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七年前的韶山之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9929
颗粒名称: 卅七年前的韶山之行
分类号: I26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1966年初冬参观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的经历,包括故居的建筑风格、陈列物品、周围环境以及韶山冲的革命历史。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毛主席的敬仰和对他所创立的伟业的赞叹。
关键词: 韶山 毛主席故居 革命历史

内容

1966年初冬,我随着“大串联”的滚滚洪流,由北京乘京广线南下,越过黄河和长江,来到了湖南省的长沙,住宿在地处岳丽山麓的“中南矿冶学院”。不久,热情的东道主安排我们乘车到韶山参观学习。
  早知道,毛主席1893年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村土地冲的上屋场。这是一幢坐南朝北、呈凹字形土木结构的普通农舍,也是一代伟人成长的摇篮。但当学生队伍渐渐趋近了村子,便发现毛主席的故居依山傍水,青松郁郁,翠竹婆娑,一派田园景象。
  走进那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我们的心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融入了五线谱,仿佛觉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层一坡,都散发着一种风采和一种不凡的气度。故居陈列着毛主席当年学习时使用的方桌、板凳、木床和一盏古朴的桐油灯,墙上还悬挂着毛主席三兄弟与母亲的合影。在毛主席父母的卧室内,则陈列着方形架子木床,青色大布蚊帐,棉被和蓝色印花床单,而东墙上的几幅照片流露出先人的慈祥与坚忍不拔的性格。从那里出来,我们又随向导参观了置放农具、水车、蓑衣、风车和谷囤的杂物房。此时,故居的解说员说:“毛主席为寻求真理,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1925年,毛主席正是在故居的木楼上秘密地建立了韶山第一个党支部,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发动农民与地主阶级作斗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仅韶山冲一个村就牺牲了100余人。湖南成了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可以说,毛主席在韶山的革命实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毛主席故居出来,我们又参观了毛主席少年时代游泳的清水塘。扑面而来的浓郁青草气息和青山绿水的大自然使我们心旷神怡;我们领略到了人民领袖的博大胸怀和“圣地”的灵气……
  紧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韶山学校”。只见高大的影壁墙上镌刻着毛主席1959年6月25日回到韶山时书写的诗词手迹:“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望着这熟悉的字体,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那伟岸的身影……
  伴随着雄壮的歌声,我们又来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在这里,我们瞻仰了“毛泽东1919年在长沙”、“1936年在保安“、“在延安杨家岭与农民交谈”,“1949年4月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看解放南京捷报”、“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等巨幅照片和毛主席在各个历史时期书写的诗词。这些照片和诗词以年代为序,展示了毛泽东独具一格的个性风采。这里有蓬勃的青春气息,有婉丽的爱情悲欢;这里有谁主沉浮的浩歌,有霹雳暴动的风烟;这里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这些照片和诗词,展示了毛主席博古通今、气贯山河的风骚文采与纵横捭阖、多谋善断的雄才大略,深情地再现了毛主席的母子深情,夫妻柔情、师生真情和同志友情,充分地显示了一位诗人政治家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情感世界。
  韶山冲记载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因为韶山冲人引以自豪的一代伟人从这里走出来,由此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书写了世界历史新的篇章。在纪念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自然地会想起韶山,想起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以及这场运动给中国革命带来的深远影响。毛泽东永远是韶山的骄傲,永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海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