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德印,未必都知道他是谁。如果见到他本人,您一定会有印象——身材魁梧的体格,一副幽默的面孔,时不时的在电视屏幕上与观众见见面。他演小品、说相声、唱天津快板……一段相声TV《钓鱼》中活灵活现的“二他爸爸”形象,已经深入到河东的千家万户。按刘德印本人的说法,他是业余演员。但是,他的节目健康向上、风趣活泼很贴近百姓的生活,已经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水平。他不仅在舞台上是多面手,且在曲艺创作上也称得上是一位多产作家。几十年来,他创作曲艺作品200余篇,并多次在本市及全国获奖。天津电视台《鱼龙百戏》及《今晨相会》栏目曾为刘德印作过专题报道。天津市文化局、群众艺术馆等单位还专门举办了题为《刘德印曲艺作品》演唱会。1990年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1998年被天津市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刘德印是在1992年由天津针织厂调入河东文化馆成为一名专职的曲艺干部。十几年来,他坚持正确的群众文艺方向,刻苦努力,潜心钻研,虚心向同行及专家求教,取众家之长,为群众文化事业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及广大群众的好评,并两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在今年天津市家庭文化艺术节上,刘德印携同女儿刘渤君、侄女刘渤扬,共同创作表演小品《父女乐》,创作了群艺舞台上别开生面的“爷仨一台戏”。
其中刘渤君从小聪明伶俐,能歌善舞,特具表演天赋。2岁时,河东区文化馆参加全国“三北”地区计划生育幻灯片比赛,刘德印创作一段天津快板《那家好》,片中两岁小女孩的角色由刘渤君担任。当时很难让人相信,这么小的孩子,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竟能在摄影师的指导下做动作、摆造型,却一点也不怯阵。就是在这种家庭文化的熏陶下,刘渤君自7岁开始就随父亲刘德印活跃在天津文艺舞台上了。不少人至今还记得刘渤君少年时那甜美的小模样。父女俩在1986年河东区首届家庭曲艺大赛中获小品一等奖;后参加天津市首届家庭艺术大赛又获全市一等奖。那几年父女联袂演出成了获奖专业户,他们创作并演出的小品《骨灰盒的秘密》、《父女俩》、《大凤》、《娇娇公主》、《请假》、《包饺子》等多次获奖并在天津电视台播放。那时渤君除了上学以外,主要的业余生活就是参与文娱活动,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班里的文体委员。她不仅随父亲演小品,还喜欢诗朗诵、讲故事、唱歌、跳舞……一次全市中小学文艺汇演,刘渤君背着家里人参加了一段配乐诗朗诵,结果获得全市一等奖。这是凭她个人的能力取得的成绩,全家人为此喜不胜喜。1993年,刚刚14岁的刘渤君被兰州军区某部演出队看中,特招为文艺兵。由于家庭文化打下了基础,在部队她也是佼佼者。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获奖、立功、入党提干,现已成长为解放军的一名中尉军官、副连级干部。飒爽的英姿,漂亮的脸庞,出落得亭亭玉立。在部队领导的支持下,现正在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攻读本科。
听说天津市第二届家庭艺术节开幕,刘渤君很高兴能有机会向天津的父老乡亲汇报演出,便抓空与妹妹刘渤扬和父亲刘德印赶排了一个小品。
刘渤扬是刘德印的侄女。渤君和渤扬从小一块长大。姐姐出成绩,妹妹也不示弱。天生一副好嗓子的渤扬主攻天津时调。那时刘渤扬刚刚6岁,还不到上学的年龄,根本没有接触过天津时调。但她有兴趣,肯努力,一有时间就抱着录音机反复跟着磁带唱。天津时调《梦回神州》是难度较大的唱段,刘渤扬演唱起来毫不费劲,且字正腔圆,很有韵味。1996年她在参加全国《魏喜奎》杯鼓曲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后考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她毕业后进入天津曲艺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并正式拜曲艺名家王毓宝为师。她曾多次参加天津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节目录制并应邀赴香港演出。现在刘渤扬不仅要完成团里的排练和演出任务,还挤出时间在北京中国戏曲学院攻读大专。如今姐妹俩同在北京,为排练方便,刘德印只好利用休息时间到北京参加排练。这次排练可不像10年以前,那时刘德印既是爸爸又是编导,一句台词、一个动作都要听任爸爸的指导,很具权威性。现在不同了,两个孩子长大了,又是专业演员,当然有她们自己的意见。这次排练的小品《父女乐》就是他们爷仨共同创作的。作为长辈,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刘德印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每次排练结束,自掏腰包请客吃饭,还不辞辛苦地陪渤君、渤扬上街购物。
刘德印说:“河东区的家庭文化活动始于1986年。正是因为家庭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得我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当初还有顾虑,怕业余活动参加多了,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现在看来,家庭文化不仅耽误不了学习,还培养锻炼了她们的艺术天赋。”
现在,刘德印还时时告诫女儿和侄女:“不要忘了咱们是喝海河水长大的孩子,天津是生咱养咱的福地,无论走到哪里,也要为咱天津的父老乡亲争气!”
作者简介:张鸿敏,女,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区文化馆专职创作员,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数百万字,系天津《劳动者文学》编委、河东区文学创作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