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仰悲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10131
颗粒名称: 崇仰悲壮
分类号: K264.4
摘要: 本文通过描述一幅漫画,探讨了红军长征的悲壮和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对前辈们的崇仰和尊重。作者强调了悲壮美的极致和支撑人们超越自我的精神信仰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从革命先烈身上学习精神和追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 红军长征 悲壮 英雄主义精神

内容

曾经看到过一幅漫画:爷爷对孙子讲当年红军长征的故事,满脸稚气的小孙子不解地问爷爷:“红军为什么不‘打的’去呀?”
  爷爷愣住了,想了半天终于叹口说:“你出去玩吧。”
  这幅漫画使人感到了一种沉重。是的,长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理解的。生活在安逸中的孩子们更难理解长征的意义。即使他们听懂了长征的故事,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长征的内涵,理解其中的英雄主义精神,理解那种无与伦比的悲壮美的极致。
  于是,我的脑海里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群山峻岭之间,艰难地行进着一支一眼望不到边的队伍。他们衣衫褴褛,风餐露宿,天当被地做床,饿了吃草根树皮甚至皮带,渴了就渴带着泥浆的水,根本就没有什么卫生消毒的念头,顶多架在火上烧开了便喝;他们用生命在白雪皑皑的大雪山上大写着“人”字,雪山蓝天也因此婀娜多姿;他们手拉手在沼泽地里跋涉,即使被沼泽淹没了头顶,也要高举着手臂……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每天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和黑乎乎的枪口,血染湘江水,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河,攻占腊子口,硬是从“围困万千重”中杀出一条血路,行程25000余里。人员也从近30万人锐减到不到3万人。但是他们却谱写了20世纪战争史上最可歌可泣的英雄颂歌。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从生理的角度说,能走过长征的人都不是凡人,他们至少是身强力壮的“铁人”,“凡夫俗子”恐怕熬不过几天。因此,我对经过长征的老红军总有一种仰视的感觉,绝对的崇拜他们。同时,我也经常想,支撑他们的精神信仰为什么如此坚强?对于主义的追求,对于信仰的忠诚,构建了他们超意志的品质。是时,他们超越了自我,而超越了自我甘为全人类的理想献身,又是多么伟大的人。
  “惟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而一群忘我的人的精神之美,是何等的悲壮?!就此联想到一名上海作家在采访长征路时写过的一段故事:红军长征之后,白匪军大肆残杀红军的家属。其中在一个打谷场上,刽子手砍下一名红军家属的头颅,这时,令人无法想像的现象出现了:那颗被砍掉的头颅居然死死咬住了刽子手的脚趾头,以至于最后刽子手不得不砍下自己的脚趾头,才得以脱身。作家当时百思不得其解,但是调查了解了许多人,都说是这样的千真万确,是真事。我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在那样的极端的场合,是可能有某种超意志的力量存在的。即使不是真的,是人们流传下来的故事,也是一个及其美丽的悲壮的故事,它足以使人心灵发颤。这样的故事,是可以流传千古的!
  周文雍和陈铁军可以在刑场上让敌人的枪声为他们奏响婚礼进行曲;方志敏在狱中深情地吟唱出《可爱的中国》;刘胡兰在铡刀下用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书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今天,我们崇仰悲壮,我们可以学习前辈们对主义的追求和忠诚,可以学习他们的人格美和精神美,进而献身于现代化建设坚忍不拔的追求!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建华
责任者
周文雍
相关人物
陈铁军
相关人物
刘胡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