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今日河东》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10694
颗粒名称: 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其他题名: 读《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分类号: I269.6
摘要: 本文通过阅读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感悟到鲁迅先生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伟大在于绝望中的反抗精神。文章也呼吁读者以客观公允的心态评价历史人物。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李晓丹 《无法直面的人生》

内容

读了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有一种新的感悟。
  我们从小学课本里就知道鲁迅,并且追随着社会教育主流,一直以他的著作为文学意识的正宗和“新文化运动前进的方向”。鲁迅作为一个手持“投枪”、“匕首”的战士和冷峻的智者形象,早已定格在我们每个人的理性感知中;作家鲁迅是个完人,他应该是没有缺点的,而且也容不得他有缺点。传统的文化倾向不敢卸下涂在鲁迅身上的油彩,还原一个真实的大写的人字。
  《无法直面的人生》出版以后,据悉作者收到了诸多读者的来信,他们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著作的欣赏,而欣赏中有的竟是出自这样的原因:“你剥掉了鲁迅的‘神’的外衣,让我们看到了‘人’的真实,尤其是人的‘软弱’……”这些思想海阔天空洋洋洒洒的读者群居然是一部分青年学生。
  我们承认,时代过去久远了,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公正的社会里,很难体味那种充满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动荡时代的大深沉大悲哀。如果我们能用客观公允的心态来评价过去的人和事,正确理解历史背景和史实,才能真正客观地看待鲁迅和鲁迅现象。
  还在十二、三岁的时候,鲁迅就陷入了家道中落的窘迫,祖父入狱,父亲早逝,他也因此而受到了最令人伤心的苛待——“不是对你怒目圆睁,而是收起那原先见惯的笑容,另换一副冷酷的嘴脸,使你禁不住要对一切都发生怀疑;不是由于你本人的情况,而是为你身外某样东西的变化而改换你的态度,使你发现原来自己是一件附属品,而禁不住感到惶惑和屈辱。”
  《无法直面的人生》一书中所描绘的种种不幸,迫使鲁迅形成了自己入世时观察社会的特殊视角。而更为不幸的是,在他成年之后,并未见得光明,所有经历都在重复地印证着童年发生的“故事”并继续着由此而催发的少年时代的沉重心理。黑暗的现实不断地强化着鲁迅过去的浓郁镜象,这种镜象又使他对黑暗现实的感受特别深切。随着他洞察心灵病症的眼光日益敏锐,“他甚至逐渐养成了一种从阴暗里面去掌握世事的特殊习惯。”“他越是目睹历史的停滞和倒退,越是失望于那些政治或暴力的革命形式,就越不由自主地会把注意集中于民族的各种精神缺陷,甚至到它们当中去寻找黑暗的根源。”“黑暗社会对于先觉者的最大折磨,就是诱发和强化他内心的矛盾。”
  因此,我们能够理解当时鲁迅先生的这种变相“灰暗”,是一种寻找支撑点所呈现的彷徨和无助。因为与左翼联盟的论战,使之与外界的各种关系也变得朦胧,乐观也就无从谈起了。
  书中有很大篇幅写了鲁迅先生的“绝望”,作为后来者,我们无力去明朗鲁迅先生“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但从我们的感情直觉出发,对此同样能有所理解。可以想象,在旧世界里苦痛挣扎呐喊了一生而得不到雷霆般的回响和起色,这是怎样的悲哀者?书中写道,“他极力地说服自己去依靠大众,却偏偏多看见他们张着嘴的麻木相;他想用文章去唤醒他们,却越来越怀疑他们并非是真的昏睡”,反倒像是真的死了。这种碰壁使他的战斗精神受到严重的挫伤,他仍然在为社会呐喊,“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但在心底,他无力长久地承载这种思想重压,希望到底有多少,同样也就无从谈起了。
  读者从《无法直面的人生》中看到了一系列鲁迅先生矛盾的精神层面,他深无边际的痛苦,他激昂的意志的连续受挫,他用战士的呼喊所无法化解的沮丧和绝望……这些当然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某种扭曲抑或偏颇,但却切切实实地属于鲁迅,也正是真正能够证明鲁迅的东西。正如作者王晓明在书的附记中所写的:“当理论信仰不足以支撑自己的时候,他就更多地依靠自己的人格力量,动员起全部的理智来保卫呐喊的激情。这就是‘绝望的抗战’的真正涵义,它表现的主要不是一种用理论装配起来的勇气,而是一种由对黑暗的憎恨凝聚而成的意志,这就是那些自僻之论的意义所在,它们并非是体现了一副睿智的思辩头脑,而是显示了一种与黑暗势不两立,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战斗人格。”
  其实,这种绝望的反抗已赋予鲁迅比神化了的光芒更为耀眼的光辉,因为读者只有深入到他“二十世纪最苦闷的灵魂”当中,才能真正懂得他绝望抗争的精神和意志,也才会明白鲁迅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伟大。

知识出处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紧紧围绕河东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和成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百姓需要的工作生活知识,全面、及时、通俗地体现在报纸上,以满足读者对时政信息和生活资讯的多种需求。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晓丹
责任者
王晓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