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形成特色 争创河东强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8712
颗粒名称: 抓住机遇 形成特色 争创河东强校
其他题名: 连续19年荣获“河东区教育教学评估优秀校”称号的李地大街小学采访纪实
分类号: G527.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李地大街小学的历史和在教育改革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学校在困难时期所经历的磨难教育。文章旨在表达李地大街小学师生和教职工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学校在教育改革和危陋平房改造中取得的累累硕果。
关键词: 河东区 李地大街小学 教育改革

内容

工作指导思想
  我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全国及市、区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以“提升校位,创建教育强校”为中心,本着“创新、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创特色,求发展”的主题,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奋发、开拓、实干”的精神,形成新的优势和特色,为争创教育强校而奋斗,为创建河东教育强区做出贡献。
  一
  春寒料峭,当汽车绕过天津站后广场的转盘,从挺拔的苍松翠柏间疾驰而过,前面是一片被命名为“华夏之林”的广袤大道。巨厦巍峨,林林总总,再也看不见七八年前郭庄子、沈庄子、王庄子和李地大街那密密匝匝的危陋平房,那曲里拐弯的羊肠子胡同。百建待兴,路北连绵的围墙后面,高丛入云的塔吊又在开始新的作业;电焊机弧光闪烁,一座座蒙着安全网罩构建中的新楼充溢着勃勃生气……
  李地大街小学坐落在新开路华兴街交口。远眺明黄色的楼墙,银白色的窗棂框线,鳞次栉比,样式新颖。学校占地15334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有教室52间及附属办公用房30间,配有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语音教室、自然实验室、图书阅览室、艺术教室、科技活动教室等教学设施。校园呈矩形,自东而西是:A座楼(四层)、B座楼(五层)、C座楼(四层),中间是宽阔的前广场,右侧为1000多平米的附楼(设有食堂、多媒体大教室)。穿过校区干路,两旁是绿化景点区,其西端业经平整,这里将是由1个200米环形塑胶跑道、1个小足球场和1个500平方米体育馆组成的活动区。由于学校迁入新址不到一年,根据区教育局安排和学校规划,许多硬件设施工作方兴未艾。但我们站在崭新的校园里,依然感到李地大街小学那源远流长的浓厚的历史氛围。
  这所创建于1952年的小学,曾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合格的毕业生。就是那个古色古香的老四合院,那座普普通通的教学楼,以师资师德和教育教学质量吸引着左近方圆的家长学生:1982年,李地大街小学进行了“以教学体系改革为中心,以管理体制为突破口”的学校整体改革,使学校进入河东区教育教学优秀校的行列,并成为全区整体改革试验校;1987年率先推行了校长负责制,一跃成为全国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坚持“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改革,1983~1985年提出“优化学科课程”、“规范活动课程”和“搞活环境课程”的总体改革方案;1986年起开始的“两步五要素”教学方法实践,逐步发展为《主动发展教育》课题研究,并引向深入。学校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教师开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育人为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不但建立了校级课题组,坚持三个创新,落实四项管理举措,还发展成熟了15项教学子模式。在1997年郭庄子地区大面积危房改造,学校奉命在环境较差的“养鱼坑”继续办学的艰苦条件下,李地大街小学师生用“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取得了教育教学质量新突破。2000年5月引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和《数学教育大纲》(修订本)的新教育理念;2001年7月,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各学科贯彻《新课程标准》。从1999年至今,李地大街小学“六升七”优秀率与市、区重点校录取率均名列本区前茅。2000~2001学年年度教育教学评估名列河东区第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李地大街小学历经教育改革和危陋平房改造的双重考验,在严冬酷暑中锤炼了一支百战不殆的师生和教职工队伍,并取得累累硕果。它是:
  中国体育协会全国重点课题优秀实验校;
  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天津市文明学校;
  天津市“三育人”先进集体;
  天津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
  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
  天津市航舰模实验基地;
  天津市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天津市“九五”、“十五”科研课题研究校。
  二
  许多学校在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抑或养成教育时,常常借助于音像手段等第二手资料。惟独李地大街小学,五年的“养鱼坑”办学使千余名师生直面困难、克服困难,并学会战胜困难,成为磨难教育最大的受益者。
  往事历历如在眼前:
  1997年4月,因修建华龙道,老校前被推土机挖出了一条深沟,淅沥的春雨又将这沟变成名副其实的小河。于是,“河”西的家长、学生,“河”东的老师都束手无策……这时,校领导下了令:腾出全部门板、课桌,搭一座浮桥!就这样,老师牵着学生的手,踩着水中的课桌,一步一晃走进学校。这一天,师生们没有耽误一节课。同样,我们不会忘记初迁“养鱼坑”的日日夜夜。那一阵子,和平村正在大面积拆迁。尘土飞扬,道路壅塞,雨水淤积。真所谓:晴天三尺土,雨天“大酱缸”。师生们长期穿着胶皮靴。而学校的周转房是原校办工厂的库房,夏天不通气,冬天透心凉。硬是在仅有的9间教室里,采取“滚动式教学法”上课,不但保证了教学质量,还维持了一个700名学生的教学规模。这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办学,其中有接踵而来的辛苦,也有勇往直前的甘甜。
  当记者提及“养鱼坑”时,李桂芳校长深有感触的说,李地大街小学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这几年面临的是“学校将如何生存、怎样发展?”的重要课题。老校拆迁后我们必须面对两种困难,一是生源减少、办学条件变得简陋;二是社会、家长对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有不断提升的需求。在“滚动式”、“借教室”的五年艰苦拼搏中,李地大街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但没有滑坡,而且逐年提高。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敢于正视困难、艰苦拼搏的创业精神;靠的是坚持“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办学理念。正是这种精神和理念使我们把办学压力转化为凝聚教职工的动力,坚持实施了以科研兴校为先导,以提高办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保障的“三项工程”,为争创市、区一流学校而努力!
