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县城北贾村西侧,有座大槐树公园。四柱三门木牌坊,上书“益延嘉树”四个大字。坊内有碑亭,亭内有石碑,上镌“古大槐树”四个遒劲大字;亭旁有苍劲挺拔四人合围之古槐一株,树身虽斑驳凹陷,树冠却枝繁叶茂、槐花飘香。那一批批环绕在古槐四周的白发游人,都情不自禁轻抚着粗重斑驳的树身,吟唱着一首久远的童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其中有的人唱着唱着,浑浊的泪水,顺着纵横的皱纹肆意流淌。我们在旅游中目睹,这些来自各地的古稀寻根者,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亲手摸到了魂牵梦萦的大槐树,似乎终于寻到了远祖的根由。
据说元朝末年,连年战乱,水旱蝗灾,民不聊生。安徽凤阳草莽朱元璋揭竿聚义,东拼西杀,终于一把扯下了“北鞑子”的帅旗而建立了大明朝。明朝初年,百废待举,朱元璋决定实施“移民屯田”的战略方针,下令迁“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之山西境内的移民到他的家乡安徽凤阳屯田垦荒,史称“大槐树移民”。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的40年间,曾先后七次在洪洞县大槐树下办理移民手续,约有50万乡民从这里走向四方。
真真的故土难离啊!晋中的父老乡亲,自□此一别也许就终于难见了。大家流着眼泪,抚摩着象征祖根的大槐树,折槐为记互道珍重,一步三回头地踏上了征程。
600多年的时光匆匆而逝,从大槐树下走出的先人们,迁移到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北京、天津等地区,屯田劳作,繁衍生息,丰富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说来有趣,大槐树先人们的一些遗风,仍可在后代子民中寻到踪迹:例如在悠闲散步时,人们总习惯地倒背着手,而且倒背其后的两只手还握在一起。传说洪洞县的先人离开大槐树时,是被反绑着双手上路的,一连数月的行程形成了习惯,即使松了绳索,人们还是自觉地倒背手走路。在押解途中,人们内急要去茅房,就求救于押解的兵卒,解开绑缚手上的绳索,如此反复,约定俗成,“解手”就成了上茅房的代名词,且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如何验证自己是否大槐树下移民的后裔呢,最好是翻翻家谱。如果没有家谱,只好在身体上查验,有民谣说得好:“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型,左右两半甚分明,定是山西洪洞人。”其实民谣所说也并无根据,姑且当作一种思乡的寄托吧,而蕴涵其中的是华夏子孙对大槐树、对老祖树、对故乡情的一种追恋和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