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书的“红楼”情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今日河东》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11046
颗粒名称: 杨学书的“红楼”情结
分类号: I26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学书与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情结,以及杨学书为周汝昌新著《红楼夺目红》创作的大型人物绢画《太虚幻境图》的创作过程和杨学书在绘画方面的成就。周汝昌先生对杨学书的艺术才华和悟性灵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是能够将《红楼梦》中浩繁情节跃然纸上的人。
关键词: 杨学书 周汝昌 红楼梦

内容

《红楼夺目红》是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暮年新著。书中收入了他近期写的130余篇短文,每一篇都是从新的角度解析了《红楼梦》,处处凸显令人新奇的红楼境界。此书自2003年10月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极大的欢迎,短短几个月出版社便加印了6次,读者热情之高是出版界意想不到的。但提起这本书,不能不涉及到一个人,那就是天津籍画家杨学书。书中所环衬的《太虚幻境图》便出自他之手。这幅大型人物绢画是书中一大亮点,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读者的关注。人们纷纷打电话询问画家的情况,且随着《红楼夺目红》扩大发行,杨学书也名声远播。一位港商曾专程来津找到杨学书,愿出100万港币收藏这幅画,但杨学书毫不犹豫的回答:“不卖!”
  周汝昌先生平生出版了20多种红学专著,涵盖多个分支领域,惟有《红楼夺目红》写的特别舒畅、自如、潇洒,尽兴尽情。当然,书的出版装帧是许多人劳动的结晶,其中也包括插图画家杨学书。周老先生第一次接触杨学书就从他身上看到了他的悟性和灵性。那是八十年代初的事,40出头的杨学书应邀为一家印刷厂印制挂历提供了13幅红楼人物肖像,有人建议他请周汝昌先生题写封面。后经朋友介绍他慕名来到北京,没想到这一偶然的举动竟使他与周老先生结下了20多年的情缘。周老先生有个怪脾气观画先观字,他认为如果作者书法不好,画也不能悟到高处,不过表层外相而已。一看字不太在行,那画就不必细看了。杨学书小心翼翼展开画面,生怕扫先生的兴。周老先生带着花镜一张一张审视,不住的点头,脸上流露出欣喜的神色。无论是《黛玉葬花》、《宝钗扑蝶》还是《史湘云醉卧芍药茵》等画面均内涵丰富、形象生动传神,没有一点书匠气,加之有半工半写的独特风格,给人一种清新爽目的感觉。周老先生当场落笔写下《红楼梦人物》五个字。周老先生平易近人的态度令杨学书十分感动。《红楼梦人物》挂历一经问世,十分畅销,连续五年先后发行50多万册。作品中一系列人物造型及花草山石,亭台楼阁,彩云明月,雕栏玉砌的衬景布局,被许多画家和美术爱好者收藏或效仿。因为有了第一次艺术上的合作,他们彼此间觉得心灵靠的更近了,通过深入交流,周汝昌先生对“红楼”精邃的研究,高层次的见解,进一步提高了杨学书对“红楼”的认识,特别是周老先生的鼓励,使他迸发了更强烈的创作欲望。他感到《红楼梦》里有画不完的内容,在反复研读《红楼梦》原著的基础上,萌发了创作巨画的大胆设想,但是红楼梦场面复杂,人物庞大,从何角度入手呢?他一直苦思冥想,夜不能寐。
  一日,当他读至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时,他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座尘世间所未有的美丽堂皇的大殿,殿堂中奇花异卉遍布,仙鹤栖驻其间,众多仙女婀娜起舞,乐音袅袅不绝,眼前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犹如进入了仙境。他心中一亮,凭着灵感的冲动,他决定直接选取这个表现全书主题的横截面,开始构思创作《太虚幻境图》。可以说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红楼知识,超人的胆识,还要具备人物、花鸟、山水等扎实的绘画功底,一般人是不敢涉猎的。
