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掺杂掺假等违法、欺骗行为时有发生,令消费者防不胜防,大受其害。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不断学习掌握识假防假技巧的同时,开始把希冀的目光投放到打假主力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身上。打假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有什么特点?取得了那些成效?还存在着什么困难?一时成了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我区打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我区打假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组织各职能部门认真落实打假责任制,积极开展联合行动,重拳打假,严格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效地扼制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势头,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区打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此项工作涉及市场管理、地区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加上制假售假手段花样不断翻新,甚至已经出现向高智能化发展的苗头,因此,打假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即要重拳打假,还要常抓不懈。”
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区打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区领导高度重视打假工作。区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区长经常听取打假办的工作汇报,区政府还召开区长常务会议,对区打假工作进行专项研究。主管区长多次与打假办研究打假工作,并参加有关的执法检查活动。(二)突出打假重点,注重工作实效。我区各部门在工作中能够选准经济秩序整顿的难点,开展打假工作,不摆花架子,实打实地抓出成效,立竿见影地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三)联合打假,形成合力。区有关行政执法、司法部门、经济主管部门、宣传部门围绕区打假工作的重点,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联合行动,形成合力,取得了打假工作新突破。(四)扶优治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各部门在下大力气打假的同时,非常注意对区名优产品的保护,并帮助各省市的企业开展打假活动,结合区重点扶持的利税大户,确立了一批重点服务单位,为其排除干扰,加快发展服务。我区打假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二是制假售假的手段更加隐蔽,有向高智能化发展的苗头,给打假带来更大困难;三是执法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执法检查的装备,手段需更新提高。
从区打假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今年“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活动期间,区打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各职能部门,重点选择对消费者健康安全危害大、影响面广的热点产品,集中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项打假,突出加大对制假售假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有效遏制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震慑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同时将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涉及消费者健康安全、质量问题突出、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以及对安全和卫生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项目作为监督抽查的重点。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下,打假工作必将一步步走向深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打下去,净化消费环境,就一定能为广大群众营造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