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自春暖到秋寒,时逢周末,每每把自家已用不着或不再喜爱的旧物—木质或钢制家具、自行车或摩托车、瓷器、衣服、鞋帽、书籍、工艺品和装饰物等等,统统陈列在住宅前的草坪或车道上。而远街近邻就会前来选购,连过往行人也会停车驻足,他们物色一番,比较鉴别一番,最后讨价还价一番。这种交易,加拿大称为“YardSale(即庭院大甩卖)”。
可以想象,在碧草鲜花的映衬下,五颜六色,形状不一、成堆成片的待售物品和漾满男女主人脸颊上的亲切的笑容,已成为加拿大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这种大甩卖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经营”,不需与其他人家协同动作。事前几天,在临街处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应写明摆摊开卖的时间,届时敬请顾客光顾等等;另一类,由社区负责部门(略似中国的居委会,但不享受工资或补贴,承担的工作和任务也极少)事先通知辖区内各户,规定了统一日期,并在电视和报纸上登载广告。到时,横街竖道遍地开花,家家户户都把要出售的旧物分门别类地摆放在门前。其时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盛况不亚于国内的庙会和集市。
加拿大的华人极精明,既善于识别物品的优劣,更擅长讨价还价。去年9月,我们全家游览了渥太华一个社区的大甩卖,见一对华人年轻夫妇跟一位白人老太说笑良久,终于花2加元便买了一套大小五个全新的优质不锈钢锅。
“这是我儿子去年从多伦多给我买来的,一次也没用过。”成交后,老太婆朗声笑着朝买主挥手告别,一边不无夸耀地说。不知是夸耀儿子的孝顺,还是夸耀自己的慷慨。
加拿大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与东方有别。如一把油漆剥落的硬木椅子,标价高达80~100加元不等我大为惊骇,女儿笑着解释:“这些旧桌椅,多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他们视为古懂、当成珍宝啊!”我恍然而悟:五六十年,这要占他们国家历史的四五分之一呀而一辆七、八成新的自行车,把手上挂一白纸小牌:$加元。
摊主多是成年人,但小孩子也可出售自己的东西,比如玩具、衣帽、书籍等等。小孩子没有价格概念凭兴趣所致,于是有的贵得可笑。要价高低,仅以孩子自身的好恶为准。在一座豪华的二层洋楼前边,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从五光十色的玩具堆里拿起一个有娃娃向我推荐:“买吧,你们中国产品,25加元。”我一看,还真是天津货呢!
庭院大甩卖,缺少者购进,盈余者售出,彼此都方便,对于促进市场繁荣和家庭设施的更新,很有好处家长支持孩子临街售货,又不计较收入的多少,只在事后予以必要的指点。在“家庭大甩卖”这道风景边,还有加拿大人独特的价值观、教育观,这些都值我们体味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