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一章 文史资料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政协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0111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文史资料工作
分类号:
D628.2
页数:
22
页码:
353-3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宁河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开始设立文史资料工作机构起至2002年3月,共征集资料343篇,106万字,出版《宁河文史资料》共6辑,载文311篇,96万字。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史资料
工作
内容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有效形式之一。县政协通过文史资料工作,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扩大团结面,调动了积极因素,激发了各界人士爱国爱乡的热情;通过文史资料,以史鉴今,在履行政协基本职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史资料也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一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教材。文史资料具有鲜明的统一战线特点,弥补了党史、方志的不足,成为近代和现代史料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河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宁河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开始设立文史资料工作机构起至2002年3月,共征集资料343篇,106万字,出版《宁河文史资料》共6辑,载文311篇,96万字。
第一节 史料征集
一、综合史料征集
县政协恢复成立后,加强了对文史工作的学习与研究,1985年走访了邻县政协,学习建立组织、开展文史工作的经验。1986年4月在县三届政协三次会议期间建立了文史资料委员会(简称“文史委”),聘请李伯芳、杨秉亨、于化一为顾问。副主席、文史委主任张俊儒在全会上讲解了人民政协文史工作性质、任务及重要意义,希望阅历丰富的委员提供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号召全体委员联系各界人士,宣传文史资料工作,带头搜集资料,撰写文稿。文史委召开第一次会议,学习周恩来、邓颖超关于文史工作的讲话及全国政协文史工作会议精神,讨论制定资料征集计划,决定在两年里征集几十篇资料,出版宁河文史资料选编。当年5月以后,拜访了杨秉亨等三位顾问,与县委党史办公室、县政府县志办公室建立了联系,走访了蓟县、武清等友好政协,拜访了著名记者、天津市政协委员张高峰,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掌握了一批有价值的史料题材。
1987年4月第四届文史委总结工作,审阅1986年征集到的13篇史料,决定进一步发动社会力量撰写史料,坚持实事求是,严把质量关,重点史料要积极组织力量抢救。5月以后,先后3次请离退休人员到政协开座谈会,了解宁河革命史,请张高峰传授写作经验,了解他在解放前新闻工作生涯中与敌人开展斗争的经历。1988年11月,文史委副主任李宽参加天津市政协第三次区县政协文史资料经验交流会,以“我县文史资料工作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为题,向会议介绍搞好文史资料的征集,必须有一个机构,常抓不懈;必须发动委员和社会力量发掘题材,撰写资料;必须紧紧依靠一批骨干开展各项工作。当年12月,《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出版。文史委顾问杨秉亨、于化一,在资料征集整理出版工作中,给予了热情支持与关怀。截至第一辑出版,文史委征文35篇,12万字,选编25篇,6万字。1989年2月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李宽向文史委传达天津市政协第三次区县文史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学习市政协副主席何国模讲话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黄森的报告,制定了加快开展史料征集工作计划。1989年10月,文史委召开会议,传达全国省、区、市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会议精神,学习全国政协副主席孙晓村《文史资料工作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中前进》报告,明确文史资料工作要紧贴时代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征集内容重点放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加大建国后史料征集力度,充分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宁河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食粮。会后,通过县电视台播发了征文启事,向全体政协委员发出了征文信。
