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凤霞,一个充满灵秀的名字,是20世纪30年代天津戏剧舞台上升起的一颗评剧之星。她原名杨淑敏,1927年生于天津南市杨家柴厂,因为家境贫寒,自幼便入戏班学戏。童年的小凤是海河边捡拾煤渣的穷苦孩子。从6岁起迷上了舞台,不顾父母阻拦,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式寻求登台表演。没上过学不认识字的她能够单凭记忆录下做一个杰出的演员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一个在戏班长大的女孩子学得的最初几个字,竟都和戏曲有关;一匹布、二进宫、三岔口、四进士、五台山、六月雪、七里庙、八仙过海、九江口、十道本。她天生聪颖,嗓音甜润清脆,模样俊俏秀美,对戏剧有着特殊的天分。她用心琢磨唱腔、眼神和台步,默诵台词,将好几出全场戏都偷着学会了。十五岁的她担纲主演。
刻苦练功,认真唱戏,她全身心地投入评剧表演艺术中去。新凤霞凭借着自己的基本功和天赋的灵感悟性,善于吸收融汇前辈艺人和各个流派的精华特色,不断丰富和创造了很多新颖优美的唱腔和板式,发挥自己独有嗓音、扮相和表演上的优势,逐渐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演唱风格,成为评剧新凤霞流派的一代宗师和开山人物。她所创造的甜润优美雅俗共赏的疙瘩腔和清纯自然的出水芙蓉般的舞台风范,倾倒了无数观众。伴随着她塑造的“刘巧儿”、“张五可”、“杨三姐”、“祥林嫂”等舞台、银幕形象,评剧新派唱腔流行全国、饮誉海外。真是“村头学唱‘刘巧儿’,里巷传颂‘花为媒’”。而由她丈夫吴祖光改编、她任主演的评剧影片《花为媒》,其精致优美的剧情唱词,俊秀甜润的表演歌唱,都堪称传统戏翻新的一个典范之作,至今脍炙人口,久演不衰;就连戏中配角赵丽蓉的表演也为广大观众称道。现今评剧新派戏迷数以亿万计算。新派弟子刘秀荣、谷文月、小新凤霞(吴霜)等,以及再传弟子徐金仙等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发扬光大,深受欢迎。新凤霞艺术研究会相继成立,研究探讨活动频繁。
新凤霞与吴祖光恪守一生、生死与共的美丽传奇,更成为当代婚姻恋爱情感方面有口皆碑的佳话。在她“文革”中备受折磨,身残后离开舞台,只能与轮椅为伴时,吴祖光与她相濡以沫,互相关爱。她晚年转而著书,写有《新观霞回忆录》,《我叫新凤霞》等400多万字作品,出版近30本回忆录、随笔和戏曲艺术论文集。她又挥毫丹青,留有水墨画作不下数千幅。她画几株傲霜的菊花,由书法家吴祖光题款:“好花开处近重阳”;她画一枝报春的梅花,吴祖光题:“玉为风骨雪为衣。”她的国画受过齐白石先生的亲传,她1951年拜齐白石先生为义父和老师。齐白石把他俩称作“霞光”,并说:“你们是夫妻画,祖光凤霞就是一幅难得的画。”1998年新凤霞因脑溢血病逝于丈夫的故乡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