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端午包粽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今日河东》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10899
颗粒名称: 话说端午包粽子
分类号: K892.18
摘要: 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对端午节和妈妈包的粽子的深厚感情,以及妈妈包粽子的历史和传统。作者从小就爱吃妈妈包的粽子,尽管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种类的粽子,但都不如妈妈包的粽子香。前年,妈妈得了脑血栓,手脚不如以前灵便,但仍然记得清楚该做什么事情,端午节快到了,她还是亲自给我们包粽子吃。去年,她提前买来粽子叶,泡好江米,煮熟了甜枣,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慢慢地包起来。看着妈妈满头白发,布满皱纹的面容和迟缓的动作,作者的心不禁像被重杵撞击的钟,铮铮作响。今年,妈妈已经是78高龄了,作者决定不再让她包粽子了,于是学着妈妈的样子包了粽子给她吃。
关键词: 端午节 传统文化 河东区

内容

提起端午节,人们往往把它和粽子联系在一起。端午节吃粽子,是老辈子的人们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说到粽子,自然就会想到那用苇叶或竹叶包成的四棱四角,里面是江米、小枣、豆馅做成的又粘又甜的食品。它集粘甜于一体,再加上苇叶或竹叶的清香,自然勾起了许多人的食欲。
  我从小就爱吃粽子,每到端午节妈妈都要亲手包粽子给我们吃。现在街面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粽子:南方的、北方的,江米的、黑米的、小枣的、豆馅的、香肠的、腊肉的……但不如妈妈包的粽子香。从我记事起就吃妈妈包的粽子,妈妈的头发都包白了,我也快吃了近半个世纪了,到现在我才吃出粽子真正的味道来。“半个世纪!”这个字眼,听起来挺吓人的,可回想起来,犹如昨天的事,妈妈包粽子的情景,我们吃粽子的香甜美感,好像就在眼前。
  前年,妈妈得了脑血栓,虽然恢复得还不错,生活能自理,但手脚大不如以前灵便了。她动作迟缓,右手不听使唤,有时拿东西还哆嗦。她的性格也变得非常矜持,总是低着头,不言不语,静静地听你说什么或任你做什么,更显她温和善良的本性。可是,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她心里都记得清清楚楚,安排得有条不紊。端午节快到了,她早就在台历上的“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折了记号,她说,还是要遵从老传统,亲自给我们包粽子吃。去年端午节前一天,她提前买来粽子叶,泡好江米,煮熟了甜枣,然后就搬着小凳子,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慢慢地包起来。等我们下班回来,一锅香喷喷的粽子早就煮好了。她把粽子从热锅里捡出来,还冒着热气呢,就催促着让我们吃。随后,她又转身装了一塑料兜,让我带回家,给我家的大人、孩子们吃。我看着粽子,再看看她那满头白发,布满皱纹日显苍老慈祥的面容;她那迟缓的动作和微驼的身影——我的心不禁像被重杵撞击的钟,铮铮作响,且余音缭绕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我脑海里凸现着一幕幕妈妈包粽子的情景:她用那颤颤巍巍的双手,折叠着粽叶,把三、四片粽叶错落地叠在一起,然后顺手一折,折成一个锥形的兜,把泡好的江米和小枣放进去,再用粽叶把米裹住,用绳把包好的粽子扎紧,一个粽子就包成了。她坐在小凳子上,低着头,勾着腰,一个一个地包着。几缕白发从两鬓间滑下,与她包粽子时从手指间流淌下来的水连成了一条绵长的线,这条线又似乎贯穿着粽子悠久的历史:江米经过浸泡更加洁白,白得那样淳朴,它在水中沉淀着,厚厚实实,如同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煮过的枣儿更加深红,“一颗枣儿一颗心”,寄托着人们的祈祷、祝福和默默的心语。我吃着妈妈包的粽子,分明是在品味历史、品味文化、品味民俗民风、品味亲情。
  今年,妈妈已经是78高龄了,我怎能忍心再吃她老人家包的粽子呀!我给妈妈下了一道“令”,不让她再包粽子了,我要给她包粽子吃!于是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卖了粽叶、江米和小枣,没到农历五月初五,就早早地把粽子包好了给妈妈送去。妈妈吃着我包的粽子,先是甜滋滋地笑了,接着眉宇间皱起一道竖纹,随即叹了口气悲哀地说:“哎,我老了,包不了了!”好像她不包粽子,吃粽子的历史就要结束了。我急忙安慰她:“我不是会包了吗?这也是传宗接代啊!要不,粽子怎么会流传到今天?”说完,我俩都畅心地笑了。

知识出处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紧紧围绕河东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和成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百姓需要的工作生活知识,全面、及时、通俗地体现在报纸上,以满足读者对时政信息和生活资讯的多种需求。

阅读

相关人物

焦瑞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