1990年3月第五届文史委召开会议,对部分资料进行审定,决定加快征编工作,尽快选编出版第二辑,扩充文字量,重新设计封面,请名人题写书名。5月以后,为核实史料,专门派人到天津市拜访刘钟,到汉沽访问高殿清、靳怀义,到浙江舟山、安徽寿县采访调查。拟定出版的史料全部打印,分送有关单位和有关人士征求意见。1991年3月《宁河文史资料》第二辑出版。1991年12月文史委员会负责人参加市政协文史工作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材料,题目是:努力使文史资料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文中介绍征集资料要立足“抢”字,有计划地确定重点征集内容,向专题化、系统化、系列化方向探索,贯彻爱国主义精神,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到12月,征稿110篇,30万字,出版63篇,23万字。1992年,在县党史办的协助下,开展了早期革命家于方舟史料征集研究工作,经过查阅有关资料,参观于方舟故居展览,走访玉田县政协等调查采访活动,写出了反映于方舟生平事迹和革命经历翔实史料。
1993年5月第六届文史委决定,向各乡镇局聘请1—2名有撰写能力并热爱文史工作的人担任撰稿员,充实撰稿队伍,完善文史工作网络。9月21日,副主席陈作忠主持召开文史工作会议,秘书长刘瑞华向41名特邀撰稿员颁发聘书。1994年6月分管文史工作负责人参加市政协文史工作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材料,介绍宁河县政协1993年换届后,加大文史工作的宣传力度,消除了部分人的模糊认识;建立、培训撰稿队伍,为文史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严把政治、史实、文字三关,保证了文稿质量;加强与县委党史办、县志办的联系与协作,借水肥田;扩大赠阅交流,学习经验,充实自己。1995年1月,文史委会议提出,做好抗日战争题材史料征集研究整理工作,出版第三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3月以后,先后到惨遭侵华日军涂炭的田辛、杨富、杨拨、纪庄等村走访知情人,核实史料。10月5日,第28次主席会议听取了文史委工作汇报,对第三辑编辑出版工作提出具体要求。12月中旬,《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出版。10月下旬,文史委编辑出版《宁河政协工作手册》,16万字。1997年文史委编辑出版《宁河政协文选》,47万字。
1998年1月第七届文史委在全会期间,重点讨论建国后史料征集问题。3月3日,县政协召开文史、党史、方志工作协作会议,县委党史办、汉沽区政协和芦台农场、汉沽农场有关人员参加,会上交流经验体会,就建国后资料征集如何开展达成共识。4月21日,文史委讨论本届五年工作规划,决定加快建国后史料征集进度,两年之内出版第五辑。到5月中旬,经过走访有关人士和查阅档案资料,拟定了220个征集题目。6—7月,先后组织6次座谈会,征集到关于县评剧团、1958年大炼钢铁、1963年接收灾民、1964年“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知青下乡等资料7篇。李振起、赵建英、杨国奎、张扬、刘旭清等文史委员亲自采访、撰稿,联系有写作能力的人,参加政协文史资料写作。到12月,征集资料45篇,13万字。这一时期文史工作的主要经验,一是调整了文史委组成人员,工作有了新起色;二是调动文史委成员、机关分管人员、撰稿员三个积极性,协同作战;三是突出重点,狠抓重点资料的挖掘。1999年3月后,进行资料整理核实工作。12月,《宁河文史资料》第五辑出版。第七届文史委到该年12月,征稿65篇,21万字。历届文史委共征集综合史料197篇,62万字。
二、专题史料征集
抗震救灾专题史料征集。专题史料征集工作始于六届政协1995年12月28日文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决定征集出版抗震救灾史料,纪念抗震救灾20周年。会议认为,唐山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宁河县遭受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史无前例,记述这场灾难,总结抗震救灾经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专题史料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反映灾难发生后,全县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抗震救灾,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迅速恢复生产生活,取得抗震救灾全面胜利;抗震救灾精神是宝贵精神财富,通过专题史料征集出版,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传统精神,弘扬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社会风尚,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人民解放军。会议要求,以抗震救灾精神开展工作,奋战7个月,1996年7月28日前完成征集出书任务。会后文史委立即展开工作,连续召开座谈会,确定征集资料类别、篇目、文字数量、征集方法和步骤;征文50—60篇,文字量15—20万,书名为“7·28大地震20周年”。1996年1月开始,向宁河县社会各界和外省市有关单位发出征文启事,向有关部门和个人约稿,召开各类人士座谈会,到有关单位和部门采访了解情况。