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图书馆
河东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河东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无声奉献铸英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今日河东》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11493
颗粒名称:
无声奉献铸英魂
其他题名:
——追记共产党员刘维新默默奉献的一生
分类号:
G2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刘维新是一位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他在临终前揭开了他的秘密:他为了公益事业和他人幸福,不惜奉献自己的一生。他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关键词:
河东区
无声奉献
铸英魂
刘维新
内容
刘维新走了,他为家人和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这是一名共产党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境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铮铮誓言,心系祖国、热爱人民的宽大胸怀。
11月29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家住河东区八纬路新景安里的79岁普通老党员刘维新因脑栓塞走完了人生的历程。
11月29日,这又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刘维新家人打开了他紧锁多年的写字台抽屉,却揭开了一位共产党员极不平常的秘密——
藏满抽屉的爱心
刘维新生前使用的这个抽屉,他总是锁得紧紧的,一把钥匙时时随身携带。抽屉里的东西,从没给别人看过,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老伴和儿女们都猜,紧衣缩食节省了一辈子,退休后每月给老伴的生活费又少得可怜,他应该有笔不小的存款。打开了抽屉,家人却惊呆了:抽屉里面装满了捐赠证书、捐款收据、“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和受助学生寄来的感谢信。经过整理清点,写有“刘维新”名字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信封29个,时间从1996年10月16日—2004年10月21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收据14张、捐赠证书1个;2004年9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的“保护母亲河行动捐助纪念卡”1张;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的捐赠号为119601003484的“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6张;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2000年12月20日颁发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窑”捐赠证书1个;1999年7月6日、2000年1月11日天津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天津市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颁发的“希望工程”捐赠纪念卡2张、捐款收据2张;不知寄向何处何人的汇款收据5张;来自宁夏、广西、贵州等受助学生的来信6封;多年未报的医药费和社区党员奉献活动记录本……抽屉里竟没有一分钱的存款。
老伴和儿女们看到眼前的这一切,不禁失声痛哭。儿女们一时难以估算,自己心中“财迷”的老父亲,到底为公益事业和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捐了多少钱。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默默无声地做好事是难上加难。
让我们去追记一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刘维新默默无声奉献的一生。苦难深重的童年
刘维新1926年7月出生于天津市静海县赵家洼村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过着吃不饱穿不暖、忍饥受冻的窘迫生活。他从11岁起就跟着父亲在天津市美昌洋行当码头工人“扛大个”,曾在开滦矿务局和天津市三零仓库做装卸工人,给资本家装货、卸货、赶脚,一天到晚辛辛苦苦不过为挣碗饭吃,受尽了资本家的压榨和欺凌,饱偿了生活的艰辛,对万恶的旧社会深恶痛绝。新中国成立后,刘维新进入天津市搬运公司工作,从此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者,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一片新天地。1950年5月,他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组织上让他去学开汽车,这是他连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1953年12月,刘维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1954年6月转为正式党员。他深刻认识到,自己每天进行劳动和工作,不只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而是为了整个社会广大群众更美好的未来。他知道这一切都是“解放”带来的,都是自己的党和国家赋予的。他也时刻要求自己把一切力量贡献给党和国家。
