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社区的老兵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9730
颗粒名称: 融入社区的老兵们
分类号: D63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河东区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发挥余热,为社区群众办好事实事。他们成立治安保卫小组,加强治安保卫工作,清整环境卫生,倡导绿色消费,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资助品学兼优、生活特困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人才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 干部 离休 河东区

内容

“走出庭院,融入社区”是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由军队移交地方安置以后,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一种崭新的模式。在本市开展的军队离退休老干部“走出庭院、融入社区”活动中,河东区军队离退休老干部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投入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之中,成为推动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宝贵的人才资源。
  平凡小事做奉献
  目前,河东区现有军队离退休老干部600余人,约占全市军休干部总数的四分之一,分别隶属于区民政局两个干休所管理。自1989年河东区成立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一休养所接收第一批军休干部以来,14年来先后有四批老干部由军队移交到河东区管理,按照“小分散、大集中”的原则他们分散居住在该区8个街道的14个居委会辖区内,其中上杭路街万和里居委会共有114名军休干部,是本市军休干部集中居住人数最多的居民小区,另外有50%的军休干部居住在部队大院里。军休干部98%以上是党员,很多人离退休以前曾从事过各种不同的工作,具有的很强的政治优势、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特长,不少人虽然年逾古稀,但他们不愿在家享清闲,而是愿意走向社会发挥余热为社区群众办好事实事。
  第二休养所建立初期,军休干部居住的相对集中,又与居民群众同住,白天商贩和闲杂人员随意出入小区,治安状况比较差。为改变这一状况,居住在万和里小区的军休干部决定与居委会联手加强治安保卫工作,2001年休养所组织军休干部成立了治安保卫小组,使小区治安保卫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这一举措得到了老干部们的拥护和支持,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他们坚持上街义务巡逻,在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里,他们放弃了观看春节晚会和与全家人团聚的机会,上街防火防盗,杜绝各种安全事故隐患的发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军休干部家属也积极参与社区巡逻和护绿队。他们有的成为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在街道居委会协助工作,有的从事社区卫生监督员,担任楼长、组长。
  为改变社区面貌,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居住在上杭路街万和里居委会的军休干部自发组织起来,坚持常年清整环境卫生和小区道路,他们把每周一作为活动日,将楼道内外和小区周围都清扫得干干净净,将花坛和草坪里的瓦砾、烟头、废纸屑等收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以实际行动融入社区建设,美化环境。65岁的军休干部姜华亭还提出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的概念。他带头在自己家中实行生活用水二次利用,拒绝使用无磷洗衣粉、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和快餐盒,对家庭中使用过的废旧电池、报刊杂志等物品分类存放后由回收人员统一处理,自觉抵制白色污染,摈弃生活陋习。在他的带领下,军休干部和小区内的居民共同抵制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消费的风气蔚然成风,2001年姜华亭被河东区环保局评为首批“绿色文明家庭”。在军休干部的带动下小区居民保护环境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帮困助学见真情
  “爱心助学”是河东区军休干部走出庭院融入社区后,广泛开展的一项回报社会的公益性活动。军休干部们虽然退离了岗位,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都希望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向品学兼优、生活特困的学生提供资助,为国家培养人才尽一份绵薄之力。
  1995年8月份,军休干部们从报纸上得知当年白求恩大夫工作过的革命老区——河北省涞源县有部分学生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消息,军休干部们心急如焚。“想当初为了解放全中国,老区人民全力支持人民军队而不图任何回报。如今老区人民的后代上学有困难,我们也一定要做些什么。”在时任河东区军休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会长周公望的倡议下,大家一致赞同大家捐款并以集体名义为老区贫困学生重返课堂助一臂之力,于是大家纷纷解囊、踊跃捐款,不到两个小时,3000元钱就送到了周公望的手中。这笔捐款很快被送到了南坡底小学,除了用于塑造白求恩大夫塑像外,其余全部用于资助该校10名贫困学生一年的学费。这是河东区军休干部第一次为贫困学生捐款,此后他们每年都坚持以休养所集体、各党支部和军休干部个人三种捐款形式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发生了许多许多动人的事情……。