4月底,资料征集工作基本完成,又经过一个多月整理编辑,6月中旬交付印制,7月20日正式出书,7月28日在县纪念抗震救灾大会上,文史资料专辑《7·28大地震20周年》作为纪念品,赠发与会各级党政负责人和各单位。文史委在7个多月工作里,发征文600余件,通电话3000多次,开座谈会20多个,走访单位20多家,约稿、采访100多人,征文65篇,25万字。提供资料和撰写文稿的有外省市、天津市、县内党政军各级负责人、普通干部,有工人、农民、学生,有教师、医生、记者、文艺工作者。特邀编辑张德钰在组织采访、撰写文稿、编印出版发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文史委社会朋友任永利、李光、刘桂永、钱铸塔等,利用业余时间寻访知情人、亲自撰稿、提供大量照片。解放军52914舟桥部队、天津运输工程学院、52978部队、国家交通部第一工程总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国家建设部中建一局,天津市市政局、卫生局、红十字医院等外省市、天津市的救援单位,以及宁河县各机关单位给予了积极支持。县政协对抗震救灾专题史料征集出书高度重视,提供充足经费,保证用车,帮助文史委组织各种会议,抽出机关人员参与征稿和文字校对。文史委总结《7·28大地震20周年》资料征集出版工作认为:一是要做好规划,没有可行的规划,征集出版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二是工作人员甘于苦干,善于交友,承上启下做好枢纽工作,否则工作运转的关键环节就不顺畅;三是要有几位社会骨干,没有他们帮助,就不能形成运行机制;四是政协领导给予支持和关怀,否则整体工作就没有依靠。
芦台镇建国前专题史料征集。即第二个专题,始自2000年春季,邵贵荣、唐若愚、李佑生、王凤林、王克发等12位老者,先后组织在一起,主动征集建国前芦台镇史料。他们按分工平日进行采访调查、整理撰写文稿;每周集合两次,研讨资料,安排活动。2001年春,他们将绘制的芦台街市图和部分史料送交县政协,准备再征集一部分史料后请文史委审定编辑出版。县政协主席李东海、副主席陈作忠表扬他们的奉献精神,肯定了他们取得的成绩。第14次常委会把征集出版芦台专题史料列入文史委工作计划。3月15日文史委专门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了征集计划,对文章体裁、资料内容、文字数量提出了具体要求。会后成立了“《昔日芦台散忆》征集撰写组。”(简称“征撰组”)组长邵贵荣,资料执笔唐若愚,文字加工李佑生。到2001年8月,征撰组征集资料70余篇,17万字,绘图7幅。在此基础上,文史委提供新的线索,帮助征撰组联系有关单位,参与采访座谈,丰富了征集内容,加快了征集进度。政协委员杨国奎采访撰写《东大营》等5篇文稿,2万多字。在编辑过程中,文史委主任魏永成、特邀编辑张德钰、委员杨国奎、于云和等,帮助征撰组对全部资料进行整理或改写,对全书进行精心设计,提高了文字和印制质量,保证了《昔日芦台散忆》按期出版。又经过2个月工作,11月底交付印制,2002年1月正式出书,共征文81篇,19万字。《昔日芦台散忆》印制出书,征撰组历经两年,采访几百人次,多次到县直有关部门、有关乡镇、20多个居委会、村委会,查资料、联系事宜、采访座谈,打电话几千次,撰写草稿几十万字,他们出行多是骑自行车,还有的步行,有的带病坚持工作。由社会老者自愿组织起来征稿出书,是文史资料征集工作新的途径,是文史工作依靠社会力量的深入和发展,县七届政协常委会五次全会报告肯定了这一做法。文史委总结经验指出:业余征撰组成员一般都是历史见证人,组织起来本身就是一个资料库;他们有很多老邻居老年朋友,便于交流采访;他们有充裕时间开展工作。热情鼓励他们,放手请他们去干,同时又要帮助指导,提供线索,整理资料,进行社会协调,力所能及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六届、第七届文史委征集专题史料146篇,44万字。第七届文史委征集综合、专题史料146篇,40万字。
第二节 出版发行
一、综合史料出版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第四届文史委编,1988年12月出版,6万字,25篇,封面设计张扬,印制1500册。人物纵横7篇,历史沿革3篇,文化教育3篇,工业交通2篇,民俗民风3篇,其它7篇。《我所知道的芦台一中》,作者董希知早年就读于该校,后又在该校任教员、教导主任和校长,一生大半时间在这所学校度过,文章通过对校容校貌、学生生活、杜书田校长及几位教师的回忆,记述了芦台一中的特点,良好的传统和校风。于化一《宁河县教育家杜书田先生传略》,记述了杜书田先生1919年到任多方筹款,奋斗5年建起新校舍,他为人师表,严格校训,几十年如一日,为一中的建设发展,为宁河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师生的尊敬和爱戴。《我所工作的地区——潘庄一带的税收工作以及武装斗争与税收的配合情况》,王光军在该文中回忆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潘庄贸易工作站,通过征收敌占区和解放区过往物资税款,控制打击禁运物资,查禁法币流通,推行解放区边币,采购军用物资,打击了敌方经济,支援了解放战争。《阎海的发家术》,李存广、王作金采访撰写。阎海是本县恶霸地主兼资本家,心黑手辣,结交日伪反动势力,欺压百姓,巧取豪夺,据有土地1000多顷,在芦台镇立号经商,在北京购置房产,解放后受到人民政府严厉制裁。《丰台木板年画考察记》,张扬根据1962年调查整理。丰台木板年画有数百年历史,在全国尤其在东北、华北有名,全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代,后逐渐衰落,20世纪80年代有小规模年画作坊恢复。