爱厂如家的劳模
刘维新是一位具有51年党龄的老党员。早在1954年,他就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57年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多年来,家里人觉得他比谁都忙,总是工作第一,就是不管家里的事。1957年《支部生活》第15期刊登的《刘维新回到车队以后》这篇文章,报道了刘维新当时厉行节约、爱厂如家的事迹。文中这样写道:
离开车队两年多的基层工会主席刘维新又回来了,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天津汽车运输公司第四车队。刘维新一到车队,车号就给确定了——6188号。这是队里有名的“费油车”,在上一个月里,它的油耗竟超过定额180多公升,谁也不爱要。他想:“车子费油不费油主要还是看人怎样掌握。领导上把这辆车分配给我,也算是对我的一个考验。这个月我一定要让它的油耗降下来,还不能报修、换新零件。”在正式出车前,刘维新先把车子仔细擦了擦,特别注意洗净了风帽子(空气滤清器)里的油泥,车身有些地方都散了,他把松了的螺丝一个一个地紧好。在行车的过程中,他一面努力掌握这辆车子的性能,一面注意观察它有哪些毛病及时予以调整。这样出去一天,回来计算了一下,还是亏了将近一公升油。“原因在哪里呢?”收车时他顺便就问了问老师傅,老师傅安慰他说:“你多年没开车了,乍一开当然要费油了。”可是,刘维新并没有宽容自己开车费油的事。他琢磨出老师傅的话是有道理的。要想省油必须依靠先进的操作。因此在行车时,他处处注意灵活掌握,该滑行的地方尽量利用滑行,能够拐个弯儿就过去的地方,尽量避免倒车;努力节约一点一滴的油。不过十几天,费油车——6188号的油耗情况就完全正常了,到月底还节约了1.8公升油。
刘维新在单位是个人人都夸的好师傅、好干部。公家的便宜一分一毫都不沾。有一次,儿媳带着孩子顺便搭他的车回娘家,他回到单位后,主动向车队交18元,说这是绕路的油费。原天津石化汽车运输公司车队副队长李志成回忆说:“那时候,刘师傅就住在单位,没有上班下班这一说。每天收车回来后,修车保养总是在忙,他带的车队在单位里也是标杆。”刘振友是和刘维新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他说:“刘师傅对车特别的精通,我们有困难都愿意找他,他总是热心地帮助我们。当时他岁数最大了,但他从来不怕吃苦不怕受累,谁有困难他都会帮,我们非常地敬佩他。”
今年已82岁高龄的刘维新老伴孙凤珍和他共同生活了60年,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她想起来就要唠叨:“六个儿女,哪个不要吃不要穿呀。男人整天不在家,光知道工作和劳动,家里家外就指我一个人操持。”
刘维新去世后,他的四女儿刘艾华提起父亲就泪水不断。“记得我们小时候很难见爸爸一面。天津最需要煤的时候,爸爸就带队去山西拉煤,一年半载才回来一趟。天津最需要水的时候,爸爸又被调到宝坻水源工程指挥部。几次开车遇到危险死里逃生,捡了一条命。他就是这样,最艰苦的工作他去干,最危险的地方他抢着去。小时我们总是很想他。”刘维新在儿女们的记忆里,就是身着简朴工作服,来去匆匆;每次回家总能带回一个个荣誉证书、一枚枚荣誉奖章。
奉献社区的志愿者
1985年7月,刘维新光荣退休。退休后他在写给组织的思想汇报中写道:“现在我年岁大了退休了,但是思想不能退,我还是要把余热献给党,献给人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刘维新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老伴曾经抱怨说:“上班时工作忙整天不回家,退休了天天巡逻还是不在家。”
1994年居委会改选时,刘维新被群众推选为大王庄街道八纬路居委会治保主任。曾和刘维新共同在居委会工作过的三省里居委会副主任商桂兰说:“刘大爷在居委会一干就是三年,他当居委会治保主任,那真是以社区为家,不分白天黑夜。刘大爷的认真劲儿,谁也比不了。刘大爷每天都得工作8、9个小时。赶上节假日,别人都过节休息了,可他却更忙了。他组织社区老人成立巡逻队,维护居民区的治安秩序;组织带领社区志愿者清除乱贴乱画,清整小区环境;谁家有困难他都愿意帮,邻里之间有矛盾或是谁家里闹纠纷,他一准儿去调解,而经他调解后没有不和好的。刘大爷当治保主任那三年里,居民区没有发生过一起被偷被盗的事儿,也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事故。不当治保主任了,他也是社区最积极的志愿者,巡逻、清整、宣传、捐赠,他样样都不落,居民们一提起刘大爷都念他的好。”
刘维新生前倾其所有捐赠希望工程的感人事迹,很快在社区传开了。12月8日下午,三省里社区居委会组织召开向刘维新老党员学习座谈会。与会的社区党员、居民、社区积极分子和志愿者踊跃发言,说起刘大爷做的好事一件接一件,数也数不清。原三省里社区居委会主任邢东华说:“老刘可真是个好人。每次扶贫救灾捐款捐物,他都是最积极的一个。钱,他总是捐得最多;衣物,他不仅捐得最多还净是新的。记得有一年,居委会的两间旧房子的屋顶坏了,居委会没有钱修。老刘知道后,二话没说,自己爬上屋顶修理,全身上下全是土。不小岁数啊,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打心眼里敬佩人家。”今年78岁的老党员陈立明动情地说,“刘大爷的党性觉悟特别的强,在一次新党员转正会上,刘大爷给年轻党员讲自己的工作经历,讲党史,讲共产党的好,教育青年。那时候交党费,老党员每月交5角钱就行了,可刘大爷每次至少交2元。大年三十,家家团圆,可刘大爷却在社区里转悠巡逻,害怕有火情。”邻居窦洪涛说:“刘大爷节衣缩食,生活特别俭朴。他捐助希望工程的事,谁都没听说过。我们楼栋口挂的国旗就是刘大爷买的。楼道里没有1张小广告,也是刘大爷带头用小铲刮下来的。”王凤岐解放初就和刘维新在一个单位工作,后来他调到了外单位。老同事故去,他非常伤悲。“刘维新是我们老一辈党员的楷模。他虽然去世了,但他可贵的奉献精神长存。”
