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展,大抵倾心拭目以观赏之;可作家冯骥才的画——画中有情,情中有画,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去读。
说来也怪,人一走进展厅,便感到一股拂面熏风。那风起自心田,似晨露的清新、夕阳之温馨……这是日记体的绘画,也是气势磅礴的生命史诗,从绘画的长廊里我们走进了冯骥才先生色彩缤纷的臆想的世界!
在这里,文学与绘画成了孪生姐妹:
读《秋之苦》、《往事》、《船歌》,可以感受到杜甫深邃的苦涩、愁闷与忧伤,反映了封建社会人生的无奈与悲凉;《奔泻》、《大河之下好放舟》等作品,又迸发出诗人李白的豪迈和苏东坡的奔放。从《树的后边是太阳》中,可以看到面对苦难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和自信,其中游弋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旋律……《光之美》、《照透生命》、《春树如花》、《秋天的风采》、《树的梦》、《彩色的旅行》、《春天的形象》、《清幽》、《薄冥》等,则表达了画家对自然、对生命“凡高”式的热爱与赞美;驻足《期待》、《通往你的路》等画作前,似乎可触及冯先生内心深处朦胧而幽远的梦幻和浪漫。在《小溪的谐奏》、《醒前态》中,又可感受到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个作家的空灵与飘逸……
冯先生的画展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有虬曲的树干,也有精致的绿叶。若细品那幅构图简单的《往事》,恍惚间让人听到那千年前浔阳江畔的琵琶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荒野、芦苇、秋风、秋雨,黑、黄、白、粉绿、桔红,意象、色彩、笔墨、情景,物我交融,浑然一体,虚实浓淡,情景并茂,感哉斯言也!《秋之苦》构图天地平分,上半亮黄,下半暗黑,上部亮黄中伸展出墨色芦苇枝叶,下部暗黑中斜卧着枯黄的残芦断苇,恰似周易中的“阴阳鱼”,让人若有所悟:千事万物,寒暑更替,生命只是一个过程!《树的后边是太阳》表现的是,空旷寂静的白雪高原上布满从远处林间透过来的长长的清冷树影,夜雪晨晴,紫日东升,光芒万丈。这幅画的寓意明显带有自勉意味,是画给自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艺术创作,需要通才。冯骥才先生喜欢音乐,无论写作还是绘画,他都离不开音乐。这幅《小溪的谐奏》就是他听克莱德曼的一首钢琴曲时,一幅画骤然凸显在他的眼前,他将听觉艺术自然地转化为视觉艺术。绘画讲气韵生动,而一首完美灵动的乐曲,自有一种笔歌墨舞的韵致和生气。
而一个艺术家最大的本事莫过于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流出春天》就是冯先生1993年初春在科罗拉多的雪山里,看到的一片奇异的景象:一条黑色溪流凿开冰雪从大山深处奔流而来。最妙的是先生在这黑色的溪流中平添了几笔嫩绿,于是,勃勃生机跃然纸上。《期待》画的是绿树掩映下的农院柴门,半掩半开,似有微风吹动,阳光暖暖地透射过来。我问身边一起观看画展的Laura(加拿大人,天津四十二中学外籍教师)对这幅画有何感觉?她激动地说,哦,这扇门像敞开的心扉,作者仿佛是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我听后笑了。艺术没有国界,这倒是千真万确的事。
冯骥才先生从自己的表达需要出发,继承传统,学习西方,博采众长,不拘一格,一切为我所用。他的中国画绽放出油画似的斑斓光色、弥漫着音乐的旋律和幻梦,充满诗歌的激情和意蕴。日本绘画大师平山郁夫这样评价:“冯骥才先生对宋代绘画的默写与精心研究,磨练出扎实的表现力,并与作家本来的创造力相结合,奠定了‘现代文人画’的风格,开拓了独特的中国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