《宁河文史资料》第二辑第五届文史委编,1991年3月出版,15万字,38篇,封面设计孙万义,著名书法家李仲耘题写书名,印制2000册。本辑目录辟有“战事辑要”、“往事追忆”、“宁河教育”、“风情物产”、“名人轶事”、“千秋功过”等9个栏目。武宏回忆录《夜袭美军弹药库》和赵建英采写的《武宏同志在宁河县的战斗片断》两文,记述了解放战争时期,武宏在宁河县的战斗生活经历。武宏是陕西咸阳人,1933年参加红军,抗战时期曾在宁河地区打过游击,1946年在宁河县组建宁河县支队(也叫县大队),任支队长,打击国民党正规军、地方武装,多次取得胜利战果,1947年4月3日,他带领县支队和民兵800人奔袭塘沽新河美军弹药库,毙伤美军、蒋军警6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彻底摧毁了弹药库。@撰写的《鱼水情深》记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宁河县江洼口村一支妇女支前队伍,在平津战役后方工作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其代表人物村妇联主任李淑华,1948年12月出席了冀东十五地委召开的妇女支前模范表彰会,1949年1月参加东北地区妇女代表大会,受到刘少奇、蔡畅接见。张道梁《名记者张高峰》和张高峰之子张刃撰写的《言传身教风范长存》两篇,记述了著名记者张高峰新闻工作生涯,回忆了张高峰爱国爱民、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品德情操。张高峰是宁河县芦台人,曾在天津、北平读书,1937年参加抗日救国革命活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大量的新闻作品宣传抗战,反对内战,很多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多年担任《大公报》通讯员、记者。《旧社会艺人之苦》是李筱舫回忆录。李筱舫是宁河有名的评剧演员,15岁背着家人到东北学戏,历尽磨难终于成才,曾同中国著名评剧艺术家辗转华北、东北演出,解放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宁河县评剧团团长。李存广、董增祚合写的《芦台镇私塾的概况》,记述了清朝末年废除私塾制度以后,芦台自1897年先后也建起了小学初中学校,但私塾尚存,1945年私塾被完全淘汰,文中介绍了芦台镇私塾的类别、塾规、学费、学习时间、授课方式等内容。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第六届文史委编,1995年12月出版,16万字,55篇,封面设计同第二辑,印制2000册。本辑分类设有“艰难岁月”、“先烈足迹”、“革命回忆”、“史海钩沉”、“民俗风物”、“工商邮政”、“艺苑春秋”、“改天换地”等10个栏目。“艰难岁月”一组文章,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专题史料,记述了共产党在这一地区开辟工作,领导军民开展抗日斗争,日本侵略军施暴无辜、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孙万义、刘志芹采访整理的《日军火焚洗劫田辛庄》等4篇资料,分别记述1944年和1945年,日伪军在田辛庄、杨富庄、杨拨庄、纪庄4个村制造的惨案,杀死百姓20余人,致伤致残几十人,烧毁房屋数百间,掠抢财物无数。@撰写的《苗庄伏击战》记述了1944年12月26日,晋察冀十三军分区四区队,在苗庄伏击日伪军,取得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震慑了反动势力。“先烈足迹”4篇于方舟史料,孙万义等人撰写。于方舟是宁河县俵口村人,中国共产党天津党组织创建人之一,著名革命活动家,杰出的爱国主义战士,4篇资料分别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革命经历、诗文作品以及他与周恩来的交往。于方舟早年参加革命活动,1923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领导玉田暴动被捕,当年12月30日英勇就义。“革命回忆”是解放战争史料,杨秉亨3篇文章回忆了3次战斗经过。《战时的一个除夕之夜》,记述的是1947年1月24日除夕之夜,驻潘庄国民党部队讨伐黄庄,烧杀奸掠,犯下滔天罪行;驻宁河城的敌军讨伐大月河村,第二天则被县大队狠狠打击,伤亡惨重。《金钟河火烧战船》记述1947年5月7日县大队在金钟河全歼敌县长王绍鹏率领的保安大队百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杨秉亨时任中共宁河县委文书,曾亲手刻印捷报。杨秉亨《夜袭美军弹药库的前前后后》为武宏《夜袭美军弹药库》一文,追述了具体情节和背景资料。“民俗风物”10篇资料,介绍了宁河县特产以及民俗民风。“工商邮政”栏目中的《宁河县公营商业的先驱——“冀兴号”》,杨国奎采访撰写。解放战争初期,为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经济封锁,粉碎不法商人控制解放区经济命脉的局面,共产党加强了对经济斗争的领导,1946年5月1日成立了宁河县贸易分公司,对外以私人商号出现,称“冀兴号”,“冀兴号”是宁河县第一家公营商业贸易机构,是宁河县供销合作社的前身,曾为繁荣解放区市场、发展解放区经济,为解放军提供物资供应,支援平津战役作出过重大贡献。李佑生、朱守宽、刘志芹等调查撰写的《改天换地》等3篇文章,记述了旧社会作为地主庄园的“佃户村”的形成,封建制度下农民的苦难生活,以田庄坨村、后已坨村为例,剖析了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手段和形式。该辑有两个栏目5篇文章介绍了台湾作家罗兰、工人作家万国儒、画家周思聪、书法家李仲耘、武术家傅剑秋的事业和成就。
