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今日河东》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13232
颗粒名称: 天津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其他题名: (2006年1月7日天津市河东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分类号: F01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在“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制定并实施的。该规划旨在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在过去的“十五”时期,河东区取得了重大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 河东区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内容

“十一五”时期(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加快实现“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制定并实施好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全区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纲要认真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重点、政策取向、主要举措等做了全面规划,是我区在“十一五”时期实现跨越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时期取得重大成就
  “十五”时期,是全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战胜了包括非典疫情在内的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十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0.8亿元,比2000年的22.1亿元增加1.75倍,年均增长22.5%。结构调整步入优化提升新阶段。第三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3%,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产品。区级财政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2005年突破7.65亿元,比2000年的2.14亿元增加2.57倍。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骨干企业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商业公司和街道工商实业公司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55%。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区级行政许可服务中心,清理取消了一批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开展了清费治乱、改善投资环境等系列服务活动。科技、教育、卫生、住房等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加快。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取得重大突破。五年累计签订直接利用外资项目41个,直接利用外资额5487万美元,在我区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1个。对外贸易继续拓展,五年累计外贸出口额达5272万美元。加强了与全国60多个地区的经济往来与协作,对内引资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计引进内资大项目70余个,直接利用内资29亿元。
  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累计拆除危陋房屋243万平方米,新建住宅500万平方米,大型公建项目近百万平方米。配合全市新建、改造了12座桥梁和东南半环快速路、津滨轻轨、地铁二号线等重点工程。完成了月牙河、护仓河、北排污河改造工程和京山铁路沿线综合治理整顿。新建翻修排水管道22.3公里。新建绿地面积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6.6%。积极推进蓝天、碧水、细胞、安静等环保工程,提前一年实现环境保护总量控制目标。加大了市容环境清整力度,城市面貌不断改观。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创办科技园区6个,发展民营科技企业750家,专利申报1150项。获得科技成果88项,其中11项获市级以上奖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设施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布局调整效果良好。“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取得明显成效,被评为全国“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示范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批社区文化设施相继落成,家庭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形成特色,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称号。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获得全国比赛奖牌153枚。建立了区域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覆盖率达95%,夺取了抗击非典疫情的胜利,初步建立了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继续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区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社区建设得到发展,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和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荣誉。连续四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民族宗教、侨务、档案、国防教育、人民防空、防震减灾建设稳步推进。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业和再就业体系进一步健全,“4050”下岗失业人员安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人。创建了爱心编织站,实现了灵活就业。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各种服务内容相配套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54元。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综合整修旧楼区327万平方米。新增供热面积1326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88%。加强了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突出,9个单位和社区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集体。依法治区步伐加快,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是河东区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等外部环境为我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为天津也为河东区发展带来最大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深刻认识并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服务,顺势而为,乘势发展,对拓展我区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带动作用。三是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海河全长72公里,我区拥有其中心城区段32公里中的8.2公里综合开发区间。随着海河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效应的逐步显现,必将为我区发展服务业,建设文化旅游基地和完善城市景观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随着我市现代服务业“四大服务功能”和“六大服务体系”的建立,为我区大力发展沿河、沿桥、沿路、沿站的楼宇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五是河东区积聚能量的释放。区委、区政府制定实施的“三个基地”建设规划,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急难问题,办成了许多长远起作用的大事,为“十一五”加快发展集聚了能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区也面临制约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一是资源、能源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土地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的供求紧张,必然影响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很难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三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部分企业活力不强,现代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四是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较大,公共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调整的难度加大。五是区域间竞争加剧。各地区都在竞相加快发展,我区如何在竞争中抢抓机遇,扬长避短,实现新的跨越,也将面临新的考验。