  杨学书自幼喜画,青年时代毕业于河北工学院,参加工作后又考取天津美院,并到中央美院深造,曾受业于溥佐、孙其峰等著名画家,师法于任伯年、陈少梅、马远等大家。1971年起从事专业美术工作,几十年来钟情画笔、积累经验。为了画好长绢,他展开无限的联想,将如此斑斓众多的人物,巧妙的定格于统一的画面中,既不显杂乱呆板,又层此分明。画中12女子形象,均为金陵十二钗之化身,她们各执一物,所唱元曲均为每个人一生的遭际命运,殿右侧一群仙子,手中操一乐器正在演奏,这些乐器在造型和音响上与世间有异,其中古筝、云锣、排箫、笙、管、笛、木鱼、阴阳板等各有特色,另外所有仙子服饰、头饰也绝不雷同。那一段时间杨学书完全沉迷在幻境里,家里条件差,画起来不方便,他便把硫酸纸钉在墙上,一手拿着铅笔稿,一手拿着自制的两米长细木棍,顶端绑着铅笔头,就这样开始进行大画的创作。从起稿到白描勾线,每一笔都不能画错,否则前功后弃。他集聚全力,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初稿。但他心里没有底,便携带白描底稿进京请教周老先生。周老先生正在午睡,一听女儿介绍杨学书的创作内容,马上起身,不顾视力听力的障碍,用放大镜认真审阅后,兴奋地表示,这比起红楼人物挂历强了十倍!老先生赞不绝口的说:“《红楼梦》第五回是全书的纲领,但这个梦中的仙境,古所未闻,今亦难测,如何传达那一梦境、仙境、诗境、情境需要很高的造诣!况且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能将如此浩繁的情景,关键的情节跃然纸上者,你是第一人。”周汝昌称杨学书是学者型画家,同时在细节上给他提出具体的修改的意见。临走握着他的手,希望他尽快着色绘制,早日悬挂在曹雪芹纪念馆内,当时是1983年底。
  然而从北京回来后,杨学书公务繁冗,抽不出完整的时间,此画的彩绘一拖再拖。这期间根据他的构图制成的《太虚幻境图》大型玉雕八扇屏风,两次参加全国评比均获创作设计奖,先后赴维也纳、突尼斯、香港等地参加世界博览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周汝昌先生关心的《太虚幻境图》,直到他2000年退休后才得以全身心续作。他用绢以钉头鼠尾和铁线以及自创的破锋丝发的线描法和工笔淡彩的手法,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将这幅长4、5米,高2米的大型画卷圆满完成,实现了多年的夙愿。2002年8月他携画再一次进京,聆听老先生的教诲。画卷缓缓展开,周老先生按捺不住喜悦,连连说;“太不容易了!”恩师的赞扬令杨学书激动不已。他说:“画面上每一寸都凝结着自己的心血,也倾注着恩师的关爱。”他真诚的请老先生为画题字,周老先生幽默的回答;“我早想好了,不是题字是题诗。”他欣然提笔写道:万艳千红献舞姿,天上人间梦中知,百年谁写太虚境,首指津沽杨画师。并专门为报社撰写了赞《红楼梦太虚幻境图》一文,文章结尾又赋诗一首:太虚一境幻耶真,彩笔能传入梦人,三十六仙来绢上,风裳云佩玉精神。最有意义的是,2002年杨学书《太虚幻境图》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精装出版,周老先生的题诗位于左上角显著位置上,表达了杨学书对恩师的尊重。2003年周汝昌结集出版了《红楼夺目红》,特意选用了杨学书的《太虚幻境图》作书中的环衬,一印就是12万幅,足以说明周老先生对此画的珍爱。

知识出处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紧紧围绕河东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和成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百姓需要的工作生活知识,全面、及时、通俗地体现在报纸上,以满足读者对时政信息和生活资讯的多种需求。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文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