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免谈”与经纪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9466
颗粒名称: “中介免谈”与经纪人
分类号: F713
摘要: 本文阐述了人们对于“中介”服务的误解与偏见,指出了一些原因,包括固有观念、前车之鉴和经纪人的队伍鱼龙混杂等。文章还介绍了经纪人是一种居间经济活动,具有发展条件和现状,以及经纪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认为“中介可谈”,并且经纪人也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 河东区 经纪人 中介

内容

读者在浏览报纸广告或街头招贴时,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词儿,不时闪进眼帘。那就是:中介面谈。据信息调查机构统计,持“中介免谈”论者还大有市场,似乎他们有能力撇开各类“中介”而长驱直入,自行解决任何问题。其实,这是对于“中介”服务的误解与偏见。
  众所周知,现代市场经济已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发展模式,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它的“知识爆炸”和连锁反应更令人望洋兴叹!即使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情况,乃至法律法规;具备了一定的谈判技巧,但对于跨行业的操作办法还是一知半解,正如俗话所说:隔行如隔山。所以,凡事遭遇“中介”,即匆匆声明面谈,未必会获得理想的结果,往往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当然,这种误解与偏见并非凭空臆想,它的出现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固有观念在作怪。在许多人的头脑里,“经纪人”是一种贬称。犹如封建社会的“牙人”、解放前的“洋买办”,或是解放初期的“黄牛”、“掮客”。现在世道变了,经纪人尽管西服革履,似乎赚的还是“昧心钱”?
  其次是有前车之鉴。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本区向阳楼的武先生,是在1988年的出国潮中东赴日本自费留学的,他原本文化程度不高,在横滨会馆里补习了几个月的日语,便干起了打工仔。8年后武先生回到天津,当他把所赚的日元兑换成人民币后,第一个念头便是买一套房子,改善居住条件。他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房地产经纪人,据说七算八算花了16万元才在万新村买了个偏单,等装修、搬家诸事完毕才知道自己当了一把“冤大头”,至少多花了3万元。自此,他再不信经纪人。
  再次,经纪人的队伍鱼龙混杂。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朝纵深开展,职业经纪人也应运而生。但是,现下还缺乏全面管理中介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存在大量的违规操作和“地下经纪人”现象。上世纪末,从深圳到四川出现了以城市现货经纪人身份行骗现象,他们以签订现货远期合同为幌子,常常容易得逞。
  事实上,经纪人是一种居间经济活动,它伴随着商贸活动而发展。一批全国性专业市场的相继建立,为经纪行业和经纪人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现代经纪人业务素质高,掌握信息多,不但能使用电脑及网上信息,还开展广泛的社交活动。近年来,本市经纪人队伍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涌现了商品现货、期货、科技成果、房地产、证券、保险、文化体育、外贸、旅游服务等行业的经纪人。有关部门认为,最近将有一批素质较高的下岗职工通过培训和考核加入经纪人的队伍。这无疑会改变经纪行业现状和推动人才资源配置的进一步到位。
  因此,我们说:中介可谈,经纪人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冷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