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新厦叠起,海河再次唤起了天津的繁华,纳九流、穿津门、入渤海、惠润津沽,恩泽四方。
1900年庚子事件后,帝国主义列强曾用武力强行占领了天津。只剩下三岔河口以北的一片地,因界内沟汊纵横,芦塘、坟场遍地而免遭强占,成为天津最大的一块“中国地”。
1902年8月15日,满清新任直隶总督袁世凯从八国联军“都统衙门”手中接管了天津。转年,他就在直隶总督衙门北面的铁路线上征集民夫修建了火车站,这就是今天的北站。1903年,他又自北站至直隶总督衙门之间开辟了一条几华里的大街,取名为“大经路”。天津解放后,更名为“中山路”。1903年3月23日,清政府批准《开发河北新市场章程》十三条,以大经路为中轴,在海河至北站之间规划建设新区。
当时,建设新区的目的显然有与租界竞争的动议。清代诗人张焘在他写的《津门杂记》中就对天津的租界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街道宽平,洋房齐整,路旁树木葱郁成林,行人蚁集蜂屯,货物如山堆叠;车驴轿马,辄夜不休,电线联成蛛网,路灯列若繁星。”租界的整洁,通畅的街道和有效的管理给直隶总督府以深刻的启迪,新区吸取了租界先进的近代城市建设经验,以与大经路平行的数条“经路”和以“天、地、元、黄、宇、宙、日、月、辰、宿、津、吕”为名的数条“纬路”,交叉构成了道路网。又聘请了英、日两国技师设计,将直隶总督衙门旁的原窑洼浮桥改建成双叶承梁式开启钢架桥,因其桥是钢结构,也称“金钢桥”。
清末民初,在沿大经路的周边地区已经修筑官署、工厂、学校、博物馆、艺术馆和公园等,使河北一带成了当时直隶省政治、文化、教育和艺术活动的中心。
由于袁世凯在执政时期推行“北洋新政”,使大经路地区成为新政的中枢。新政机构如直隶学务公所(即提学使衙门,清光绪31年建,在今中山公园后河北区少年宫旧址);直属藩臬人所(即藩台“民政”、臬台“司法”衙门),在今中山公园前门西侧“704大院”;直隶劝业公所(即劝业道衙门),在今北站外旧种植园;直隶咨议局(清末筹备实施新政,直隶设顺直咨议局作为咨议机关),在今中山公园以东(今天津机床厂址);直隶交涉使署(即清末处理地方外交事务,在天津设交涉使),在今天津十中北院;营务处(即清末设巡防,张怀芝任总兵),在天纬路与总督衙门相连;北洋官报局(清光绪28年直隶督署设官报局,刊发官报),局址在今狮子林大街。
清光绪31年(1950年),在大经路中段东南侧为中国游客修建了一处颇具规模的游乐场。初名“劝业会场”,后改为“河北公园”。这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这座天津最早的具有民族特色开放式的公园,北起大经路,南至金钟河;东起昆纬路,西临宇纬路附近的土产加工厂。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先生曾莅临“河北公园”讲演。1928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河北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
清政府还在大经路周边地区修建了许多新式学堂。如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北洋法政学堂、北洋工艺学堂、海军医学堂、直隶水产讲习所、直属高等工业学堂等。还在大经路周围建立了一些慈善机构如:北洋官医院、长芦育婴堂等;清政府还于光绪29年将原在东窑洼大悲院旁的造币厂迁至了大经路,先称北洋造币总厂,后称天津造币厂,厂址即今土产加工厂;光绪32年(1906年)在天纬路建立了北洋劝业铁工厂;在金钟河大街建立了北洋硝皮厂;1916年,民族实业家乐达仁在大经路日纬路口修建了达仁堂药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