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奉献铸英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今日河东》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11493
颗粒名称: 无声奉献铸英魂
其他题名: ——追记共产党员刘维新默默奉献的一生
分类号: G2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刘维新是一位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他在临终前揭开了他的秘密:他为了公益事业和他人幸福,不惜奉献自己的一生。他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关键词: 河东区 无声奉献 铸英魂 刘维新

内容

刘维新走了,他为家人和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这是一名共产党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境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铮铮誓言,心系祖国、热爱人民的宽大胸怀。
  11月29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家住河东区八纬路新景安里的79岁普通老党员刘维新因脑栓塞走完了人生的历程。
  11月29日,这又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刘维新家人打开了他紧锁多年的写字台抽屉,却揭开了一位共产党员极不平常的秘密——
  藏满抽屉的爱心
  刘维新生前使用的这个抽屉,他总是锁得紧紧的,一把钥匙时时随身携带。抽屉里的东西,从没给别人看过,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老伴和儿女们都猜,紧衣缩食节省了一辈子,退休后每月给老伴的生活费又少得可怜,他应该有笔不小的存款。打开了抽屉,家人却惊呆了:抽屉里面装满了捐赠证书、捐款收据、“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和受助学生寄来的感谢信。经过整理清点,写有“刘维新”名字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信封29个,时间从1996年10月16日—2004年10月21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收据14张、捐赠证书1个;2004年9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的“保护母亲河行动捐助纪念卡”1张;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的捐赠号为119601003484的“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6张;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2000年12月20日颁发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窑”捐赠证书1个;1999年7月6日、2000年1月11日天津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天津市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颁发的“希望工程”捐赠纪念卡2张、捐款收据2张;不知寄向何处何人的汇款收据5张;来自宁夏、广西、贵州等受助学生的来信6封;多年未报的医药费和社区党员奉献活动记录本……抽屉里竟没有一分钱的存款。
  老伴和儿女们看到眼前的这一切,不禁失声痛哭。儿女们一时难以估算,自己心中“财迷”的老父亲,到底为公益事业和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捐了多少钱。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默默无声地做好事是难上加难。
  让我们去追记一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刘维新默默无声奉献的一生。苦难深重的童年
  刘维新1926年7月出生于天津市静海县赵家洼村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过着吃不饱穿不暖、忍饥受冻的窘迫生活。他从11岁起就跟着父亲在天津市美昌洋行当码头工人“扛大个”,曾在开滦矿务局和天津市三零仓库做装卸工人,给资本家装货、卸货、赶脚,一天到晚辛辛苦苦不过为挣碗饭吃,受尽了资本家的压榨和欺凌,饱偿了生活的艰辛,对万恶的旧社会深恶痛绝。新中国成立后,刘维新进入天津市搬运公司工作,从此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者,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一片新天地。1950年5月,他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组织上让他去学开汽车,这是他连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1953年12月,刘维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1954年6月转为正式党员。他深刻认识到,自己每天进行劳动和工作,不只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而是为了整个社会广大群众更美好的未来。他知道这一切都是“解放”带来的,都是自己的党和国家赋予的。他也时刻要求自己把一切力量贡献给党和国家。
