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小学校招生工作的临近,家长为子女择校的“温度”在不断上升,择校大军蜂拥“名校”。中小学生究竟应不应择校一直是大家争论的问题。择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择校与否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心理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与学校的距离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客观地讲,择校是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一种需求、对子女成才的一种渴望。近几年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满足学生上好学校、找好老师的要求,加大了学校布局调整,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育人环境,逐渐缩小了校际间的差距,但是完全消除差距还需要一些时间,所以择校现象在近一阶段仍会存在。
择校的益处
选择一所理想的学校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愿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一生的幸事。好学校一般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美的教学环境,老师也是经过较严格的训练,师资水平总体较高;好的学校能够提供较优越的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学校能接受教好的教育,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多一些。但是这并不是说择校是每一个家长的必然选择,选择学校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如果发现孩子有潜质和特长要去培养,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又有利于孩子成长,选择一所好学校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择校的弊端
择校的小学生大都离家较远,由于在路上耽误的时间长,使孩子有限的精力受到了影响。孩子因上学路远需要接送而占用的父母很大一部分精力,给父母的工作、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高额的择校费用花去了父母辛苦积攒的有限的金钱,如再进行其它教育则显得力不从心;中学生择校不当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
择校的误区
盲目攀比心理——在众多择校的家长中,有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的人占有很大比例。这些家长不顾家里的经济条件,不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满足自己虚荣心的需要而把子女送到好学校、知名学校,造成少数学校负担过重。家住二号桥地区的王某看到办公室的同事把孩子送到外区名校后也让孩子跨区进了名校。事后他后悔地说,为了送孩子上学,我每天早早起床,时间长了累得疲惫不堪,早知这样在家门口选一个学校念书该多好。
圆梦心理——许多家长是为了圆自己的梦而让孩子上名校的。他们不惜重金让孩子择校,造成了家里巨大的经济压力。赵某是一位个体户,为了让孩子不再走他走过的路,赵某借钱送孩子上了重点学校。为了还账,他每天早出晚归拚命赚钱。劳累一天的他看到孩子学习成绩好时他还有所安慰,但见到孩子学习成绩落后时,他就很不耐烦,唠叨不断。家长的不良情绪给孩子造成无形的精神压力,再加上严重的课业负担,使孩子产生了厌学心理。
拔苗助长心理——不考虑孩子的学习基础和承受能力,过份看重相信名校名师效应。公务员王某的孩子在小学时由于基础没打好,家长托关系将他送到重点中学,尽管家长一再鼓励,孩子也很努力,可成绩总是上不去。没到半学期,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思想压力很大,第二学期转到一所一般中学之后,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最后考上了重点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