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话赏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9629
颗粒名称: “九九重阳”话赏菊
分类号: K89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重阳节的历史起源、风俗习惯和赏菊文化的发展,以及现代诗人对菊花的赞美,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祝愿。
关键词: 纪念日 风俗习惯 节日

内容

今年的国庆节是旅游访友、亲人相聚的最好时机;10月4日,又喜逢农历的九九重阳节,双节接踵而至,于是又有了度国庆、话重阳的话题。
  《易经》定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九”;日月均逢九,两阳相重,故名之为重阳节。重阳节是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它在古代节俗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旅游、登高、祝酒、赏菊。那么重阳节又起源于何时呢?重阳节饮菊花酒的风俗在战国时期已开其端。宋人所撰的《事物记原》云:“齐景公始为登高。”也即,战国时已经有了登高的活动。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可见战国时已有餐菊之俗。
  西汉时,九月九日已经成为具有特定节俗的节日。重九日正值中秋,金风送爽,菊蕊飘香,就像人们把艾、菖蒲和端午节联系一样,菊花也和“重九”密不可分。做过彭泽令的陶渊明写过咏菊诗,如《和郭主薄》:“芳菊开林间,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心,卓为霜下杰。”又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对菊花所做的较早的赞赏。经过陶令的如此“评章”之后,菊花的“高风亮节”一直为历代诗人所赞咏。唐代赏菊风盛,所以咏菊之作更是比比皆是,如:崔善为“霜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皇甫冉“不见白衣送酒来,但令黄菊花自开。”(《重阳酬李观》);王勃的《九日》诗云:“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九九重阳,门门菊花,可谓独重重阳。孟浩然咏菊见其悠闲自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杜甫咏菊则见其沉郁悲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九日》),重阳赏菊者境遇不同,心情各异,于是其咏菊之作也千姿百态,喜怒哀怨都向这节日黄花倾吐出来了。
  元代以后人们依然重视重阳赏菊。元代散曲中有一首咏重九的《(双调)风入云·九日》,“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云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在作者看来,重阳之日,只要有黄花,即可赏心悦目,实为一大快事,不要叹恨无钱。
  清代的赏菊规模比宋代更盛大,史传北京在重阳节那天立”九花山子”。九花山子是以各色菊花数百盆堆成,并点缀出吉祥的字样来。京师菊花的品种也名目繁多,有名的菊花即多达数百种,届时满街叫卖,助人秋兴。正如清人诗所云:“名类纷繁色色嘉,秋来芳菊最堪夸,如何编改幽人号,高唤满街卖九花。”(《京华百二竹枝词》)。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跨入21世纪的今天,喜逢盛世,又遇双节,祖国神州大地的秋菊将更加芬芳,遍地争艳,愿我们的当代诗人们,能尽兴吟诗挥毫,壮怀胸襟,写出咏菊佳作,献给人民,献给祖国。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谢存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