《宁河文史资料》第五辑第七届文史委编,1999年12月出版,20万字,54篇,印制2000册。该辑主要是建国后史料,36篇,13万字,时间跨度自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80年代。建国初期到1957年7篇。王海臣《忆五六年水灾粮食供应工作》,记述面对严重水灾,县委、县人委积极领导全县人民抗洪排涝,组织生产自救,粮食战线的干部职工付出了极大辛苦,国家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上发挥了重大作用。1958年至1965年资料9篇。《炼铁小高炉的上马与下马》,齐景贤回忆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宁河县也建起了小高炉,尽管干部群众热情高,终因炼不出好铁而下马。王海臣《我经历的大办公共食堂》,记述宁河县1958年实现食堂化,各级领导干部想方设法搞好食堂、改善群众生活,但终因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食堂相继解散。这个时期的资料还介绍了干部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干劲,3篇文章分别记述了在1958年宁河县曾组织7千民工参加修建密云水库,几名工人废寝忘食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动机,几名妇女不计报酬积极组织成立“五兰缝纫社”,为群众服务。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史料10篇。陈绍元《回忆创业兵团初建的日子》、王福政《记104干校》、杨国奎《“文革”时期的宁河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3篇文章,记述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创业兵团”、“104干校”、“文艺宣传队”的始末经过,其中的人和事。《岳龙知青话当年》,张德钰采写,记述了1969年初,天津一批知识青年满怀豪情,插队到宁河县岳龙公社,像农民一样生活劳动,后来陆续返城,有的扎根留在了当地。刘桂永《治理北四河》、于云和《在根治海河的日子里》,记述宁河县人民在宏大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作出的伟大贡献。1977年到80年代末11篇。《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纪略》,张润臣撰写,记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河县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先后用三年时间,改变了全县农业落后面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个时期资料,还有宁河县开发奶畜业生产和人工养殖对虾河蟹,并形成一定规模,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建设起大辛渔牧场,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帮助下建立了宁河县康复中心。《宁河县评剧团兴衰始末》,杨国奎采访撰写。宁河县评剧团前身系艺新剧社,1954年改称宁河县评剧团,1988年初停止活动。宁河县评剧团曾颇具实力,多位名望很高的艺术家曾同台参加过演出,它不仅在宁河县广受群众欢迎,在天津、冀东以至东北地区都有一定影响。文中记述宁河县评剧团自筹备建立到成立,由盛至衰到解体30多年经过,介绍了演出地区、保留剧目及主要演员。该辑有建国前史料18篇。《西安事变亲历记》,李绍曾回忆1936年12月11日捉拿蒋介石的经过,他当时是东北军一名少校军需官,文中对参加捉蒋的军队和首领、抓蒋过程及亲手捉蒋人,作了详细记述。任永利撰写的《宁河县南下干部工作团在湖南》,记述1949年春,宁河县曾有一批干部南下接管政权,几十年里,为建立新中国,为湖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贡献了青春,贡献了一生。
历届文史委出版综合史料172篇,57万字,印制7500册。
二、专题史料出版
《7·28大地震20周年》即《宁河文史资料》第四辑。第六届文史委编,1996年7月出版,20万字,59篇,照片23帧,印有抗震救灾纪念碑的封面,为张扬设计,印制2500册。县委副书记张占礼作序。县委书记张有会题辞: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加快宁河发展步伐。县长窦俊华题辞:巩固抗震救灾成果,为建设天津强县而拼搏。资料内容分4组:第一组资料,记述地震发生后,宁河县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干部群众抢险自救。其中《7·28劫难在宁河》列述主要事件和人物,综合大量数据,概括抗震救灾全貌。《地震没有把他们压垮》,记述县委一班人临阵不乱,及时召开常委会,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全县人民救灾抗灾,恢复生产生活,重建家园。第二组资料,记述党和人民关怀灾区,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抗震救灾,12篇资料分别记述了汉沽驻军最先最快赶到芦台,救出无数压在废墟中的灾民;解放军工程学院派大批军车,运送物资和伤员;解放军某舟桥部队震后第二天迅速架起舟桥,疏通了救灾通道;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奋战6天6夜,架起巨型铁桥,贯通了津榆公路运输线;天津市政工程局抢修芦台大桥引路,确保大桥顺畅无阻;天津医疗队、内蒙古自治区医疗队日夜兼程赶到灾区,救治伤员,开展卫生防疫;天津、安徽、陕西等省市有关医疗单位积极接收治疗伤病员,大批伤病员得以康复。中建六局大批人马进驻灾区,兴建新芦台。第三组资料,20位作者以不同经历述说大难当头,或是在危急时刻,或是在失去亲人之后,或是在别人危难之际,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退缩,尽职尽责,互帮互助,与灾害抗争,帮人解困。刘士忠在《最危险的时刻》一文中叙述了自己在大难当头之际,奋不顾身抢险排除事故隐患,避免了一场厂毁人亡重大灾难,成为抗震英雄,出席了全国、市、县先进代表会议。《悠悠往事》记述了老大夫张守先,一家5口人4口遇难,他强忍悲痛继续奋战在灾区,救治伤病员。第四组资料,专业和业余地震工作者,回忆震前开展地震观测预报情况,介绍了预防灾害,保证安全的经验体会,介绍了震后20年芦台城区建设新貌。