  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团结奋进,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方针
  总体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区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围绕“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坚持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加速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和城市建设,显著提升全区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河东。
  (二)遵循原则
  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思路;必须坚持把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
  (三)功能定位
  河东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之一,是距滨海新区最近的中心城区。根据中央和市委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以及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河东区发展的功能定位是:立足河东,依托海河开发,融入滨海新区建设,面向天津及环渤海区域发展,努力建设成现代商务商贸物流基地、直沽文化旅游基地、都市工业示范基地和开放型、服务型、和谐型的现代化新城区。
  (四)战略目标
  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目标是: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更加友好,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实现“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
  1、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5%以上;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10年达到17.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18%以上;
  ——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20%以上。
  2、社会进步主要预期目标
  ——社会事业支出占区级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4%;
  ——义务教育入学率、毕业率和完成率达到100%,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达到95%;
  ——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城区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8%;
  ——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年均增长10%以上。
  3、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主要预期目标
  ——居民供热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城市环境空气二级良好以上天数达到80%以上;
  ——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93%。
  三、融入滨海新区依托海河开发借势发展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是我区加快发展里程中最明显的有利条件。抓住和用好这两个有利条件,必将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融入滨海新区的思路和重点任务
  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市委“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丰硕成果,是天津发展面临的最大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区是距滨海新区最近的中心城区,要抓住这一机遇,主动融入和服务于新区发展,充分借助新区的交通航运、产业发展、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人才聚集、旅游休闲等优势,带动河东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按照“真诚服务、主动融入、学习借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借势发展”的基本思路,做好融入滨海新区这篇大文章。一要,融入滨海新区高度开放的空间。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掀起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热潮,成为国际国内大公司、大集团投资的热点,成为海纳百川、万商云集的创业热土,成为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之地。我们要借助这些优势,主动融入新区对外开放的空间,发挥我区资源优势,带动对外开放战略实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二要,融入滨海新区政策趋动空间。进一步建设好滨海新区主要靠天津自己的力量,同时国家也会给予必要政策支持和帮助。我们要借助政策趋动的优势,加强“三个基地”建设项目与新区项目合作,力争把新区的政策优势转化为我区加快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三要,融入滨海新区体制创新空间。学习新区发展理念,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原则;学习新区建设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发展环境;学习新区改革创新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能够激发企业活力、有利于社会财富聚集及充分涌流的体制机制环境。
  (二)依托海河开发借势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任务
  市委八届三次全会做出的“大力发展海河经济”的重大决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历史性的意义。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必将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创造巨大的商机,增加就业岗位;必将带动海河流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县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创造条件;必将带动城市环境建设,使津城更加壮观美丽,展现大都市的形象;必将带动城市文化品位的提高,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经过两年多的开发,海河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的效应正逐步显现。
  按照“依托海河开发、利用有效资源、打造特色节点、辐射‘三个基地’、促进和谐发展”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海河沿岸的土地、文化、景观、品牌等资源,围绕六个主体目标,四大功能区和十项基础工程等重点建设任务,发挥我区海河岸线长、跨河桥梁多、立体交通体系较完备的优势,着力建设好海河上游河东区段的三大节点,辐射带动现代服务业“五个聚集区”和“三条商务发展带”的形成。一要,借助海河沿岸中心商务区节点开发的优势,建设以南站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的沿河现代服务业发展标志区,辐射带动十一经路、新开路、卫国道三条商务大道的形成。二要,借助海河沿岸文化旅游节点开发的优势,建设大直沽地区“洋务溯源”旅游观光区,辐射带动沿河文化休闲旅游经济带的形成。三要,借助海河沿岸大型会展区节点开发优势,建设天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区,辐射带动会展娱乐经济带的形成。四要,借助海河沿岸工业东移的契机,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都市型工业园区。五要,借助海河沿岸景观建设节点的开发优势,建设展示现代都市风貌的沿河、沿桥、沿路景观带。
