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1月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区政协在中共河东区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中共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主题,围绕中心,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促进我区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协商议政成效显著。十一届区政协充分运用全委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和专门委员会等形式,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任务和事关河东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郑重经常地开展协商议政,并在继承历届区政协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协商议政的新形式,形成了“全委会议整体协商、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主席会议重点协商、专委会对口协商”的协商议政格局,使协商议政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区政协召开5次全委会议、27次常委会议、30次主席会议和220余次专委会协商议政活动,给区政府提交《调查报告》、《意见与建议》、专题发言材料88份,提出意见和建议426条,涉及工业、商业、财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城建、交通、法律、医疗卫生、下岗再就业、低保和社区建设等诸多方面。委员们的建议,有的直接转化为党政领导的决策,吸收到有关文件和工作安排之中;有的经区领导批示,责成有关部门采纳落实;有的作为有价值的材料转有关部门研究。区政协本着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积极拓宽协商议政新领域,使政协工作年年有新意、年年有进步。1998年区政协建立了政协之友联谊会;1999年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街道工作委员会;2000年将街道工作委员会调整为社区工作委员会,并成功举办了“2000·河东区政协社区工作论坛”;2001年,在全区12个街道建立了政协委员活动组;今年,以常委扩大会议和委员论坛的形式,召开了“河东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研讨会”等等。这些创新举措,增强了协商议政的实效性,进一步活跃了政协工作。
民主监督不断深入。十一届区政协十分重视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新情况,探索新形式,总结新经验,不断拓宽渠道,积极实施民主监督。加大委员视察力度,围绕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先后对我区专业市场和建厅退路市场建设、市容综合治理、商品房建设、重点工程建设、个体私营和民营科技企业、食品卫生状况、示范校建设等方面工作,组织委员进行了180余次视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解决办法,帮助有关部门改进工作。加强提案工作,修定了《提案工作条例》,建立了政协主席、副主席促办重点提案制度,加大跟踪办案和办案反馈力度,调动了委员提案的积极性。五年来,收到提案1362件、立案1167件。其中,涉及经济建设和科技工作的192件,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473件,精神文明建设的276件,民主法制建设的226件。委员提案办复率100%,在实施民主监督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邀监督员工作进一步规范,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完善特邀监督员工的意见》,召开推动会和经验交流会,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开展工作,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风气的好转。
为经济建设办实事取得新成果。十一届区政协把为经济建设办实事作为履行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制定了《关于加大为经济建设服务力度的意见》,成立了由主席、副主席及有关人员组成的为企业服务领导小组,并依托各专委会设立了决策咨询、科技信息、法律咨询、医卫支企、招商引资等10个服务组;通过定期召开企业家问需会和走访百家企业等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五年来,为企业界人士举办经济形势报告会、现场咨询会、问需座谈会、专题知识讲座等35次,为企业办实事380余件。同时,发挥政协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协调政府有关经济主管部门发布科技信息35条,促成21家企业落户河东,为发展区域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反映社情民意工作保持强劲势头。十一届区政协把反映社情民意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紧抓不放。加强了组织领导,在各专门委员会建立了信息小组,聘请有关委员、民主党派成员担任特邀信息员,明确机关责任部门,配备现代化办公设施,形成了渠道通畅、运转灵活的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网络。制定了《信息工作规则》、《关于加强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注重在实践中总结提高。五年来,共编发《政协信息专报》和《社情民意专报》620期,市委采用86条,市政协采用268条,市、区领导有69人次作出批示,由市政协转报全国政协26条,全国政协采用10条。这些社情民意涉及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生活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