《昔日芦台散忆》即《宁河文史资料》第六辑。第七届文史委编,2002年1月出版,19万字,文章80篇,插图8幅;封面是国画《古镇芦台》,张扬作,印制2500册。县政协主席李东海作序,配有《昔日芦台散忆》征集撰写组照片。该书以建国前芦台镇史料为主,个别文章是明清和建国后史料。80篇文章分8类,每类设一栏目。“寺庙浏览”部分,记述芦台在民国时期有大小寺庙29座,多数建于明清,盐母庙最早,在千年以前建立。该栏目各篇记述了这些庙宇祠堂的地理位置、建筑规模、风格特点,以及掌故传说和祭祀活动。“花会锦簇”部分,记述建国前芦台民间花会有20多道,重点介绍了“罗汉会”、“碌碡会”、“长亭会”等17道花会的表演形式、服装道具、伴奏乐器、伴唱曲,以及组织规模和演出景况。“商贸沧桑”部分,记述建国前芦台有大小商贸店铺300多家,以八大海号为代表的主要商号创建由来、经营特色、兴衰过程、人事经历以及故事传说。“景观掠影”部分,记述了芦台镇古寺庙之外其他有影响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对清朝名将聂士成及30营驻军旧址,民族英雄王锡朋家族墓地挖掘,清末英国人开挖的运煤河、修建的闸口以及利用情况有详尽记述。“医药名家”、“闻人旧事”、“歌曲谣谚”等栏目,分别记述了芦台的名人显事、民俗民风、民间文学。“千年雄镇古芦台”,单篇为一栏目,报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综合记述芦台在历史上作为军事商贸重镇的成因及演化过程。该书开篇《古镇芦台记》,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交通、地理物产、民俗民风等方面,总括芦台历史地位、风貌特色。该书后《征编纪事》一文,记述了《昔日芦台散忆》专题史料的征集编写情况。
第六届、第七届文史委出版专题史料139篇,39万字,印制5000册。第七届文史委出版综合、专题史料134篇,39万字。
三、发行
发挥文史资料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存史、资政、育人”重要作用,利用文史资料“联谊交友”,巩固扩大统一战线,通过文史资料宣传政协、活跃文史工作,做好选辑发行,是历届文史工作重点之一。历届文史委编印综合史料4辑,专题史料2集,共6辑,每辑印制1500—2500册不等,累计出书12500册,全部内部发行。发行对象是:县政协委员、县级负责人,县级机关各部门及乡镇局负责人;县档案馆(局)、县委党史办公室、县志办公室,文化新闻教育有关单位和部门。对外赠阅交流的单位和人士是:天津市政协,天津市各区县政协,外省市有关政协,宁河县境内外省市辖区有关单位,回乡观光探亲的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华人华侨,在宁河投资经商办企业的县外人士、国外人士,在外省市的宁河籍的知名人士,对宁河做出贡献的党政军负责人、专家学者等。
1988年12月,《宁河文史资料》首辑出书,很快引起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关注,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县委党史办公室和县志办公室,开始把政协文史资料作为编写党史和县志的参阅资料,县档案馆(局)、文化馆、图书馆作为重要资料收藏。1996年7月28日,在县抗震救灾20周年纪念大会上,县政协文史委编印的《7·28大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第四辑)一书,作为纪念品赠送来宾、各级负责人,以及全县各单位代表。这本书为大会隆重举行增添光彩和亮点。来宾说,这本书很真实,当年宁河有难,全国支援,军民团结奋斗,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读后催人泪下。安徽省芜湖市一位记者说,当年芜湖市热情收治宁河灾区伤员,也记在了书里,读后感慨万分,我带回这本书,要在报纸上报道。县党政负责人充分肯定政协工作,表扬文史委为适时出书所作的努力。县委副书纪张占礼说,《7·28大地震20周年》是献给纪念大会的一份厚礼,是抗震救灾20周年最好的纪念。县人大副主任王兴邦说,政协能够出这本书是奇功一件。外地读者也对《7·28大地震20周年》给予高度评价。北京读者魏首存打电话说,我们曾参加抗震救灾,有的资料未能存下来,在你们的书里找到了,真应该感谢你们。天津市政协在天津《今晚报》发了消息,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主任方兆麟在区县文史工作会议上指出,这本书资料丰富,印制质量比较高,配合形势发行,社会效益好。县政协副主席陈作忠指出,文史工作上了新台阶,实现了两个突破:从征集出版综合史料到首次成功征集出版专题史料,是一个突破;从过去两三年出一本书到7个月出一本书,是一个突破。