  “如果贫困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如果我们节约一点生活费去资助他们重返课堂就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军休干部周公望对记者说。
  今年71岁的周公望是河东军休干部第一休养所副师级退休干部,退休后17年来他不仅以旺盛的精力著书立说,老有所学,而且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参与一些中小学校的德育教学活动,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周公望1991年起被推选为河东区军休干部第一休养所关心下一代协会会长,后又担任天津市军休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与其他军休干部一样,周公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不但每次集体捐款助学他一定要参加,而且他还个人还资助了一名辽宁省的小学生。
  1994年暑假期间,希望工程在全国发起“一加一”(一个家庭扶助一个孩子)捐资助学活动,周公望通过希望工程资助了辽宁省建平县的山区女孩宋宝玲。因家里穷面临失学,从此在周公望的资助下她继续上学,每年新学期开学,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女孩寄去当年1000元的学费,他对宋宝玲除了资助学费,还经常去信了解情况。当周公望了解到宋宝玲失去父亲、母亲卧病在床、全家人只靠姥爷微薄的退休费生活时,他的心情异常沉重,周公望立刻与老伴儿一起为宋宝玲家里寄去了生活用品和生活费。在周公望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小孙子周围还为宋宝玲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文具并把收集了多年的邮票送给了宋宝玲,鼓励她通过集邮增长知识。
  周公望说,“资助贫困生是手段,助学不济贫,育人才是目的”。把好事做好需要认真负责的精神,在做法上一是要保持资助对象的连续性;二是在经济上资助的同时,经常进行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鼓励、沟通和帮助。本市的要定期到其家中进行走访,外地学生要经常通信联系。
  现在周公望最欣慰的是阅读受助学生的来信,与她们一起感受成长和取得新成绩的快乐。她们经常给周爷爷来信,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为此周公望每信必复,勉励她们勇于克服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听从老师的教导,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将来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贡献力量。
  在河东军休干部第一休养所采访时,记者还见到了年逾85岁的军休干部叶良。也是迄今为止河东区军休干部个人累计捐款最多、资助学生最多、受资助学生分布面最广的唯一一名老干部。自1996年开始,叶良每年都要为贫困学生捐款,资助的对象既有小学生也有初中生和高中生,共有8名河北、湖北、天津等地的中小学生受到他的捐款资助,已经累计捐款5000多元。
  2001年5月28日,叶良从自己的生活费里节省下400元,在第一休养所关工委的帮助下,来到新开路中学,参加了题为“享前辈关爱,立报国之志”的主题班会,将捐款亲手交给孙靖同学。孙靖是该校七年一班学生,其母亲长期患病,丧失自理能力,其父单位不景气,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叶良在会上发言时讲述了自己13岁学徒、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难经历,教育同学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将来报效祖国。他不顾高温炎热亲临学校扶贫助学的义举,使每一位与会者都深受教育和感染。
  除了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资助外,军休干部还联合发起了为困难群众救灾、抗旱、支援大西北以及抗击非典等爱心助困活动,与各级党组织一起为困难群众分忧解难。今年春节前夕,万和里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张子英在走访军休干部时无意说到,辖区内尚有5户居民因生活困难需要援助。志愿军老战士邱忠贻闻讯后,便主动与张子英商议,决定由其个人捐款400元资助这五户困难群众,并要求居委会不要向受助对象透露此款来源。
  万和里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张之英说:“军队老同志过去艰苦奋斗,现在退休了,退休不退志,仍保持革命老军人的本色,助困捐款献爱心。我们居委会的同志都十分感动,我们决心用好这笔钱,把老同志对困难群众的关心送到居民心中。”
  据不完全统计,仅近几年全区96%的军休干部自觉的从生活费中节省开支参加捐资助学活动,已经累计捐款40000余元,受益学生38名。多数都考上了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军休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诠释。
  教育后代尽责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军休干部为关心下一代事业发挥余热,不仅可以对社会做一份贡献,也能通过培养和关心下一代,给军休干部的精神世界增添新内涵,为生命赋予新亮点。使退休后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离队不落伍,退休不虚度,这是河东区第一、第二军休干部休养所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共识。截止今年6月底,军休干部利用报告会、讲座、座谈会以及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做报告200多场次,积极参与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工作,引导青少年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对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端正人生的航标,成为军休干部回报社会、奉献爱心、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
