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淑兰是津东医院办公室主任。2003年春夏之交的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斗争锻炼了这个卫生战线的一名普通的女医务工作者。
疫情如火、责任如山。当时“非典”疫情已十分紧急,由于全市第一例“非典”病人出现在武警医院,河东区又成为全市“非典”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为了有效防止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领导决定在河东区建立全市头一家医学观察所。国淑兰于4月26日接到通知,受区卫生局党委的委派,她将与其他三位同志一起负责医学观察所的建所工作。对于组织上的决定,作为一名二级综合医院的办公室主任兼业务部副科长,冲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对她来讲是责无旁贷的事。而在这危急时刻,能够得到组织上的信任,她感到无尚光荣,又感到责任的重大。但没有人知道这一去需要多长时间,也没有人知道此行是凶是吉,她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患有心脏病的她为自己准备了充足的药物,又将幼小的孩子托给了家人。在接到通知的转天,她便与其他三位同志一道投身到医学观察所紧张的筹建工作中。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协调下,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了医学观察所的选址、规划和建设。
筹建医学观察所对国淑兰来说还是第一次。既无章可循,又无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需要边实践边摸索。她本着尊重科学,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硬件和软件上进行了规范。在硬件上,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有关文件要求,从留观人员的安全需要和控制疫情扩散的要求出发,在原有基建设施上,对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改造,有效地保证了留观人员的安全。并严格按照防治传染病的有关规定做好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划分,在现有条件下合理布局,满足工作需要。在软件上,建章建制,先后建立了“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工作制度”、“留观人员转入、转出制度”、“医、护人员工作职责”、“消毒员工作职责”以及“留观人员入所须知”、“留观人员登记制度”及观察内容等,各分区都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流程。这些规章制度能使每个医务工作者做到胸中有数、职责明确,是日后医学观察所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观察所开始只有工作人员14人,人员少,任务重。为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的工作、休息时间,她又提出了“四组五运行”的班次,实行了技术强弱搭配、年龄搭配、以强带弱,以资格老的医务人员带动年轻医务人员的工作方案,得到了领导和医护人员的认可。
去年5月6日下午3点第一批留观人员(共10人)正式进驻,这些都是与“非典”确诊或疑似病人密切接触的高危人群,在观察期间极有可能发病,为了做好首批接收工作,她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一线与值班人员一起接收首批流观人员。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留观人员的配合下,首战告捷,成功地完成了首批留观人员的接收工作。
5月11日夜,所内留观人员中有母子俩发热(后确诊),他们二人是5月10日接收的。母亲体温一直为37.5摄氏度。他们将母子二人列为重点监测对象,随时询问体温监测及其他异常情况。5月11日夜,其子突然发烧达38.5摄氏度,接到值班人员通知后,国淑兰马上和所长一起赶到观察区,一面联系将母子二人转往指定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治,一面叮嘱大家不要恐慌,因为密接人员一旦出现发热极有可能成为非典确诊或凝似病例,这也是所内首例发热需转诊的留观人员。为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她对值班人员做好科学防护及转出中的注意事项一一进行了交待,而后又承担起外环境的消毒工作,使首例转诊、转院工作顺利有序地完成。
在医学观察所临时组成的领导班子中,她是最年轻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协助院长抓业务。由于当时人手紧张,在工作中她不分份内份外,发挥了年轻人的优势。一方面协助院长抓好业务工作;一方面又协助做好后勤保障,安排好工作人员的生活起居及医用、生活垃圾的清运和外环境的消毒等工作。她身体又不好,常常感到脑力和体力的透支,但她从未喊过一声累、叫过一声苦。
2003年5月22日是她结婚10周年的纪念日又恰逢生日,原本她和爱人商定好要好好庆祝一下,没想到被封闭在隔离区内。通过电话,她儿子用那稚嫩的声音朗读了《祝妈妈平安》的日记,使她备受感动,更坚定了战胜“非典”的信念。
由于医学观察所出色的工作经历,2003年她被授予“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和“津门女将”的称号,并荣幸地出席了河东区妇女第十次、天津市妇女第十一次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