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强化绿色人文理念建立生态化学习型校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今日河东》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15807
颗粒名称: 着力强化绿色人文理念建立生态化学习型校园
分类号: G6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致力于环境教育,提高师生环保意识,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该校注重校园绿化美化,强化绿色人文理念,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保责任感。同时,该校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环保事业。
关键词: 河东区 环境教育 绿色学校

内容

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创建于1954年,1959年被评为市级重点校,2003年成为全市第一批国家级高中示范校。该校坚持开展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该校于2004年被评为市级绿色学校,2006年又通过了国家级绿色学校的验收。如今,漫步在校园中,绿树成荫、鲜花竞放、环境幽雅、清新宜人。
  该校自1999年便将环境教育列入教学议事日程,制订了环境教育实施规划,成立了由主管校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德育处落实具体工作。该校认真制定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制定了《创建工作责任认定处理办法》,形成有序的创建秩序。
  该校始终强化绿色人文理念,从建立生态化、学习型校园的高度,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美化。该校领导十分重视环保教育,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参加国家级绿色学校的培训。同时,定期邀请环保部门专家来校对师生进行讲座与指导。使师生们的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人文关爱、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学校从建设一项系统育人工程的高度开发环保教育,使从该校毕业的学生在就业院校选择专业取向方面,对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防止废气污染,该校投资100多万元,安装了燃气锅炉,使学校彻底告别烟尘污染的燃煤锅炉,为天津市“蓝天工程”作出了贡献。该校还对学生进行爱护资源教育,倡导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自身做起不使用一次性木筷。
  根据创建绿色学校的要求,该校加强了校园硬件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使学生“身在校园,如在画中”。2003年以来,该校投资30多万元进行绿化工程,在校园内种植了牡丹、芍药、月季、桃花、海棠等植物,目前,该校绿化面积已达到15000平方米,占校园总面积的30%,该校按照美化环境的要求和绿色校园标准,对操场进行全面硬化、美化,使校园内黄土不见天。该校还注重对学生环境保护的教育,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并将校园每一处角落都划分到班级,实施责任制管理,让学生在劳动与管理中体验责任,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
  该校还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渗透环保教育的学科,均有关于环保教育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在自选课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探究性学习,主动发现和提出环境问题,确定课题,设计解决方案,收集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后写出论文进行交流。高一年级王嘉娃与张楠熹同学撰写的《全球缺水及中国用水问题》、杨鹤超同学撰写的《关于畅通工程的思考》、陈静小组撰写的《高科技与环保建筑》等调查报告均被评为优秀论文。同学们在课题立项前的准备,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及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形成调研报告中,都在实践、体验、感悟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转变,思维方式得到了锻炼,真正意义上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
  校园内生物实验基地的开辟,为学生们亲手进行扦插、嫁接、育种等实验提供了条件,课内知识与实践不仅得到了结合,而且培养了学生们动手能力和爱护植物的意识。学生们还成立了护绿小分队,积极认养小树,将校园中的所有植物都挂上标牌,注明该植物的名称、属性及生长特点,定期为植物修剪枝条、浇水。
  作为本市较早开展废电池回收的学校,该校在校园内安放了三个垃圾分类回收箱,回收可再次利用的资源,并使用换回的资金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校园助困报亭。
  该校本着教育好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造福一方人民的目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捡拾白色垃圾,清除小广告,并向居民群众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号召人们共同携手保护环境。该校学生在参加天津市大中专学生“看津城、话使命、比贡献”主题实践征文比赛中,所撰写的获奖征文还编入《学子眼中的津巨变》一书。

知识出处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紧紧围绕河东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和成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百姓需要的工作生活知识,全面、及时、通俗地体现在报纸上,以满足读者对时政信息和生活资讯的多种需求。

阅读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