。考古年龄约距今700年,海岸线又东移至蛏头沽、北塘、塘沽一带,海岸线基本稳定下来,形成今日海陆分布形势。
  据地质及考古研究,黄河泥沙堆积是宁河地区成陆的重要原因。“公元前602年迁走的商周黄河,在此入海数百年,在河口附近留下可观的沉积物,这就是覆盖在全新世海积层上的黄土层”“宁河县南部可达1~2米,到宁河县中部田庄坨减薄为0.5米”“在早期黄土层下,有一层包含有芦苇等腐植质的黑色粘土,一般距地表3~4米,接近海拔零点,下面却是全新世海相沉积。黑色粘土厚度多在30厘米左右,麇鹿等野生动物遗骸即出土于这层土中,这是在全新世海浸后的最早地面。上覆黄土的年代,由宁河县俵口的地层叠压得知,晚于距今3810±85年(牡蛎堆积),早于春秋晚期(古文化遗址),这正是商周黄河在此入海的时间”。[据《从考古学资料看天津平原发展的曲折历程》]黄河泥沙沉积与渤海潮流的共同作用,形成宁河地区的陆地。
  在天津地区面积大于40平方米的24个牡蛎滩分布中,宁河有16个,分别为:张老仁庄、史家庄、姜家庄、卫星河、孟营、大吴庄、裴庄、芦台闸口、董庄、大尹庄、桐城、大海北、俵口、曾口河、官地、北淮淀。面积最大牡蛎滩位于宁河县东棘坨镇史家庄至姜家庄之间河道中,长1000米,主要在两个村子泵站间730米长河道中富集,其北630米机井中,其南100米挖坑中也见牡蛎滩。最厚者见于裴庄剖面,厚度大于5米。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断限,上起1979年,下至2014年。为完整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部分事物的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对前志中(1979—1989年)的重大事件与续志相关联的事物做概括性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