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档案、休闲三者的关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但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充足的休闲时间,而休闲不但在生产消费中扮演重要角色,还已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现在,我们要掀去多年来罩在档案头上的面纱,要让档案步入公众的文化休闲行列。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社会生活文化、精神面貌方面都有一大改观,愈来愈多的人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休闲时间。就拿我国来说,一年之中休闲日已达100多天,几乎占据了全年的三分之一。在休闲中,不管是“白领”还是“蓝领”都可以进行许多有益的活动来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和发展个人的兴趣与爱好。我们从假日图书馆、博物馆里的人流,“五一”、“十一”黄金假日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的人员爆满,以及艺术热、收藏热等活动中,都可以感觉到公众在休闲中对文化的强烈需求。
档案馆是法定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面向社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它与博物馆、图书馆等共同被誉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记忆器”。但档案馆多年来一直被神秘面纱所笼罩着,使得公众对之敬而远之。2000年,第14届国际档案大会在西班牙召开,大会的主题为:档案与休闲。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代表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了新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即:档案走向公众化。其实,档案走向公众化既有历史的滥觞又有现实的法律依据。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颁布了《国家档案馆条件》,其中规定了国家档案馆要实行对社会开放的原则,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次有了脱离机关而独立存在的综合性国家档案馆。同样,我国《档案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藏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技、文化等类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30年。”
档案馆珍藏着许多十分珍贵并罕见的档案资料,聚集着为公众服务的大量文化信息资源。与文化有着天然联系的档案,在当今休闲的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瑞典等,档案休闲服务正在迅速发展。如在美国,每年约有上百万人进入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档案馆,平常百姓也可以一睹镇馆之宝:写在羊皮纸上的《独立宣言》及其他珍贵的历史文献;在英国公共档案馆里,老人翻阅档案原件、年轻人在网上任意浏览档案、少儿看虚拟档案展览的动人场面则随处可见。
在我国,一度被人称为档案馆“门可罗雀”的现象也正在逐步改变。中央档案馆、上海档案馆,天津档案馆等在档案文化休闲服务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他们以大量丰富的原始档案为素材,加工制作了具有观赏性和知识性的电视栏目、展览等;许多省市档案馆在因特网上建了网站,大众可以不出家门享用自己所需的档案资料。这些都显示了档案正在走向社会、走向公众,档案的文化休闲服务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