  爱厂如家的劳模
  刘维新是一位具有51年党龄的老党员。早在1954年,他就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57年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多年来,家里人觉得他比谁都忙,总是工作第一,就是不管家里的事。1957年《支部生活》第15期刊登的《刘维新回到车队以后》这篇文章,报道了刘维新当时厉行节约、爱厂如家的事迹。文中这样写道:
  离开车队两年多的基层工会主席刘维新又回来了,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天津汽车运输公司第四车队。刘维新一到车队,车号就给确定了——6188号。这是队里有名的“费油车”,在上一个月里,它的油耗竟超过定额180多公升,谁也不爱要。他想:“车子费油不费油主要还是看人怎样掌握。领导上把这辆车分配给我,也算是对我的一个考验。这个月我一定要让它的油耗降下来,还不能报修、换新零件。”在正式出车前,刘维新先把车子仔细擦了擦,特别注意洗净了风帽子(空气滤清器)里的油泥,车身有些地方都散了,他把松了的螺丝一个一个地紧好。在行车的过程中,他一面努力掌握这辆车子的性能,一面注意观察它有哪些毛病及时予以调整。这样出去一天,回来计算了一下,还是亏了将近一公升油。“原因在哪里呢?”收车时他顺便就问了问老师傅,老师傅安慰他说:“你多年没开车了,乍一开当然要费油了。”可是,刘维新并没有宽容自己开车费油的事。他琢磨出老师傅的话是有道理的。要想省油必须依靠先进的操作。因此在行车时,他处处注意灵活掌握,该滑行的地方尽量利用滑行,能够拐个弯儿就过去的地方,尽量避免倒车;努力节约一点一滴的油。不过十几天,费油车——6188号的油耗情况就完全正常了,到月底还节约了1.8公升油。
  刘维新在单位是个人人都夸的好师傅、好干部。公家的便宜一分一毫都不沾。有一次,儿媳带着孩子顺便搭他的车回娘家,他回到单位后,主动向车队交18元,说这是绕路的油费。原天津石化汽车运输公司车队副队长李志成回忆说:“那时候,刘师傅就住在单位,没有上班下班这一说。每天收车回来后,修车保养总是在忙,他带的车队在单位里也是标杆。”刘振友是和刘维新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他说:“刘师傅对车特别的精通,我们有困难都愿意找他,他总是热心地帮助我们。当时他岁数最大了,但他从来不怕吃苦不怕受累,谁有困难他都会帮,我们非常地敬佩他。”
  今年已82岁高龄的刘维新老伴孙凤珍和他共同生活了60年,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她想起来就要唠叨:“六个儿女,哪个不要吃不要穿呀。男人整天不在家,光知道工作和劳动,家里家外就指我一个人操持。”
  刘维新去世后,他的四女儿刘艾华提起父亲就泪水不断。“记得我们小时候很难见爸爸一面。天津最需要煤的时候,爸爸就带队去山西拉煤,一年半载才回来一趟。天津最需要水的时候,爸爸又被调到宝坻水源工程指挥部。几次开车遇到危险死里逃生,捡了一条命。他就是这样,最艰苦的工作他去干,最危险的地方他抢着去。小时我们总是很想他。”刘维新在儿女们的记忆里,就是身着简朴工作服,来去匆匆;每次回家总能带回一个个荣誉证书、一枚枚荣誉奖章。
  奉献社区的志愿者
  1985年7月,刘维新光荣退休。退休后他在写给组织的思想汇报中写道:“现在我年岁大了退休了,但是思想不能退,我还是要把余热献给党,献给人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刘维新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老伴曾经抱怨说:“上班时工作忙整天不回家,退休了天天巡逻还是不在家。”
  1994年居委会改选时,刘维新被群众推选为大王庄街道八纬路居委会治保主任。曾和刘维新共同在居委会工作过的三省里居委会副主任商桂兰说:“刘大爷在居委会一干就是三年,他当居委会治保主任,那真是以社区为家,不分白天黑夜。刘大爷的认真劲儿,谁也比不了。刘大爷每天都得工作8、9个小时。赶上节假日,别人都过节休息了,可他却更忙了。他组织社区老人成立巡逻队,维护居民区的治安秩序;组织带领社区志愿者清除乱贴乱画,清整小区环境;谁家有困难他都愿意帮,邻里之间有矛盾或是谁家里闹纠纷,他一准儿去调解,而经他调解后没有不和好的。刘大爷当治保主任那三年里,居民区没有发生过一起被偷被盗的事儿,也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事故。不当治保主任了,他也是社区最积极的志愿者,巡逻、清整、宣传、捐赠,他样样都不落,居民们一提起刘大爷都念他的好。”
  刘维新生前倾其所有捐赠希望工程的感人事迹,很快在社区传开了。12月8日下午,三省里社区居委会组织召开向刘维新老党员学习座谈会。与会的社区党员、居民、社区积极分子和志愿者踊跃发言,说起刘大爷做的好事一件接一件,数也数不清。原三省里社区居委会主任邢东华说:“老刘可真是个好人。每次扶贫救灾捐款捐物,他都是最积极的一个。钱,他总是捐得最多;衣物,他不仅捐得最多还净是新的。记得有一年,居委会的两间旧房子的屋顶坏了,居委会没有钱修。老刘知道后,二话没说,自己爬上屋顶修理,全身上下全是土。不小岁数啊,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打心眼里敬佩人家。”今年78岁的老党员陈立明动情地说,“刘大爷的党性觉悟特别的强,在一次新党员转正会上,刘大爷给年轻党员讲自己的工作经历,讲党史,讲共产党的好,教育青年。那时候交党费,老党员每月交5角钱就行了,可刘大爷每次至少交2元。大年三十,家家团圆,可刘大爷却在社区里转悠巡逻,害怕有火情。”邻居窦洪涛说:“刘大爷节衣缩食,生活特别俭朴。他捐助希望工程的事,谁都没听说过。我们楼栋口挂的国旗就是刘大爷买的。楼道里没有1张小广告,也是刘大爷带头用小铲刮下来的。”王凤岐解放初就和刘维新在一个单位工作,后来他调到了外单位。老同事故去,他非常伤悲。“刘维新是我们老一辈党员的楷模。他虽然去世了,但他可贵的奉献精神长存。”