  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的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扩大总量,整合存量,提高质量”的要求,以楼宇经济为重点,依托基础性、功能性项目,全面建设现代商务商贸物流基地,打造高档次的服务业品牌,刺激和引导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中心城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
  1、完善规划布局。加快实施发展现代服务业“五区三带”规划,大力推进楼宇经济建设,形成功能完善、聚集力强、特色明显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五个聚集区”,即:天津中央商务区(CBD),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标志区;大直沽“洋务溯源”旅游观光区,规划建设集洋务运动、直沽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观光区;天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区,规划建设立足天津,辐射京冀和环渤海地区的会展标志性聚集区;新开路嘉华商业聚集区,规划建设知名品牌云集、特色突出的商业聚集区;津滨大道物流集散区,规划建设与滨海国际物流中心相连接,面向“三北”的物流聚集区。“三条商务楼宇发展带”,即:规划建设十一经路金融商务发展带、卫国道商务商贸发展带、新开路商务商贸发展带,逐步形成以十一经路立交桥为轴心的向中心市区、滨海新区和交通枢纽地区辐射的三条商务大道。
  2、重点发展行业。要体现特色,全面推进,重点发展三大类十个行业。“三大类”即: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型服务业;与产业关联度高的新兴服务业;与人民群众最终消费相关的消费型服务业。“十个行业”即:一是金融保险业。建设天津中央商务区(CBD)和十一经路金融街,做好沿线商务楼宇的开发调整置换,吸引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企业落户河东,增强区域金融服务功能。二是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建设津滨大道物流集散区,新建和改造9大专业批发市场,交易额突破150亿元。三是楼宇经济。以发展总部经济、研发机构为重点,沿十一经路、卫国道和新开路建设一批高档楼宇,推动企业总部、物流货代、工程设计、中介咨询、营销中心等品牌楼宇建设,形成一批集公寓酒店、商务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增强聚集功能,提高规模效益。四是文化旅游业。搞好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打造“洋务溯源”文化旅游观光区,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旅游项目、旅游商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五是会展服务业。发挥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天津中央商务区(CBD)等载体作用,引进国际会展中介机构和专业公司,提升会展功能,促进会展业的发展。六是信息服务业。打造“数字河东”,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公共信息三大网络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融合。七是商贸流通业。规范大型超市,发展连锁店、专卖店、特许加盟店等新型业态;加快商业区和商业街的建设,重点建设嘉华商业聚集区、阳光星期八等特色商业街和金耀、帝旺等星级酒店;对天津站后广场和轻轨、地铁二号线等若干个站口做好预留规划,发展交通枢纽型商业。八是房地产业。完善房地产业发展体系,加大商务楼宇开发力度,积极发展健康、绿色、环保、节能省电型住宅。九是中介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中介服务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会计师、广告等中介服务业,促进中介服务业聚集发展。十是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社区休闲娱乐服务、体育健身和特殊生活服务等专业公司。规范发展物业管理,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
  (二)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
  充分发挥老工业区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扩张规模和总量,加快推进都市工业示范基地建设,努力创造河东工业新优势。
  1、加快工业载体建设。按照都市工业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完善工业发展布局。建设“两园和若干个工业小区”。“两园”即:金地物流工业园,位于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工业园,位于本市静海县,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若干个工业小区”即:围绕加工制造业为滨海新区配套服务,重点建设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机械制造、包装材料、纺织和食品加工等功能各异的二号桥、天钢、春华等工业小区、楼宇工业园。加快区域内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营造工业经济的行业集聚规模。加强规范各类园区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服务工作网络,探索中心城区都市型工业新模式。
  2、做优做强优势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针织、服装、设备制造、加工配套和装饰建材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和开发新产品,提升工业经济档次。发展一批适合区域资源环境特点,满足人民需求的清洁型、节能型、低耗型产业和产品。继续开展“质量兴区”活动,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机械加工、医药、日用化工等市场前景好的产业。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大力推进再生水的利用和先进节水设备器具。大力推进各种原材料的消耗管理和再利用,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的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组织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建立有效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和机制。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步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光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驻区大企业的人才、技术、学科优势,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科工贸一体化转化,帮助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的开发与投入,以具有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的企业为龙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融通、项目引进、产品推介等手段,吸引和扶持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一批“专精特新”的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3、积极创办科技园区。重点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帅超、帅越、帅先、帅达科技园和医药生物技术、地热技术、环保新技术、风力发电节能技术、通风机械和电气传动技术等产业孵化器。加强园区管理,建立动态招商引资机制,着力引进重大项目,以园区的发展带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五、科技教育与人才
  加快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强化人才资源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水平教育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一)全面推进科技创新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信息、中小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院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社会化的科技服务网络,提高市场开拓竞争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和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增长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健全科普工作体制和机制,建设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实现科学普及的社会化。
  (二)发展高水平教育
