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华,1987年医科大学毕业后,始终从事预防工作。他通过组织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成长为河东区“十大科技兴区青年人才”之一,年青干部的后备力量,并多次受组织委托参加学习考察与挂职锻炼。现任区卫生局副局长。
他担任区防病站站长以来,致力于我区预防事业的发展和传染病控制和防治工作。在工作中,坚持与时俱进,大胆改革,特别是针对区防病站和整体预防工作的实际和需求,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改革方案和措施,积极寻求预防领域发展的空间,使防病站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收入也连年增加。孙德华带领全组同志通过艰辛的努力,构建起防病站全新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了市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验收,从而大大地提升了防病站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为河东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在我国广东、香港等地“非典”肆虐之时,他凭藉一个从事预防工作专业人员特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收集、捕捉相关信息。坚持每天通过网络了解全国和世界各地病例发生情况,根据其掌握的相关知识,对全区医疗系统的人员进行培训讲座,并起草了河东区控制非典型肺炎工作预案。
今年4月19日,天津市首例输入型病例的发病,拉开了我市防治非典大战的序幕,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斗开始了:20日中午得知首例输入型病例因“非典”死亡,21日上午决定对武警医院进行封闭。但20日下午至晚上,曾有大批住院患者及家属纷纷出院,由此而引发了天津“非典“疫情的暴发。由于河东区临近武警医院,因此也成为非典的重灾区。
危急时刻,做为一名防病站的站长,他面临突发事件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沉着应对,冷静指挥,立即调整部署兵力,开展流调、消毒、控制密接者等制止疫情蔓延的手段,同时,按上级要求在防病站成立了区“非典“疫情控制指挥中心,并相应组建了9个工作组,分别制定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工作程序。他亲自带领防病站70多名医护人员,冲在了战场的最前沿,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捍卫全市人民生命健康的钢铁长城。
4月22日晚11时许,市卫生局紧急通知,与首例输入非典死亡病例同病室的患者王某某由市传染病院被其家属强行接回家中,戴相龙市长对此十分关注,指示河东区防病站不惜一切代价,立即将病人送回市传染病院。
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王某某正处于发病早期,排毒量大,传染性强,在防护条件较差的情况下,防疫人员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可能。在这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孙德华想到自己是站长,又是一名共产党员,现在是党组织考验自己的时候,他对同志们摆摆手说:“我是站长,我说的话病人比较相信,还是我去吧。”走进病家昏暗的灯光下,在“非典”病人及其6名密接家属的包围下,孙德华和他的战友面对面向患者和家属讲政策、明利害,宣传《传染病法》的有关规定。在与病人相距不足50公分的距离下,耐心诚恳地劝说,终于使病人同意回到市传染病医院,问题得到了妥善地解决。后经证实,另外6名家属均成为了非典的确诊或疑似病例。4月29日,区委、区政府决定对鲁山道松阳里3号院的8户居民进行封闭,实施医学观察。孙德华亲临第一线,指挥消毒、流调和发放隔离通知书。次日中午,他又亲自到死亡病例家中,对死者母亲做细致工作,并亲自护送该密接者到指定隔离观察所中隔离观察。
自4月18日以来,为了抗击“非典”,他始终吃住在防病站内,白天赶赴疫点,指导做好流调、消毒和医学观察工作,还要参加和组织各种防控非典会议,往往连饭都吃不上;晚上还要组织防疫人员分析疫情,每天不足4个小时的睡眠,身体超负荷透支,造成心肌缺血、心律不齐,只有吃几片药顶一顶。就这样,他还是关心同志们的健康和安全,最后一个吃饭的是他,最后一个睡觉的也是他。为了抗击“非典”,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从未回过距单位不足一公里的家中,与家人相聚。
他是防疫战线上的一名战士,对待病人及其家属向自己的亲人一般。得知王某某的小儿子病危,失去了生的勇气,写下了遗书。他立刻送去了生活用品,并打电话鼓励要战胜病魔,努力得到了回报,王家8口人全部康复出院,回访时病人全家表示极大的感激之情。曹大姐父母双亡,电话欠费停机,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孙德华同志立即拿出自己的100元钱为她充值了话费,并随时保持联系,建立了深厚的医患关系。杨大娘儿子不幸夭折,生活出现困难,他慷慨解囊,送去了300元钱,同时送去了慰问和关心。他所做的一切,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纷纷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他得到了众多的表彰和奖励,并荣获了全国抗击非典优秀党员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