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渡口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10336
颗粒名称: 大光明渡口的变迁
分类号: U6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光明渡口是天津城市发展历史的缩影,从过去的简陋码头和渡口,到今日的现代化桥梁,见证了城市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文章描述了大光明渡口从解放前到现代的变迁,以及周围环境的进步。
关键词: 大光明渡口 天津市 发展历史

内容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绽放在城市上空,今日横跨海河两岸的大光明桥,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连接着曲阜道和十一经路两条五光十色的彩带,令人目不暇接。其实,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并不繁华的码头和渡口。
  解放前,我家就住在海河东岸的大王庄。在我刚记事时,父亲常常带我到码头去看“火轮”(轮船)玩。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大船桅杆上悬挂着花花绿绿的“万国旗”。大约我5岁那年,母亲让我到隔壁粮铺子买1斤绿豆,孩提时爱淘气,我就把碗顶在头上走路,不料竟把碗摔碎了,于是我不敢回家,干脆跑到码头看船去了!那时刚解放不久,市面挺乱。父母见我好半天没回来,家里炸了营、赶忙撒下人四处寻找。最后还是父亲突然想到码头,但等找到时我已连饿带睏趴在石墩上睡着了。
  五十年代我上小学,学校常组织学生到儿童影院、大光明影院看电影,来回要过大光明渡口,渡口只有两条木船,一次也就乘二三十人。一个船工掌舵,一个摇橹,要在河面绕近百十来米远的大弯,一路咿咿呀呀,过一次河至少也得20分钟左右,十分费劲儿,好半天才能靠岸,所以排队的人很多。
  那时十一经路还是土道,路又窄,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道口南是一大片工地,堆放着一堆一堆的施工用料,如碎石子、木料、油桶等。道口北有一幢深宅大院,它的围墙里露出一片绿荫荫的参天大树,而大铁门总是关着。出于好奇,我们几个孩子曾从门缝里往里偷看,里边是一个幽静的大花园,一幢桔黄色层次错落的小楼前,有两个高鼻梁、黄眼珠的外国人正逗一只狼狗玩……后来才听人说,那是苏联驻华领事馆。
  六十年代,我已经上初中了。大光明渡口的木船也换成了机动船。我还记得那位手把舵轮的师傅就是当年摇橹的老船工,这时他满脸神气洋溢着自豪感。每每汽笛撒欢似的一鸣,两三分钟船就靠岸了。这与手摇橹相比方便多了。等我上高中时,大光明渡口又建成了浮桥,过桥仍要收费,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的,须格外小心。
  我下乡十几年,待回津时已经是80年代。大光明渡口早已不见踪影,一座漂亮的现代三孔桥横卧东西两岸,真是“天堑变通途”!
  在之前,在大光明电影院南侧的六层红楼,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巍巍高楼;而现在海河两岸摩天大厦林立,凯悦饭店与天星大厦、万隆大厦隔河相望,原来脏乱的沿河码头已变成美丽的带状公园;昔日狭窄的十一经路也变成中心城区的通衢大道,不但是河东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枢纽,还已成为本市著名的迎宾线了。
  大光明渡口的变迁,是天津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缩影,也是600年历史前进脚步中精彩的一页。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炳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