《昔日芦台散忆》(宁河文史资料第六辑)2002年1月出书,首先在县政协七届五次全会上分发,受到出席会议的各级党政负责人和全体委员的好评,对文史委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县委书记张有会说,这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很有价值,我要用这本书交朋友。他还说,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很有社会意义,宁河还有很多资料有待挖掘,要抓紧“抢救”;宁河历史名人和当代名人很多,应编出一本书来。不到两个月,《昔日芦台散忆》发行2000册,文史委收接天津市和河北省、辽宁省、陕西省、北京市、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等外省市电话几十次,信件20多封。函电称《昔日芦台散忆》是一份重礼,得到它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称这本书是芦台历史画卷,读后仿佛又回到家乡,回到历史的芦台;出这本书很有远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演员张瞳信中说:“闲时读读这本书,在情感上得到一些慰藉。”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来信说:“我自幼龄离乡,漂零在外,今得此书,抚今思昔,感慨颇深”。著名作家冯骥才来信说:“我多次去过芦台,但只有如今读了你们文章,才感到芦台的深厚。芦台人应以这样的历史和先贤创造为荣。这便是你们工作的意义。”《昔日芦台散忆》征撰组邵贵荣、唐若愚、李佑生、王凤林等,协助文史委做了大量发行工作,他们亲自送书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唐若愚等主动与著名人士和外省市宁河籍人士联系,自费寄书,使这本书发挥了很好社会效益。
第三节 文史资料各辑目录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题目 撰稿人
宁河概况 马文中
宁河旧八景 录于旧县志
宁河新八景 于化一
田庄坨古遗址概况 刘志芹
芦台稻史话 陈绍元
宁河地区的水运 张杰
芦台镇换新村渔业生产
合作社的今昔变化 王铁鹏
开滦矿和芦台闸口之缘起 董增祚
芦台火车站史话 刘连
烟囱的故事——记芦台
镇民族工业兴衰史 张扬
关于芦台镇古建筑和庙
宇的回忆 张扬
我所知道的芦台一中 董希知
板桥小学建校始末 刘志芹
天尊阁与丰台小学 于化一
丰台木板年画考察记 张扬
丰台花会的盛况 于化一
忆芦台罗汉会 刘钟
宁河县教育家杜书田先生传略 于化一
津门知名画家李昆璞 于化一
王照的二三事 董增祚
聂士成和苗如兰的一桩私案 张扬
白宝山的三四事 李存广
阎海的发家术 李存广 王作金
齐燮元的生平事略 刘斌
我所工作的地区——潘庄一带的税收工作
以及武装斗争与税收的配合情况 王光军
《宁河文史资料》第二辑
题目 撰稿人
盛世宰相杜立德 高殿清
王锡朋戎马生涯考略 刘斌
三总兵与定海之战 孙万义
王燮及其《秦园诗草》 靳怀义
王照生平录 刘斌
王照和聂士成 刘钟
诰赠振威将军王刚节公墓志铭 陈庆镛
定海《三忠祠简介》
宋·杨七郎墓 刘志芹
古盐母庙 靳怀义
趣谈古庙天尊阁 陈德宏
石匣的传说 陈庆发
“皇姑庄”辨 于深
清代宁河人士的著述 缪志明
高庚恩著述存目 缪志明
八国联军洗劫芦台 高殿清
陈洪翊和他的《筹防海口疏》 高殿清
两张公告——以八路军的名义铲除鸦片烟苗 刘建公
七里海的悲歌——记寒松同志的牺牲经过 朱守宽
鱼水情深——记江洼口村妇女支前的事迹 @
不屈的人民——记李麻惨案 @
记日寇在板桥的一次暴行 刘志芹
夜袭美军弹药库 武宏
王绍朋败在我们手下 韩汝荫
武宏同志在宁河县的战斗生活片断 赵建英
关于解放战争时期天津东面解放区的
税收情况 王光军
旧社会艺人之苦 李筱舫
宁河古制教育 赵建英
芦台镇私塾的概况 李存广 董增祚
丰台镇和附近各村小学在抗战时期的
教育工作情况 于化一
漫话芦台 王春贵
漫话治蝗 陈绍元
宁河县水稻种植业发展概况 商玉泉
宁河水产话今昔 王春贵
名记者张高峰生平事略 张道梁
言传身教风范长存
——怀念我的父亲张高峰 张刃
康景星烈士传略 王福正
陈恭澍进行的两次大行刺案 盛星辉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题目 撰稿人
抗战时期宁河地区综述 孙万义
日军火焚洗劫田辛庄 孙万义
日军血洗杨富庄 孙万义
杨拨庄大血案 刘志芹
日军火烧纪庄子 刘志芹
血染乐善话当年 刘志芹
宁河县城沦陷记 刘志芹
七里海畔的星火 朱守宽
南淮淀村抗战纪实 孙万义
苗庄伏击战 @
于方舟革命事略 孙万义
诗人于方舟 孙万义
于方舟夫妇与周恩来 刘志芹
夜泊七里海 王瑞昌
莘莘学子投笔从戎 张士礼
战时的一个除夕之夜 杨秉亨
金钟河火烧敌船 杨秉亨
夜袭美军弹药库的前前后后 杨秉亨
南淮淀村解放战争时期历史的回忆 郑怀仁
高庚恩小传 刘宝迎
王照与胡适 刘钟
王照向清廷自首的前后 刘钟騄
常玉春的后代 刘志芹
宁河境内古生物的分布与发掘 刘志芹
宁河县民间节日 董增祚
漫话元宵花灯 张扬
丰台民间剪纸 孙万义
丰台染纸 王桂义
潘庄鹤翎会 刘旭清
趣谈花会叠罗汉 陈德宏士斌
话说宁河“三宝” 钱铸塔赵廷璞
提水工具的变迁 赵廷璞
土基子房概述 赵建英
乡村儿童生活忆旧 魏永成
梁城胜景及诗作 刘旭清
潘庄谈古 刘旭清
潘庄镇的古代庙宇 刘旭清
宁河镇旧貌 刘志芹
漫话芦台地名 刘钟
丰台地名考 王桂义
丰台古桥 王桂义
丰台乡防团 王桂义
解放前宁河邮政 刘桂永
修建唐芦铁路的前后 刘桂永
宁河县公营商业的先驱——“冀兴号” 杨国奎
宁河县酒厂的今昔 苏长淳
宁河县水泵生产简介 赵廷璞
丹青不知老将至 张扬
著名女画家周思聪 孙万义
罗兰回乡记 赵建英
工人作家万国儒 王福政
话说佃户村 @
漫话地主庄园 刘志芹
后棘坨村地主剥削实例 李佑生朱守宽
形意拳大师傅剑秋传略 王久明
《宁河文史资料》第四辑——《7·28大地震20周年》
题目 撰稿人
宁河,祝你再创辉煌 石坚
7·28劫难在宁河 范佩英
地震,没有把他们压垮 王福政 赵建英
震后访芦台 杨旭才
坚不可摧的战斗队 陈德宏
地震中的广播站 王瑞祥
一条震不垮的物资供应线 杨国奎
非常时期的粮食供应 王海臣
电波,永不会消失 静友
抗震救灾中的电业工人 董学孟
交通战士在紧急关头 杜术合