  针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早恋、吸烟等社会现象,从1993年开始,第一休养所关工委主任周公望走进中小学校和家长学校,为学生和家长开办了健康成长德育教育、就怎样理解教育下一代与孩子沟通技巧等100多场次专题讲座。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讲座深受欢迎,一时间河东区的中小学校争相邀请,周公望随叫随到,从不推辞。现在,周公望走在街上,到超市购物,常常被一些学生或家长亲热地拉住请教一些问题,他们经常听周爷爷的讲座,生活和学习再遇到难题,都能解决了。
  把过去战争中英雄人物的无私无畏奉献精神与当前青少年在和平环境中求学生活相结合,是河东区军休干部第二休养所关工委关心教育下一代的主要课题。自2000年10月25日至今年4月,志愿军老战士、军休干部邱忠贻先后为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三所高中、两所初中和小学讲述亲历的抗美援朝战争故事,与青少年一起忆传统、谈人生、讲理想,用自己的昨天来激励青年学生的今天和明天,累计听讲青少年听众3300多人次。
  邱忠贻对记者说:“在和平环境下长大的当代青少年与当年志愿军将士的心是相同的,他们同老前辈一样,都具有热爱和平、热爱祖国及随时准备保卫祖国安宁的潜在意识。”鉴于这种情况,邱忠贻在做报告时区别不同对象各有侧重,精心策划宣讲内容。为满足女青年们了解志愿军女战士在朝鲜战场中如何表现的要求,邱忠贻与军休干部叶脉在天津第七中学作报告时,向青年学生讲述了年仅18岁的志愿军女译电员胡素贞烈士,在遭遇美军空袭牺牲时不惜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保护密码安全的事迹,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反响。
  今年54岁的吕金勇原是某部雷达团政治处干事,因在战备施工中患病丧失工作能力而提前退休。他认为,虽然退休干部在社会定位上没有了工作岗位,但培养教育下一代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不能放弃。他一边配合治疗,一边为青少年进行电脑知识普及和心理辅导。为了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几年来,他针对独生子女自私、自我等心理问题和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当代家长为研究对象,以一些发生在平凡家庭中真实的典型失误家教案例为内容写成100多篇科普和纪实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由事及理、因事而异地说明成与败、得与失的道理,帮助广大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爱心互动增友谊
  军休干部走出庭院融入社区,不仅为老干部们参与社区建设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且还为河东区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性活动,既扩大了军休老干部在社区中的影响力,也加强了休养所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相互联系、支持与配合,为今后进一步融入社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休养所的服务对象大都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和建设事业南征北战贡献一生的老战士,为了做好这一特殊群体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河东区民政局和休养所等部门始终把“从培养对军休干部的感情入手,做好服务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为使老干部晚年生活幸福,他们坚持开展“老干部过生日祝寿、生活困难送补助、去世治丧、生病探望、思想问题化解和逢年过节慰问等上门服务,受到老干部的欢迎和称赞。休养所还把老干部融入社区的先进事迹编印成简报广为宣传,使工作人员热爱、尊重老干部形成风气。
  从1998年起,河东区军休干部第一、第二休养所与当地的万辛庄医院联系,在军休干部居住集中的小区设立医疗站,并为每位军休干部建立了医疗档案,不定期派专家为其讲授医疗保健知识,对患重病的军休干部负责接送,对身边无子女的军休干部派出医护人员予以护理,利用社区资源服务军休干部。
  为使军休干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融入社区,休养所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利用社区活动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实现社区资源共享。每逢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七一、八一建军节和老年节等重大节日,休养所都精心策划组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联欢会、趣味比赛等活动,提高了老干部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工作人员与老干部的情感交流,也增进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使军休干部真正把休养所当成了自己的家。
  多年来,军休干部在上级部门的倡导支持下,积极开展,“走出庭院,融入社区”活动,无论是社区治安、政策宣传、校外辅导,还是生活服务、环境卫生,每个岗位上都有军休干部所付出的劳动,为社区注入了活力。河东区各级政府为军休干部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使军休干部成为社区建设在社区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军休干部“走出庭院、融入社区”活动的实施,既是新形势下军休干部管理服务走向社会化的需要,又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和优势增加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让军休干部更多、更快、更好地享受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有道是“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傅殿贵
责任者
王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