  加快教育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减负工作要求,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督导评价体系。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水平、均衡化普及义务教育,高质量普及高中学段教育,确保各项教育指标完成。大力发展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强社区学院建设,构建完善的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资源网络,努力创建学习型新城区。职前教育培训率达到90%以上,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参与率力争达到70%以上。积极创办天津和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优化教育资源,在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一批规范化学校和幼儿园,建设2所历史名校,完成4至5所优质高中校建设,再建1至2所示范性幼儿园,推进特殊教育中心建设。完善教育资源库和校园网建设。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加快人才资源开发
  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重点培养和引进面向21世纪新型产业体系和管理与科技创新的高层次、复合型、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到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2000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占2%,大专以上学历占80%。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发挥柔性引才的积极作用,实现引才、引智与引资工作的衔接与沟通。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完善人才奖励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探索建立对高级技工、各类专业化劳动者等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支持各种教育和培育机构,利用现有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为“三个基地”建设培育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按照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全力推进体制改革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府职能,基本形成公正透明、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实现政府工作重心向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规划引导、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转移。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发挥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办理许可、效能监察、要素配置、社会服务等平台作用,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实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完善服务协调职能,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激励、中介组织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对财政资金有效、全程监控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集体采购范围。逐年增加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区建设等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满足公共需求。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落实《公务员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2、深化企业改革。全面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继续推进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国有商业公司、区属建筑企业改制工作,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推进国有骨干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营机制,建立出资人制度,健全国有、集体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国家和我市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文教体卫等公益事业及法律允许的一切领域;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经济的改制与资本重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重点抓好私营企业十大行业排头兵。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与监管,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鼓励企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6%,占全区比重的60%以上,实现税收占区级税收的60%以上。
  4、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要求,规范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加快建设面向区域的产权、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探索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监管信息系统、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同业自律系统、以信用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市场信用服务系统。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1、提高招商引资质量。顺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动出现的新趋势,加强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投向的引导,注重引进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能耗、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外商投资项目,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加大对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大公司、大集团的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的体制机制和有关政策。提高出口型企业对外贸易质量。
  2、拓展招商引资空间。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造三大招商项目平台,即:园区项目平台,抓住工业战略东移和大中型企业重组、并购、嫁接改造的机遇,整合企业资源,创办和完善各类工业园或科技园区,吸引国内外制造加工业投资建厂;商务楼宇平台,抓住海河综合开发和城市拆迁改造机遇,整合开发沿河、沿桥、沿路、沿站各类商务楼宇,吸引更多国内外地区总部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投资性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市场载体招商平台,抓住我市市场调整机遇和五大功能区建设,整合开发各类市场资源,培育和建设一批专业特色大市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
  3、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市政府在国外搭建的商品生产销售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积极做好国外、境外驻津商会、协会等组织的项目对接和洽谈,组织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与外商、外企搞好合作。协调组织区域内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境外开展投资洽谈活动。大力发展劳务出口合作业务。加强与各兄弟省市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七、增强城市载体功能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塑造优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区现代化水平。
  (一)交通
  按照市大交通体系规划,完善区“七纵八横”道路网络,构建以天津站后广场为枢纽,中心区域为节点,公铁快轻并举,干支线相连,贯通全市,通达各地的现代化交通体系。配合全市重点实施七大工程,即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拓宽改造海河东路延线等12条道路、新建奉化桥等15座桥梁、津滨高速轻轨二期工程、地铁二号线工程和新建3个地下停车场工程。完成23条旧路的整修和拓宽改造任务。
  (二)能源
  完善市政配套设施,提高供热、供电、供气、供水设施处理能力。加快电网建设,配合全市搞好22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建设。加快大型集中供热锅炉建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实施小锅炉并网改造,发展区域型或规模集中供热,每年新增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解决住宅小区电、气配套漏项问题。