  校园精神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它代表着一种优势、一种特色,它又是学校历史沿革的必然结果。事实证明,一所教学质量居高的学校,即使条件艰苦也不会流失学生。由于危改搬迁、商品房、市民经济变化等所产生的生源重组,并没有影响李地大街小学招生,相反,现在学校的生源已扩展到东丽区、万新村、中山门和增兴窑。连一年前搬迁至芥园道的学生都主动要求回校。
  三
  像众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基层单位领导一样,李地大街小学校领导班子对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教育改革的思路走向及政策、法规学得较深,把握较透,因此能超前运作目前在各校广泛推行的“三项工程”,而“三项工程”日积月累的经验又升华为这所学校固有的优势和特色,它为学校迁入新址奠定了厚实的发展基础。
  2003年,河东区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加快教育发展,创建教育强区”的奋斗目标。这个鼓舞人心的目标,为拉动全区办学水平的提高,实现教育质量、队伍建设、办学条件一流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李地大街小学师生在奔走相告之余,又冷静地回顾了这近十年所走过的满盈着汗水和辛劳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
  正如李桂芳校长在一次区级汇报会上所讲的那样,由于李地大街小学地域位置的特殊性,学校的教改是与危改同步进行的。条件复杂,情况严峻,学校从转变教育观念起步,强化了生存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开拓意识,形成了难能可贵的凝聚力。在全校教职工解放思想、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开始发挥岗位功能,拉升学校整体效益。
  第一是实施以培养青年“名师”为重点的“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刘淑凤副校长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不少家长讲:我们不嫌弃学校条件差,是因为我们看中了李地教师对孩子负责和敬业的精神,看中了李地教师过硬的教学功底。学校正是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集思广益,统筹规划,确立以“形象”和“素质”两方面为特色的师资队伍目标。坚持以德施教,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开展了“敬业爱岗,育人爱生”行为规范的系列教育活动,以强“师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练“师能”强化教师素质为目标,使教师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从而逐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规划青年教师培训的“12812”名师工程,更显示了校领导班子的前瞻性。他们通过“师德管理组”、“业务领导组”、“科研指导组”,形成青年教师“师德有人管,业务有人抓,科研有人导”的运行机制。现在,学校31名青年教师中参加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培养的2人,天津市学科带头人2人,区学科带头人8人,校级学科带头人9人。获市级荣誉称号的9人,在市、区能担观摩课、引路课的达20余人。学校撰写的《培养“创新型”青年教师》、《实施青年培训“名师工程”》等论文分别在全国和市级评选中获一等奖,现在青年教师队伍已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第二是实施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研工程”。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从狠抓教师科研能力培训入手,请教科院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坚持学习理论、课堂实践、科学研究“三结合”,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变。现在,教师们将研究课题带进课堂,并以优化课堂教学“构建创新模式”为主线,向科研要教学质量。记者走进李地大街小学恬静的校园里,不管是教研室还是自然实验室,不管是网络终端还是抑扬起伏的电子琴前,总能看到教师们潜心钻研教学的身影,而在宽敞的教室后座经常能见到坐满听研究课、实验课的校内外教师。在这个大科研的氛围中,不但学校有课题,学科有专题,100%的教师都承担了子课题。其中语文学科的“自能阅读、自能习作、学会做人”科研题目,自2001年开题以来,坚持每周语文大组专题教研与科研活动,经常开展研究课交流与观摩,在2002年举行的阶段汇报中获得市、区教研室和河东区教育局的好评。据近两年的统计,该校撰写科研论文中有百余篇分别在全国、市、区获奖。
  第三是坚持全面育人、构建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的“质量工程”。李地大街小学将现代教育理念应用于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坚持“育人为本”的基本信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方向,努力实现课堂教育过程的“三个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教师“一言堂”向学生“群言堂”转变;由以学会“知识”为目的向学会“过程”、“方法”上转变)。这项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全面负责,强调“五育并重”,创建“全面加特长”的定向培养特色。也即,帮助每个学生挖掘潜能,构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基本目标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有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有严明的纪律,有文明的习惯,有善于沟通的本领,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有一项特长的技能。
