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母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今日河东》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12680
颗粒名称: 感谢母亲
分类号: I267
摘要: 《感谢母亲》是郭茂所作的一篇散文。
关键词: 文学 作品 散文

内容

我打小生长在北方的农村,16、17岁时就已长成宽肩厚背高个头儿的小伙子了,动一动,虽有些细分的皮肉下竟也有几块“小耗子”一样的肌肉,一鼓一鼓的。那个年龄,对于终日务农的村里人家来说,正可算作是一个能顶起用的“人手”。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一直在外地工作,极少回家,家中的大事小活自然全落到了母亲的肩头。我的茁壮成长,让起早贪黑辛苦劳作的母亲倍感欣慰,村里人也说母亲终于有了盼头。母亲却从不让我插手做家里的事,看着村里别人家的半大小子帮着家里挑水、背柴、干农活时的神采,我只有莫大的羡慕,而牛犊般的“虎劲”却只好满满地憋在了心里。
  那几年,我把心思全都用在了书本上,母亲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是分季节的。书读不了一辈子,好与不好也就现在的几年光景。读好了,能给自己找块垫脚石;荒废了,一辈子土里刨食的活也没人和你抢了。”
  初中毕业时我考上了县里的师范学校,三年学满,我被分到了县里一个小学实习。
  那个时候,老师在许多村民的眼里只是比直呼“教书匠”文明一点的称谓,并没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从此再不用灰头土脸地干农活,每个月还可拿几十元工资的待遇却叫他们着实有些咂舌。
  那年冬天,母亲托人捎话给我,要我回去参加体检,没问题就准备当兵去。当兵?对于刚刚发现用一支纤细的教鞭去收拢一群顽童野心快乐滋味的我,如坠十里云雾。母亲说:“咱家窗前花台里每年都会长几棵倭瓜,可长来长去不就是碗大吗?可种在外面园子里的那些,哪个结的瓜比面盆小?大地界才能长出大身手啊。”
  于是,那年冬天,我穿着崭新而肥大的绿军装来到津门,成了一名特种兵。
  在部队,我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很多战友,许许多多曾经只从书本上读到过的地名,在他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一个个都鲜活起来,而那些别样的风土人情更让我知道这个世界真是广大。尤其高兴的是,自己相对好一些的文化素质又让我很快脱颖而出,在机关干上了报道员的工作。见我确实喜欢读书学习,部队领导还常常创造一些机会让我到市区的大书店和一些文化场馆出公差。而我则用心抓住每一次机会,认真地向遇到的老师学习请教,努力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当兵第三年,我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
  前几年,家里装了电话,一向节俭的母亲常常打电话询问我的终身大事。那时,我一心扑在工作上,壮志凌云地想干一番大事业,对母亲的絮叨不仅不屑,甚至还觉得母亲有些迂腐。我告诉母亲,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早变了,事业才是第一位,结婚早了只会拖累自己。
  母亲说,结婚可不是一时的玩闹,成了家做人行事才能有个依凭。春来秋往,一年年眨眼似的过,晃一晃你就奔三十了。老人们的身子越发扛不过年纪,太晚了想帮你扶持孩子都上不了手了。母亲还说,要出人头地是一辈子琢磨的事,倘若娶妻生子的事安顿不妥,人一辈子也会省不了心的。
  如今,我的儿子两岁多,健壮如牛,我和妻子安居乐业。特别是当我面临人生又一次重大选择的时候,我温暖的家给了我坚实的依靠,而我亦正踌躇满志。
  母亲大半辈子都住在塞北偏僻的农村务农,并饲养自己喜爱的牲畜。母亲没有读过书,不识字。我偶尔给家里写回信的时候,母亲就会让我的侄儿外甥轮流一字一句地读来,自己则在一边静静地听。母亲喜欢看我画的画,哪怕是巴掌大的纸片上潦潦草草的几笔,也常常会仔细地端详大半天。
  那年,我获了奖,三千元奖金一千元感谢了老师和朋友,另一千元送给了妻子患尿毒症的战友,剩下一千元想给爸爸妈妈买点营养品。母亲拿着钱,像孩子一样露出顽皮的神情,喜滋滋地说,你为人处世懂得这样做就行了,我们身体硬朗,不要那些富贵东西,钱可以留着给小孙子将来用哩。
  母亲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也不擅言辞,更讲不出深奥的人生哲理。她只是像天底下所有平凡的父母一样,当儿女们面对纷繁的世界而手足无措时,用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见解,尽自己的职责,大胆地给以指引,使迷茫、游移的孩子不致迷失方向。母亲遵守和奉行的,无非就是春播秋收应时行事的自然伦理。而母亲也正是凭借那朴素的生活观念,为不经世事的我做了最合理最务实的人生规划,使我三十年的人生旅途张弛有序,步步为营。
  感谢我的母亲!

知识出处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紧紧围绕河东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和成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百姓需要的工作生活知识,全面、及时、通俗地体现在报纸上,以满足读者对时政信息和生活资讯的多种需求。

阅读

相关人物

郭茂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