那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 李惠
不教人祸附天灾 王瑞昌
历史的一瞬,辉煌的篇章 杨素娟
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日子里 任永利
震颤的瞬间,闪光的回忆 张士艳 宋长泰
水泵厂的震灾与恢复 赵廷璞
战天斗地——田庄坨抗震救灾纪实 刘志芹
大灾之年话防疫 杜进东
百年小站又沧桑 于崇河
抗震救灾的一曲凯歌 耿秉泉
活跃在宁河震区的军车运输队 郭玉党
铁舟连南北,“津榆”变通途 张金铎
一夜彩虹飞 魏首存
内蒙古自治区医疗队在宁河木伦
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 徐连惠
抗震救灾谱新曲,蓟运河畔献爱心严景喜 刘晰明
安得广厦千万间 靳丽华
和平医院胜似家 李凤云 李凤录
此生不忘西安情 胡凤强
芜湖,您好 杨惠兰
难忘那片真情王福芬 赵建英 王福政
宝坻历险记 王瑞祥
唐山大地震的经历 傅云海
我当工作队员在陆庄 杜术合
大难来时见真情 杨国奎
我在这一天 刘桂永
旧人旧事 于崇河
我在抗震救灾中 李勃升
在最危险的时刻 刘士忠
难以忘怀的日子 侯克俭
悠悠往事张守先 杜进东
接骨疗伤,献技于民 卢宝敬
血和泪的凝结 杨绍文
永存在生命中 张德钰
欣慰的回忆 于增会
剪不断的哀思 崔承枢
寄往九泉的信 初雪
向往事告别 王彩霞
爱的思念 李淑芳
震后救济侧记 阎宝国
劫后人生——地震孤儿追访 毛福忠
幸存者如是说 李光
唐山地震前我县的地震工作 李光
潘庄中学地震测报组 李家声 詹先珏 王跃文
难忘11月15日 李光
从地名发展看芦台的变迁 于津涛
芦台吐翠展新容 刘全军
关于宁河县抗震纪念碑的设计构思 姚胜利
《宁河文史资料》第五辑
题目撰稿人
闯关东的宁河人 胡艺生
西安事变亲历记 李绍曾 李天嵩
宁河县近代教育先贤 齐尚之 齐志乐
一粒子弹头 李亚光 李卫华
宁河县南下干部工作团在湖南 任永利
旧芦台镇商号店铺及其它 常维廉
解放前宁河县私人药铺的分布与发展 杨淑平
蓟运河上的船 赵廷璞
解放前的宁河电信 刘桂永
德和生杂货店的兴衰 刘景旭
丰台小学点滴 王溯清
丰台水会 于化一
浅谈碡碌花会及伴唱曲《哭五更》 唐若愚
“海里蹦”与大北花灯会李文有 唐若愚
运河今昔 刘志芹
神奇的七里海 刘旭清
赵本庄村名的由来 赵约公
节日轶事四则 赵约公
鲜为人知的县农场 陈绍元
五十年代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变迁 陈绍元
忆五六年水灾粮食供应工作 王海臣
初为人师 马文中
一九五六年我县兴起跳交谊舞 王海臣
忆前宁河师范学校 黄一鹏
七千民工参加修建密云水库 赵建英
宁河县第一台电动机的问世 苏长淳
炼铁小高炉的上马与下马 齐景贤
五兰缝纫社刘艳梅
我经历的大办公共食堂 王海臣
食堂化·瓜菜代·增量法 李树军 李梅英
兄弟情——一九六三年接收静海县灾民纪实 王海臣
一次难忘的飞行——首次空投原子弹成功 刘景新 刘金升
杜阁老墓被毁闻见录 杨国奎
治理北四河 刘桂永
在根治海河的日子里 于云和
回忆创业兵团初建的日子 陈绍元
记104干校 王福政
雹灾见闻记 杨国奎
“文革”时期的宁河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杨国奎
回忆七〇年“战备”展览 张扬
岳龙知青话当年 张德钰
和知青相处的岁月 郭树洲
震后搬兵救灾民 王兴邦
震中婴儿今日大学生 赵文香 李建敏
恩泽当代惠及子孙——忆河西大会战 李振起
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纪略 张润臣
宁河县康复中心筹建始末 阎宝国
奶山羊的开发与我县奶畜业的发展 冯殿贵
宁河县人工养殖对虾河蟹纪实 孙立刚
记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建大辛渔牧场 孙立刚
宁河县气象站的建立与发展 赵继昌
宁河县评剧团兴衰始末 杨国奎
喜闻乐见的评剧艺术在农村 冯继祥
运输机械厂建厂始末 苏长淳
《宁河文史资料》第六辑——《昔日芦台散忆》
题目撰稿人
古镇芦台记 王凤林
八大庙之说 征撰组
宝塔寺 征撰组
关帝庙 征撰组
观音寺与观音堂 征撰组
九天观 杨国奎
真武庙 赵廷璞
天齐庙 征撰组
三官庙 征撰组
药王庙 征撰组
龙王庙 征撰组
天仙宫 征撰组
魁星楼 征撰组
文昌阁 征撰组
古盐母庙 征撰组
白衣庵 征撰组
小圣庙 征撰组
财神庙 征撰组
寺庙僧人 征撰组
棋盘会 征撰组
聂公祠 征撰组
李公祠 征撰组
清真寺 征撰组
天主堂 征撰组
福音堂 征撰组
罗汉会 征撰组
龙灯八大帅 征撰组
长亭唐若愚
游西湖 征撰组
打花棍 征撰组
碌碡 征撰组
飞镲 征撰组
中幡 征撰组
少练会 杨洪友
狮子会 征撰组
高跷 征撰组
什不闲儿 征撰组
推歌 征撰组
渔樵耕读 征撰组
锯大缸 征撰组
大和尚逗老翠 征撰组
篓子灯 征撰组
八大海号之说 刘钟
广泰店 赵葆琨
聚泰号 靳祖光
庆泰祥 常维廉
广德楼 张扬
晋籍商家 董立文
鲁籍顺兴泰 张庆广
杜家洋铁铺 杜久信
桂记鱼店 蓝云波
万昌号鱼店 崔永乐
我的厨师生涯 娄树仁
浅谈脚行 王克发
大摆渡 王克发
大同仁中药店 崔学孟
忆祖父于祝三 于昆泰
李馨斋小记 李浭
东大营 杨国奎
王锡朋家族墓地 杨国奎
刘家大坟 刘景光
两个电灯房 征撰组
明德路牌坊 征撰组
贤孝牌坊 周文斌
中阁悬靴 征撰组
再说石匣 征撰组
童年河边事 郭兆良
老庙头儿 郭兆良
西大桥 邵贵荣
红沙河与南四园 征撰组
闸口 杨国奎
怀念恩师 傅剑秋 王克发
崔程九轶事 周文斌
陈体仁与三官庙小学 陈洪业
公所 征撰组
校歌三首 征撰组
军号谱 唐若愚
花开十二月 征撰组
歇后语 常维廉
千年雄镇古芦台 杨国奎
知识出处
《宁河政协志》
本书收录了宁河县各界人民代表,政协宁河县委员会组织.,政协宁河县委员会工作,会议,提案工作,调查研究,视察工作,咨询服务,特邀监督员工作, 信息工作,文史资料工作等章节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