  (三)排水
  重点建设低洼积水片的地下排水设施,提高防汛排水能力。建设污泥处理厂,结合路网改造,加快建设和改造雨水泵站,实现雨、污分流,消除雨污水排放空白区。
  (四)住宅建设
  调整房地产开发结构,适度增加普通商品房和中高档商品房开发数量,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节能型住宅。开发建设商品房500万平方米。改造鲁山道小二楼、东宿舍、郑庄子等8大片100万平方米旧危房。
  (五)城市管理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完善功能设施配置,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区为目标,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市容环境整体质量。继续推进旧楼区改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对违法搭建、设摊占路的整治力度。推进城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环卫设施建设,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强城区垃圾全过程处理,建设10座垃圾中转站,改造公厕32座。
  八、保护生态环境
  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努力建设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生态城区。
  (一)环境保护
  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细胞、安静等环保工程,巩固和发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成果,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污染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发展和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改善城区环境质量。推行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测,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大于80%。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达到98%以上。完成区内10吨以下燃煤锅炉改燃和并网工作,对10吨以上燃煤锅炉安装高效除尘脱硫设施,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8%。综合治理城市声环境,加强噪声达标区建设,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加强环境监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二)绿化景观
  提高城区的绿化水平和品位,创建绿色家园式的园林城区。综合整修主干道绿化带,规划建设一批街景广场、绿地广场、小区绿地、庭院绿地。结合市城市道路拓展和路网加密工程,建设城区主干道和水系两侧绿化带,建成环水和环路绿化带。新建8个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主题公园。
  (三)生态宜居
  围绕创建环保型、生态型、智能型居住区,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居住区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重点建设太阳城等6个生态小区。对居住区的结构形态、开放空间等要素进行生态景观设计,完善绿地、休闲、娱乐、健身等公用设施,推广安全、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回用再生水、分类收集处理垃圾,构建舒适、健康、安全、优美的宜居环境。
  (四)景观工程
  继续实施景观道路整修工程。重点建设展示历史风貌和民俗特色的8个城市雕塑群。围绕“三环、两河、五线”,建设十一经路-新开路-东兴路-张贵庄路一卫国道-六纬路-成林道-津塘路环形商业景观路和月牙河、海河岸线景观带,13个交叉口及海河沿岸特色景观区建设。加强城市夜景照明、建筑物外立面管理,保持建筑物外观色彩协调、整洁美观,形成现代形象和历史文貌的景观走廊,打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市容貌。
  九、构建和谐城区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构建和谐新城区。
  (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努力扩大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加强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开发社区就业服务。继续做优、做强以吸纳下岗女工为特色的“爱心手工编织”项目。加快推动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统筹的就业制度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再就业能力。落实再就业各项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实施有效的就业再就业援助,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实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险合一”,到2010年,城区劳动法定年龄段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贫有所济。依法规范劳动关系,提高劳动合同签约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实施社会福利与救助。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筑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保障,全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建设社会福利机构,到2010年,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20张。全面改善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认真组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推动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优抚安置保障体系,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4、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按照“强区富民”的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城区居民收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快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收入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的机制,企业职工收入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机制。注重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家庭平均收入水平。努力实现人民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二)繁荣城区特色文化
  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充分发掘直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洋务溯源在直沽”特色文化品牌。发展社区特色文化,发挥社区文化网络功能,完善区、街及居委会三级文化设施网络,每个街道建成1个市级达标文化活动中心,每个社区建成1个图书室。积极开展富有河东特色的家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军营文化,办好“河东家庭文化艺术节”和“社区文化艺术节”,推动群众艺术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建设直沽文化艺术中心、河东文化大厦、新闻大厦、档案馆等设施。
  (三)保障公民健康与安全
  1、构建公共卫生安全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与城区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化公共卫生安全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建设,完善服务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建立以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救治网络,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方便化和家庭化的卫生服务需求,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应急处置中心和区防病站,提高快速反应处置能力。加强卫生执法监督。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建立卫生监督机构,加大对卫生全行业、食品卫生和医疗市场的监管。加快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改造建设区结核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等4所专科医院,新建丽苑医院,扩建中医医院,整合改建津东和赤峰医院。继续推进卫生体制改革。