  儿女眼中的“财迷”
  刘维新的节俭是出了名的。认识他的人,见他一年四季总是穿一身退休时的旧工作服。儿女们看他穿得太寒碜,给他买来了棉衣棉裤、新衣服。他却一件也不穿,上身都不上身,一赶上扶贫救灾,就大包小包地送到居委会,捐给灾区人民。平时的饭菜就是白菜豆腐,从不买鱼买肉吃。他对自己近乎苛刻。
  老了老了,老伴孙凤珍还要为几百元过日子钱和刘维新着急生气。孩子们都成家后,老两口都有退休金就自己过,从不向儿女们要钱。刘维新刚退休时,工资只有100多元,最近一两年才涨到1000元多点儿。他们有一个饭盒大小的塑料盒,每月刘维新只往盒子里放200元,多一分也不放,他让老伴每月也放200元,这就是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许超出。如果超出,超支的部分他一概不管。十多年来,老两口的日子就是这么过的。孩子们回去看他,也不留吃饭。儿女们虽然心疼他们,但拿这位“抠门”的老爸实在没有办法,看他们太可怜了,平时就给买些吃的,老两口偶尔才能吃上鱼和肉。除了孙子上大学缺钱他管,儿女们生活上的困难他从不掏钱,孙辈们过年没得过一分“压岁钱”。
  对别人如此大方的刘维新,一条裤子能穿20多年,打了补丁。天热了,他不让老伴开空调,怕费电。房间的吊灯只亮当中的一盏,灯炮瓦数是最小的。老两口一个月有时用水还不到1吨。老伴受不了曾多次与他吵闹,他从不解释,逼急了就躲到阳台上或到外面去了。刘维新的儿子刘共来说:“父亲这次病重,11天住了四次院,每次刚住进去他都吵着要出来。他不愿意进医院,舍不得花药费。他平时就有糖尿病,也不看医买药,看点病药费从不找单位报销,说是不给单位增加负担。”
  刘维新穿上了老伴十年前亲手做的中山装,安详地走了。儿女们在整理父亲柜子里的遗物时,老人留下的只是破毛裤毛衣、破旧工作服、破皮带、破布鞋……刘维新去世后,相濡以沫60年的老伴终于理解了他:“跟他过这么多年苦日子,他从来都没有告诉过我。奉献是好事,他要是告诉我,我会支持他的,我也和他一起奉献。这个老头子呀。”
  播洒希望的“恩人”
  11月29日,刘维新带着他深藏的爱心走了。9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给刘维新的“保护母亲河行动捐助纪念卡”上记载:“捐植亩数:10亩,植护地点:山西省偏关县万家寨镇破石槽村。”按照捐赠规定,“植树项目是以200元植一亩林为单位结对”,那么这次刘维新捐款数额则是2000元。这是他漫漫人生路上的最后一次爱心的播洒。
  刘维新从1996年9月至1998年9月,共和贫困地区的六名学生结成了救助对子。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六张捐赠号为119601003484的“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上,我们知道这些受助学生分别是:贵州凤冈县天桥乡红溪民小一年级学生黄金,重庆开县三合村二年级学生蒋业超,广西巴马瑶族县巴马县燕洞乡岩廷小学二年级学生韦忠白,宁夏盐池县王乐井乡郑记堡子小学一年级学生翟学婷,贵州施秉县甘溪乡江凯小学一年级学生陶文秀,黑龙江依兰县宏克力镇宏华小学三年级学生赵金江。刘维新在这些受助学生的心里,成了“恩人”,成了没有见过面的叔叔、阿姨、哥哥。上小学二年级的韦忠白在信中用稚嫩的字体这样写道:“您寄来的钱我已收到,感谢您的一片爱心,您省吃俭用来资助我上学,我不知说什么好,只能暗暗想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一定做一个有用的人。”陶文秀在信中写道:“我真是感谢您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您伸出了那双温暖的手,使我重新回到了校园。”蒋业超在信中说:“您是我的恩人,我永远记得您。”
  刘维新走了,这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平凡而高尚的一生。
  刘维新走了,他高风亮节,奉献一生。
  刘维新为家人和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这是一名共产党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境界,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铮铮誓言,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心系祖国、热爱人民的宽大胸怀。
  刘维新同志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刘维新同志英魂安息吧!

知识出处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紧紧围绕河东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和成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百姓需要的工作生活知识,全面、及时、通俗地体现在报纸上,以满足读者对时政信息和生活资讯的多种需求。

阅读

相关人物

司淑华
责任者
王子瑞
责任者
李沐霞
责任者
刘维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