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人服务是我最大的快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今日河东》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14496
颗粒名称: 为残疾人服务是我最大的快乐
分类号: R49
摘要: 本文讲述了河东区向阳楼街道精神康复工疗站为社区残疾人提供就业和康复训练机会,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工疗站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但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支持。通过真诚的帮扶和安置,许多残疾人实现了自食其力的人生,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河东区 向阳楼街道 精神康复工疗站

内容

在天津市首创的河东区向阳楼街道精神康复工疗站里记者看到,社区残疾人除了每天半天的工作之外,还在康复室进行康复训练,学习唱歌和舞蹈。
  河东区向阳楼街道精神康复工疗站的建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但工疗站建立的背后,一个真诚感人的帮扶安置故事却鲜为人知。
  家住向阳楼街道晨光楼的朱贻中,今年46岁,是肢体二级残疾人。曾由于过失被判刑,妻子与他离婚,年幼的女儿由身患重病的父母抚养,家庭生活困难。出狱后的他,成为市、区信访办和残联的常客,曾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晨光里居委会和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得知他有求职愿望时,千方百计为其寻找就业岗位,可每次面试都因为肢体残疾没能上岗。工作人员没有灰心,不断地为他寻找就业机会。在为朱贻中找到一份糊纸袋的活后,他提出家住四楼送活领料不方便,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真诚地对他说搬送活由我们负责。开始,朱贻中误认为工作人员是在敷衍他,但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居委会对他的帮助和服务使他感动,劳动本身改变了他对生活的态度。起初他半天只能糊200多个,只用十几斤纸,每天的送活领料还不费力。但到后来他越干越熟练,半天能糊1000多个,用纸50多斤,但居委会的干部们依然毫无怨言地义务为他服务。朱贻中嘴上没说什么,但是他认识到这是他实现自食其力人生的开始。虽然糊纸袋工资不高,但他不忘身边的残疾人。在街残联的支持下,他利用社区提供的培训场地给残疾人进行培训,现场耐心讲解,使许多残疾人掌握了糊纸袋的要领,参加到这项工作中来。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他不但对向阳楼街道的20多名残疾人进行培训,还对常州道、大直沽和东新街道等5个街道的残疾人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厂家被他的精神感动了,聘请他担当了质量监督技术指导员。
  向阳楼街道晨光里社区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亲自来到晨光里社区居委会视察,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3月31日,区残联在河东区向阳楼街道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精神康复工疗站,朱贻中负责工疗站的工作。经过近半年的发展,工疗站现安置残疾人14名,其中智力残疾人7名、精神残疾人5名,肢体残疾人1名,他们每月有200元的生活补贴,另外糊纸袋的收入为个人所得。生活中,区、街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给予了他们许多悉心的关怀。工作中,朱贻中给予了他们耐心细致的指导。在工疗站,残疾人除了半天工作之外,还能在康复室进行康复训练。业余时间,区残联领导还联系河东启智学校的老师教他们唱歌和舞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简单的工作,使残疾人成为了社会劳动者的一员;有组织的康复训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35岁的精神残疾人邢砚文,原来整天在外面跑,家长总怕有什么意外发生,自从她参加了工疗站的工作后,朱贻中总是表扬和鼓励她,培养她的兴趣,对她进行心理疏导。现在,到工疗站工作成为邢砚文的自觉行为,到了周末,她都嚷着要到工疗站。李书超今年21岁,由于智力残疾,她很少出门,更不懂得与人交流。晨光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为安置她想了不少办法,但都没有结果。工疗站成立后,通过培训她学会了编织中国结、剪纸、糊纸袋等技能。手工技能的学习,丰富了她的思维,改变了她的性格。现在她爱说、爱笑,也能唱歌和朗诵小诗了。李书超的母亲深有感触地说,是工疗站让我的女儿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采访中,朱贻中对记者说,每天到工疗站为残疾人服务是他最大的快乐。他说:“我是因为被感动,才被感化的。我能有今天,是因为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对我无私的关怀和帮助,我没有能力报答。办好工疗站,为残疾人家庭减轻一点负担,为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做出一些贡献,是我最大的心愿。”

知识出处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紧紧围绕河东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和成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百姓需要的工作生活知识,全面、及时、通俗地体现在报纸上,以满足读者对时政信息和生活资讯的多种需求。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沐霞
责任者
朱贻中
相关人物
邢砚文
相关人物
李书超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河东区信访办
相关机构
河东区残联
相关机构
河东启智学校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