儿女眼中的“财迷”
刘维新的节俭是出了名的。认识他的人,见他一年四季总是穿一身退休时的旧工作服。儿女们看他穿得太寒碜,给他买来了棉衣棉裤、新衣服。他却一件也不穿,上身都不上身,一赶上扶贫救灾,就大包小包地送到居委会,捐给灾区人民。平时的饭菜就是白菜豆腐,从不买鱼买肉吃。他对自己近乎苛刻。
老了老了,老伴孙凤珍还要为几百元过日子钱和刘维新着急生气。孩子们都成家后,老两口都有退休金就自己过,从不向儿女们要钱。刘维新刚退休时,工资只有100多元,最近一两年才涨到1000元多点儿。他们有一个饭盒大小的塑料盒,每月刘维新只往盒子里放200元,多一分也不放,他让老伴每月也放200元,这就是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许超出。如果超出,超支的部分他一概不管。十多年来,老两口的日子就是这么过的。孩子们回去看他,也不留吃饭。儿女们虽然心疼他们,但拿这位“抠门”的老爸实在没有办法,看他们太可怜了,平时就给买些吃的,老两口偶尔才能吃上鱼和肉。除了孙子上大学缺钱他管,儿女们生活上的困难他从不掏钱,孙辈们过年没得过一分“压岁钱”。
对别人如此大方的刘维新,一条裤子能穿20多年,打了补丁。天热了,他不让老伴开空调,怕费电。房间的吊灯只亮当中的一盏,灯炮瓦数是最小的。老两口一个月有时用水还不到1吨。老伴受不了曾多次与他吵闹,他从不解释,逼急了就躲到阳台上或到外面去了。刘维新的儿子刘共来说:“父亲这次病重,11天住了四次院,每次刚住进去他都吵着要出来。他不愿意进医院,舍不得花药费。他平时就有糖尿病,也不看医买药,看点病药费从不找单位报销,说是不给单位增加负担。”
刘维新穿上了老伴十年前亲手做的中山装,安详地走了。儿女们在整理父亲柜子里的遗物时,老人留下的只是破毛裤毛衣、破旧工作服、破皮带、破布鞋……刘维新去世后,相濡以沫60年的老伴终于理解了他:“跟他过这么多年苦日子,他从来都没有告诉过我。奉献是好事,他要是告诉我,我会支持他的,我也和他一起奉献。这个老头子呀。”
播洒希望的“恩人”
11月29日,刘维新带着他深藏的爱心走了。9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给刘维新的“保护母亲河行动捐助纪念卡”上记载:“捐植亩数:10亩,植护地点:山西省偏关县万家寨镇破石槽村。”按照捐赠规定,“植树项目是以200元植一亩林为单位结对”,那么这次刘维新捐款数额则是2000元。这是他漫漫人生路上的最后一次爱心的播洒。
刘维新从1996年9月至1998年9月,共和贫困地区的六名学生结成了救助对子。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六张捐赠号为119601003484的“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上,我们知道这些受助学生分别是:贵州凤冈县天桥乡红溪民小一年级学生黄金,重庆开县三合村二年级学生蒋业超,广西巴马瑶族县巴马县燕洞乡岩廷小学二年级学生韦忠白,宁夏盐池县王乐井乡郑记堡子小学一年级学生翟学婷,贵州施秉县甘溪乡江凯小学一年级学生陶文秀,黑龙江依兰县宏克力镇宏华小学三年级学生赵金江。刘维新在这些受助学生的心里,成了“恩人”,成了没有见过面的叔叔、阿姨、哥哥。上小学二年级的韦忠白在信中用稚嫩的字体这样写道:“您寄来的钱我已收到,感谢您的一片爱心,您省吃俭用来资助我上学,我不知说什么好,只能暗暗想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一定做一个有用的人。”陶文秀在信中写道:“我真是感谢您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您伸出了那双温暖的手,使我重新回到了校园。”蒋业超在信中说:“您是我的恩人,我永远记得您。”
刘维新走了,这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平凡而高尚的一生。
刘维新走了,他高风亮节,奉献一生。
刘维新为家人和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这是一名共产党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境界,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铮铮誓言,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心系祖国、热爱人民的宽大胸怀。
刘维新同志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刘维新同志英魂安息吧!
知识出处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紧紧围绕河东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和成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百姓需要的工作生活知识,全面、及时、通俗地体现在报纸上,以满足读者对时政信息和生活资讯的多种需求。
阅读
相关人物
司淑华
责任者
王子瑞
责任者
李沐霞
责任者
刘维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