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柏坡到平山老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8237
颗粒名称: 从西柏坡到平山老区
分类号: I269
摘要: 本文描述了李海涵前往西柏坡和驼梁景区的云水洞考察平山县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的经历。文章强调了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毛主席旧居和工作场所的灯光通宵明亮,三大战役的电文和指示从毛主席旧居办公室发出。驼梁景区的云水洞是一处天然溶洞,是晋察冀边区物资供给基地,也是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和党史教育基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心情,并表示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要牢记毛主席的教诲,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 河东区 杂著 当代

内容

金秋时节的西柏坡,山清水秀,草木葱茏,一派生机盎然。我们乘车从石家庄出发,沿着宽展的沙石公路向平山县疾驰。来到柏坡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松柏掩映、光华闪耀的花岗岩纪念碑上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西柏坡”三个遒劲的大字。望着熟悉的字体,我们又仿佛看到了共和国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那伟岸的身影……
  依山而建的西柏坡纪念馆由12个展室组成。步入西柏坡陈列馆前厅,一幅巨大的喷绘照片向我们展示了1948年西柏坡村的原貌,鲜艳的五星红旗与照片正中由黄镇将军书写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八个大字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它向我们揭示了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西柏坡毛泽东同志的旧居,是普通农民曾经住过的两个小院。前院设有警卫室、水房,甬路西边有一个磨盘和猪圈。
  当时住在这里的警卫战士,为了保持院落的清洁,打算把它们拆掉;但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中国革命的形势发展很快,我们不会在这里住多久的,这些东西都不要拆掉,将来群众还要用呢!”于是,战士们动手把它们修缮好。夏天,毛主席和朱德、刘少奇同志经常围坐在石磨盘旁商讨国家大事。
  后院是毛主席工作的办公室。那里的灯光总是通宵明亮。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多种电文、指示,就是从毛主席旧居的办公室发出的。毛主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崭新道路。
  走进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我们的心像一颗颗跳动的音符融入了五线谱,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纷纷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合影留念,留下了美好的瞬间。
  离开西柏坡,我们开始奔赴平山革命老区驼梁山。近些年才听说,驼梁山系河北省五大高峰之一,这里是河的源头、林的海洋、花的世界、瀑的舞台、云的故乡,享有一部“山水红楼梦”的美誉。
  步入驼梁景区,只见山路两侧悬崖峭壁,折射着铁锈色的倔强,如刀削斧劈般挺然而立。我们沿着山谷拾级而上,直奔最有名的通天瀑。这里的瀑布果然名不虚传,人还没有到瀑前,哗哗的水声已传入耳中,阵阵的清凉也扑面而来。来到近前,一道水柱从十几米的高处倾泻而下,那一颗颗水滴珍珠般地闪亮,又随着轻风在空中摇摆,时而偏左,时而偏右,水流溅起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一道道天然的彩虹,显得十分壮观;而驼梁云顶草原,海拔2000米,拔地摩天,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云梯。登上云顶草原,只见碧绿的草地,绒一般、玉一般,平坦若川,一望无际。
  从云顶草原下来,我们便来到了晋察冀边区物资供给部旧址——云水洞。听导游讲,这个天然的溶洞是很久以前喀斯特地貌的产物,也是石灰岩被侵蚀的结果,具有奇绝、函深、规模大的特色,被称为“北方一大奇观”。当年朱德、彭德怀、聂荣臻等老首长走遍了太行山脉的每一座大山,才将晋察冀边区后方物资供给基地设在了这里。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撮土都浸染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血,都印记着中国革命艰辛的脚步;在这里,数以千计的爱国志士日闻鸟语,夜伴狼啸,白手起家,报效祖国,把这里建成了华北敌后最大的物资供给基地,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西柏坡和驼梁景区的云水洞都是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和党史教育基地。短短的两天,我们怀着崇敬心情考察了平山县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纷纷表示,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要牢记毛主席的教诲,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海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