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站是天津铁路分局最大的客站。客站站区的规划布局方面,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主站房两翼呈144度夹角,与海河基本平行;以它为主轴线由行包综合楼、邮政枢纽、商业服务楼及李公楼立交组成隔路和海河衔接。从对岸望去,是一片造型别致、统一和谐的建筑群,再加上主、副广场,形成宏伟的站区景观。
老天津站建于1888年,原址在天津旧城东南的旺道庄。1892年为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由旺道庄迁至现址。1986年经国家批准,天津市实施了铁路枢纽改造工程,经过一年半的紧张施工和扩建,1988年10月1日全部竣工,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客站拔地而起。从那时起,名闻遐迩的“老龙头”火车站就已跨入一个新的纪元。天津站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又经历了15个寒暑,迄今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第一流现代化铁路客站之一。
清光绪四年(1878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建立了北洋海军。为了供应天津机械局(兵工厂)用煤,于1881年又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10公里矿区铁路,这就是我国第一条自办铁路。但开采出来的原煤还要用马车、轮船和冰床运到天津。因此,于1887年将唐胥铁路延修至芦台,转年秋季又将铁路延伸修筑到天津。从此,天津就有了火车站。光绪十八年(1892年)秋,津榆(天津至山海关)铁路全线通车。为慈禧太后特制的专车就是一个雕塑着金龙的车厢,牵引专车的机车也装饰着龙,这也是我国自制的第一台机车,被清政府命名为“龙号”机车。天津火车站内同时修建了停放“金龙”车厢和“龙号”机车的花车房和机车房。正因列车的外形宛如一条巨龙,或许这便是天津站——“老龙头”之名称的由来。老龙头火车站横跨河北、河东两区,靠近海河湾的水运码头,并沿河岸与邻近的工厂、仓库修建了铁路专用线,对发展天津的水陆联运、城乡交流,繁荣工商业都有其历史贡献。
天津站曾是我国自己修建的首条铁路上最大的火车站。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这个车站已无力胜任新时代赋予它的使命。它小小的候车室最多只能容纳1300人,有一列始发车,则全站爆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天津站为京山、津浦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和津蓟铁路的起点,衔接四个铁路方向,在全国铁路网中处在重要的地位。建国以来,虽经几次整修和局部改造,但由于受地势所限和其它方面的影响,设备陈旧、设施简陋、客货运输能力、机车车辆检修能力仍然十分紧张,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直接影响了津浦、京山两大铁路干线能力的发挥,与天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铁路的发展需要极不适应。1985年12月9日国家计委批准了这项被列为全国重点工程的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工程包括“两点两线”,即扩建改造天津客站,扩建改造南仓编组站,增建北环部分复线,新建南曹联络线;同步建成相应的市政、公用配套设施。整个工程由铁道部、邮政部和地方投资7.0亿元,其中铁路枢纽改造工程投资4.7亿元。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正站线铺机150公里,新建桥梁17座,其中特大桥4座,大桥1座,中小桥12座,土石方200万立方米。
天津客站是整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院承担总体设计任务,工程施工由天津市建工局第二、三建筑公司等九个单位承担。1987年4月15日,客站站房开始打桩,枢纽改造工程正式开工。1988年10月1日,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竣工开通。
新建成的天津客站,以主站房直径40米的中央圆形大厅为建筑核心,成放射形布局,用圆形大厅连接三个矩形翼,将建筑中的方和圆融为一体。圆形大厅顶部70米高的钟塔楼体现了天津市建筑风格的特征。与主站房相联接的是高架候车厅,内设10个候车室,中间有12米宽的高架进站通廊,把主站房和位于河东区的子站房联为一体,形成双向进出站、高架全跨线候车。天津新客站最高集结人数10000人,站台6座,风雨棚30000平方米,到发线11股,全日始发到达列车能力95对,每天输送旅客90000余人。客站设施采用了双电源自动切换和双水源来保证正常使用,供热系统采用了热风空气幕。候车厅内安装8台旅客自动扶梯和11台垂直电梯。同时还采用了客运监视电视、列车到发微机通告等10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电子装置。15年来的实践证明,经过扩建和改造的天津新客站运营效果显著,为四方旅客提供了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也赢得了国际、国内许多旅客的高度赞扬。天津新客站的崛起,让天津人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忠实地记录了世纪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