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天然窝”与“人工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8133
颗粒名称: 钓“天然窝”与“人工窝”
分类号: I267
摘要: 本文讲述了在垂钓过程中天然窝和人工窝的不同。天然窝是利用水中的障碍物或特定环境形成的鱼类巡游和觅食的路线和窝点。选择天然窝要考虑季节、水深、水草等因素。人工窝则是通过人工打窝来吸引鱼群。作者分享了自己的钓鱼经历并反思了自然窝点的重要性。
关键词: 当代 散文 黄英忱

内容

本文的“天然窝”指的是垂钓的水域,如江河湖海、坑池塘泊等处,利用水中的水草、石堆、砖瓦、沟坎或其他的水中障碍物形成的鱼类巡游觅食的路线和能存留鱼类的窝点;而“人工窝”则是指垂钓之时或之前的钓位及临时打的窝点。
  天然窝的形成与水下环境和鱼类生活习性紧密相关。这一类钓窝绝大多数是天然自成,个别的时候也可人工筑造。天然钓窝的形成,还和鱼类的生活习性紧密相关。在静水水域,如河边、塘边中生有水草的边缘地带等,都可能是理想的好钓窝。由于季节、水深、天气条件等等的不同,天然钓窝的选择也是有变化的。春季,一般要选择近岸处;夏季,要选择滩坡凹下的潭水处;秋季,要选择坑水有深坎处;冬季,要选择有阳光、水草的底部或深水处。钓窝处水的深浅对选择钓点也有影响。一般来说,在天气条件正常的相同的情况下,春天,远、近都有钓点时,选近不选远;夏天,选深不选浅;秋天,选凹不选滩;冬天,选有草且深、底部。在天晴的条件下,春天,选近岸不选远岸;夏天,选近岸的凹水处;秋天,选远岸的深水处;冬天,选坑深且有阳光。
  至于钓人工打饵形成的窝点,就要依据不同季节、鱼类的先天和后天养成的食性、气温、气压、水温、水压、肥水、瘦水、风力等等的不同,选择好打窝的用料就行了。
  记得去年夏天,我在津郊的一个野塘中垂钓。时至八月底,野塘中“药吊子”顶端开着粉红色的花穗,60多公分浸在水里,50多公分露出水面,杂草间还留有许多空隙,我使用一支3米6的钓竿钓天然草窝。多次挑逗试钓,只有一个茶杯口大小的空隙处频频上鱼,让人乐不可支。一个上午竟能钓获二、三十条鲫鱼。但由于这个天然窝点空隙太小,提竿空钩时,往往挂上那讨厌的药吊子,不是钩折就是线断,让人伤透脑筋。于是我想:何不走下坑去,拔掉那几棵该死的杂草,一劳永逸地解决?!我是这样做的,但从此在这个天然窝点再也钓不上一条鱼来。
  还有今年4月的一天。我的钓友来到天津市西郊区子牙河上游的一个小河叉中垂钓。小溪只有10多米宽,岸边长着许多稗草、蒲草,水深只有40余公分。在潺潺流水的推动下,水下的青草弯着腰、排成队,顺流漂动。我选择溪流中间长着一行草与岸边长着一片草、其间约有一尺左右宽的夹缝处作钓点,开始垂钓。河水清澈,一见到底。半个多小时只钓了三、四条2两左右重的小鲫鱼。我心想:溪中鱼少,该打些窝子,把鱼聚来,于是把带来的诱饵分几处撒向水中。从此之后,近两个多小时,却只钓上两条鱼。
  垂钓的实践让人思索。俗话说“兽有兽道,鸟有鸟迹”,鱼类虽然生活在水下,也不例外。它们喜欢穿行在水草之间,久而久之,习惯便成了自然,于是它们就热中于自然钓窝。这样的钓窝,有时甚至比人工钓窝还要理想,还要见成效。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英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