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训,“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多少年来,被人们奉为育人信条。果真这是育子名言吗?
有部漫画《谎话的产生》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孩子天真无邪,第一次打碎了茶杯,坦诚承认错误后,竟受到妈妈的一顿皮肉之苦;第二次打碎茶碗后,母亲追查:“肇事者”,孩子回答“是……”字后面有省略号,余味无穷。它告诉我们:孩子本来是想说实话的,但想到上次因说实话而挨打的经历,有些不寒而栗,于是指着在一旁睡觉的猫说“是猫打碎的。”“谎话”就是这样产生了。这是多么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的悲剧啊!事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震撼与沉思——棍棒下真的能出孝子,能出人才吗?
孩子不仅怕挨打,而且还要维护自己脆弱的幼稚可笑的尊严,于是为了避免挨打,学会了撒谎;为了不受惩罚,学会了抄袭作业,涂改成绩册……“学会”的太多太多,孩子明知是不对,却不得不去做。孩子明知要“诚实做人”,却去干欺骗说谎的“勾当”,这岂不是更大的悲剧?这是孩子们在棍棒之下扭曲的心灵!
“棍棒”、“高压”,只会造成孩子逆反心理,会促使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需要的是劝慰,是沟通,是说理,是爱心。
“棍棒之下”不一定出“孝子”;打了也不一定就“成器”。让我们走出教子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