  学校以课堂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在课程改革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围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铺开了扎扎实实的教改工作,如数学学科的“十字五环节教学法”,语文学科的“五步四段读教学法”等15种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低中高年级的紧密衔接、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最佳组合的整体优化局面,从而保证了课堂教育的高质量。同时,在迁入新址后,学校建成幅员宽阔的校园网,实现课堂教学靠现代技术向高效率的转变,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和探索,并积极进行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网络的自主学习教学实验。“质量工程”硕果累累,青年教师在天津市双优课、电教评优课中先后有9人分别获一、二等奖,《优化课堂教学》的经验也已经在《天津教育报》及相关杂志上发表。
  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是关系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李地大街小学工作的总体构想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2003年。目标是夯实基础,全面启动学校的质量工程、科研工程、队伍工程、绿化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实现硬件上水平;第二阶段,2004年。要实现全面突破性进展,达到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声誉全面上水平。每个学生基本形成自己的特长,要取得社会、家长、学生和同行的普遍认可;第三阶段,2005年。学校将办成开放型、现代化、有特色的教育强校。
  在记者短暂的采访过程中,已深切感受到这个总体发展目标的日渐清晰。德育研究是提高德育工作的前提,李地大街小学已经做到“五个坚持”(坚持行政人员每周进行一次德育研究;坚持德育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坚持行政人员每月下各年级组开生活会;坚持集体备课,要求有中心发言人、记录、研究教材、教法、统一目标,使每位教师在备课前胸中有数;坚持每月培训一次班主任)。课堂实践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他们通过“五个结合,五个统一”实现了德、智、体、美等诸育的全方位渗透。德育主任周福蓉说,去年7月份学校乔迁新址,面临全新的教学环境,德育工作新目标也就应运而生。这是抓文明规范、创文明育人环境的好时机,于是教师率先示范,他们主动在暑假里进行了2天爱校劳动,开学后仍坚持每周1次爱校劳动,师生共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还广泛开展了“三爱”(爱我校,爱我老师,爱我伙伴)系列活动,深入美化校园,评选出教师先进典型,向西部同学奉献爱心。
  现在,随着学校搬迁华兴街,信息网络工程和绿化工程又变成当务之急。李地大街小学开展现代化教学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7年被命名为“天津市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在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研究中,语文、数学、思品、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的10节课曾获优质课评选一、二、三等奖,5人参加优秀课录像,10人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论文在市获奖。今年学校投资300万元,建成了校园网络,设有主控室、计算机室和多媒体教室,共230多个终端,现已到位品牌机(清华同方)150多台,再加上每间教室的背投电视,整个校园将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教学和进行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班实验。同时,学校年内将投资近百万元,全面完成学校体育场(含灯光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和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绿化工程”建设,届时,李地大街小学校园内将是花香树绿、草坪环绕,初步形成花园式学校的格局。
  记者在采访中结识了李地大街小学的部分青年教师,他们都是某一学科基础教育的专家。其中中学高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周福蓉是天津市“十佳”先进教师之一,她编排的百人舞蹈“小白鸽”曾参加了“天津市海河儿女庆香港回归”庆祝活动的演出,并获得好评;语文教师高文静讲述了李地的特色语文,他说,语文同样需要实践,他们引导学生搞朗诵汇报、手抄报比赛、成语接龙游戏、小小广播站等取得很好成效;曾长期在内蒙呼盟行政文化署工作、1994年调津的音乐教师孙乃谊更是令人敬佩。他在一次教研会上听到中学教师对小学音乐课的意见,细语声声却如雷贯耳,他回校后作了汇报,并采取措施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教育。现在,他不但创导成立了李地大街小学民乐队,又通过电脑软件、多媒体等创作讲授高雅音乐,已培养了近百名音乐特长生。他本人也荣获“河东区首届艺术园丁”称号。近距离接触,使人感到李地大街小学人才济济。如英语兼科技活动辅导老师刘树淳,多年来推行“情感教育”,他是学生心目中“我最钦佩的老师”;教学质量骄人的数学教研组主任李路霞,她任教的毕业班,六升七考试名列全区前茅;还有最年轻的年级组长、语文老师宋雅妹和热爱普教事业的五年级班主任胡嘉虹。在这些平凡教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进取的集体,看到了一种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由于时间仓促,记者没有见到校党支部书记周永庆。但就是这位著名的校办工厂企业家,十几年来默默奉献,为李地大街小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离开豁然开朗的校园,五楼活动室里隐约传来民乐合奏《喜相逢》,那节奏明快的旋律使人心里充满阳光。一个善于谋划勇于实践的领导班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它清楚的告诉我们:又一所河东强校正在崛起。
  李地大街小学
  校长李桂芳
  副校长刘淑凤
  地址:河东区华兴街1号
  校党支部书记周永庆
  电话:24320468
  电子信箱:anek@sohu.com
  校长办公会议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冷杉
责任者
刘诗璇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李地大街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