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踏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8825
颗粒名称: 清明时节话“踏青”
分类号: K89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明节是古代春游“踏青”的好时机,可追溯至周代的“祓禊”。人们在三月三日和清明节到水边祭祀、沐浴、游乐,以祓除不祥。踏青也是野外狂欢,人们倾城出游,享受和风丝雨的温馨舒畅。现代人们生活丰富多彩,到郊外、海边、公园、田野等踏青,珍惜改革开放、国富民安的今天。
关键词: 河东区 清明节 踏青

内容

过了二月二“龙抬头”,转眼又到了清明节。在中国的古代,清明节不仅要为祖先扫墓祭祖,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机,于是又有了清明时节“踏青”的话题。
  踏青之举,可追溯至周代的“祓禊”。
  《周礼·春宫》云:“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汪日:“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已如水中之类,衅浴谓之以香薰草药沐浴。”徐广的《史记》注日:“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所谓“禊”或“祓禊”,即三月上已之日,人们到水边祭祀,并以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以祓除病和不祥。古人之所以在幕春三月行祓禊之事,大概是因为这一时节,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且春风和煦,生机蓬勃,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能给人带来吉祥。
  汉魏以后,禊日固定在每年的三月三日,修禊的色彩愈趋谈薄,游乐的色彩更加浓烈,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唐代,《诗经》所描述的“士与女”的出游就变成了野外的狂欢——踏青。其后宋代元明清,踏青之习俗相沿不绝。时日虽然因时因地不同,但多在三月三日和清明节。杜甫的《丽行人》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宋朝张先《木兰花·已卯吴兴寒食》词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明清之际的彭孙造有《浣溪沙·踏青》词:“翠浪生纹涨曲池,春深闺阁弄妆迟,弓鞋罗袜踏青时。鸦鬓轻分金缕缕,燕钗纸飐玉差差,杏花香雨细如丝。”词中的深闺女子“弓鞋罗袜”,精心梳妆打扮,在细如丝缕的“杏花香雨”中,兴致勃勃地踏青游春。这“红杏枝头寒食雨”的新奇动人的春色,把她深闺独特的春愁完全驱散了。
  如果独处深闺的女子都如此醉心于踏青,那么一般人就更加狂热了,无怪于唐代的孟郊在其《寒食》诗中说:“一日踏青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杜甫则在《清明》诗中说:“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几乎倾城出游,何等热闹,踏青真是野外的狂欢。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天朗气清,“阳气布畅,万物讫出”,生机焕发,蓬蓬勃勃。即使遇上风雨,也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沐浴在这样的和风丝雨中,何其温馨舒畅。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有的单位和中、小学的学生们还放春假,特别是安度晚年的老人们,在脱去沉重的冬装之后,到郊外、到海边、到公园、到田野,迎着和煦的春风,看着满眼的翠色,一定会有好心情,一定更加珍惜改革开放、国富民安的今天。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谢存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