  2、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加群众健身场地,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提高群众体育活动水平。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机遇,积极推进竞技体育活动,以足球为重点,以田径为基础,抓住击剑、游泳等优势项目,提高篮球、排球的竞技水平。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多功能综合体育训练中心和一批社区体育设施,确保每万人拥有健身场所6个,参加经常性体育活动人数占总人口的50%以上。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制定发展规划,组建足球俱乐部实体公司,实施市场化运作。
  3、夯实和谐社区基础。坚持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公众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民服务的新格局;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卫生、文化、治安、环境等建设相结合,努力构建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的新载体;坚持硬件设施改善与有效管理使用相结合,努力构建促进社区和谐的新阵地;坚持妥善协调利益关系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相结合,努力构建不断解决矛盾、化解冲突、规避风险、促进和谐的新机制;坚持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相结合,努力构建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完善社区服务网络。构建区、街和社区居委会组成的集家政服务、托老幼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商品配送、物资回收等为一体的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开展多样化服务,实现社区服务产业化。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级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建筑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85%以上的社区建成示范达标社区,各街道都要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劳动保障中心、社区图书室、达标文化站和残疾人服务站,实现互联网管理。
  4、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环境。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严格按照区域资源的承载能力,完成各项人口控制指标。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低生育政策,完善计划生育机制和管理体制,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综合管理。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妥善解决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5、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围绕创建“平安河东”,建立公共安全防控四大体系。着力建设警防、民防、技防紧密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城区防空、防灾一体化的人民防空体系;重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事故预防控制、应急救援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公共卫生、自然灾害、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及社会治安等方面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保障全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建设河东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区防空防灾应急指挥中心、防汛储备库。完成对公安派出所的改、扩建任务。加强国防动员工作,积极探索中心城区国防动员工作的新途径,使人民武装、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等工作有明显提高。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矛盾排查和化解机制。健全仲裁机制,维护城区社会稳定。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进政务公开,发扬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实施依法治区,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推进法律进社区和社区矫正工作,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加强以“五五”普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的作用,健全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保证权力规范运行,全面提升社会法治化的管理水平,使民主法制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障。
  2、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政府的法律责任意识,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的法律责任,依法全面规范行政行为。建立科学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重大决策调研论证、专家咨询和公示、听证制度,对事关全局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依照程序广泛征求意见,提高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度,使行政决策更加科学规范。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落实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监督措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提高综合执法效能。落实行政复议和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制度,保障企业、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完善民主评议和行政监察机制,畅通人民群众监督的渠道,加强行政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惩罚力度。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按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要求,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教育,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全面推进文明城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楼院的创建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
  十、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天津市河东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经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将成为“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区政府负责全面组织、推动,并通过年度计划实施,各相关部门负责各项任务的落实,区规划和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做好协调、监督。实施中如确需对本规划《纲要》进行修订,须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宏伟的,任务是艰巨的。全区各方面要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振奋精神,团结拼搏,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全面实现“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及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紧紧围绕河东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和成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百姓需要的工作生活知识,全面、及时、通俗地体现在报纸上,以满足读者对时政信息和生活资讯的多种需求。

阅读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