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程启奎大爷的老伴儿已经去世十多年了,多年来,程爷爷一直与女儿生活。不久前,老人不慎摔倒,造成左上肢骨折,加之平时患有糖尿病,每天要在进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雪上加霜的病情使本来就因忙于工作很难分身照顾老父亲的程大姐一筹莫展。几经思量,程爷爷被孩子们送到了圣洁老人院。入院后在曾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第一医院副院长的圣洁老人院院长谢真知的精心调理下,程爷爷的病情日趋稳定。望着逐渐好起来的老父亲,程大姐紧锁的眉头又舒展开来。
据了解,像圣洁老人院这样的社会养老机构目前在全河东区共有28家。这些养老院总共拥有床位1929张(其中规模最大的阳光老人院共有床位372张),收住老人千余人。在这28家养老院的218名管理和服务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40岁左右的下岗职工。照料老年人,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医药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护理人员大都有过下岗的经历,对这次重新就业的机会备加珍惜,因而工作时更肯付出辛苦。大家都已人到中年,是家中承上启下的顶梁柱,富有爱心和耐心,会把养老院当成自己的家,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关心、照顾好每一位老人。
社会老龄化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城市人口高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老人需求多样化趋势的出现,可以预见,人们对老年服务社会化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在河东区的64万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近11万,占全区总人口数的17%左右;70岁的老人有近5万,大约占全区总人口的7.5%。长期以来,由于受千百年来形成的“养儿防老”意识的影响,无论是老人还是儿女都不愿意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大家普遍认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别人会说做儿女的不孝顺。这种观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因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区的社会养老机构几乎是一片空白。自1984年原李公楼街颐寿院建立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新的养老观念形成后,全区各类社会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区的28家养老院中,由个人投资兴办的有15家,企业自办的有3家,街企联办的有3家。养老服务业不是营业性行业,大部分由社会个体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大都是通过贷款借款、合伙筹资等形式创办的。每家养老机构都能按《老年人社会福利基本规范》的要求为入住老人提供膳宿、护理、医疗、康复、保健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在走廊、厕所配备扶手,在床头设置呼叫器;建有老人活动室,购置具有多项功能的健身康复器,订阅适宜老人阅读的书报杂志;设置保健室、治疗室,配备诊床、诊椅、简单的医疗器械、常用急救和中西药品等,以基本满足住院老人饮食、娱乐、医疗等日常需求。
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就像要把年幼不懂事的小孩子送进幼儿园、托儿所一样,年老体衰、需要人照顾护理的老人同样也应进到托老所、养老院去生活。在养老院,老人的医食有专人负责,寂寞了可以找老伙伴儿聊天解闷儿,可以看书、看报、看电视,可以下棋、打牌、玩麻将。充实的生活使很多原本感到生活单调、乏味的“空巢”家庭中的老人脸上又泛起了笑容。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后,忙于工作的儿女们的负担会大为减轻,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已的事业。这种两全齐美、“双赢”的养老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社会福利社会化、社会服务社会办,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会有更多的老年人住进养老院去颐养天年,去享受天限美好的人间“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