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的新跨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8117
颗粒名称: 区域经济的新跨越
其他题名: 河东区五年经济发展回眸
分类号: F276.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河东区在过去五年中取得的显著经济成就。通过加快发展、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等多项举措,河东区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崛起,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对外引资取得重要突破。
关键词: 河东区 经济发展 结构调整

内容

编者按:河东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地落实全面上水平工作基调和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圆满地完成了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党的十六大和区第八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前夕,本报运用具体翔实的统计数据和事实,全面系统地宣传和展示五年来全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和党的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通过宣传,旨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开创河东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过去的五年,是河东区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改革开放步子迈得最快、城区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五年,是整个区域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五年。五年来,河东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经济工作的三件大事不放松,全面落实全面上水平工作基调和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带领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圆满完成了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河东区所有问题的关键。五年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一年一年拼搏,一步一步前进,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两位数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全区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预计实现32.50亿元,比1997年的13.57亿元增加18.93亿元,年均增长19.1%,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位于全市发展较快城区行列。财政收入2002年预计实现27000万元,比1997年的14126万元增加了12874万元,增长了近1倍,年均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997年的5.52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35.59亿元。整体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呈现出的良好发展态势,表明了河东区经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跨越式发展的成果初步显现。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结构调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是经济工作的主线。五年来,区委、区政府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在发展中推进调整,在调整中加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与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相适应的经济结构。
  一是坚持“强三优二”的发展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区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3:77,工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区属工业已发展到190家,工业增加值2002年底预计达到6.59亿元,是1997年的3.4倍,年均增长27.5%。驻区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驻区三产企业已发展到2689家,驻区三产50万元以上的纳税大户由1998年的13家发展到23家,区留税收由1998年的5935.18万元增加到2002年14502.70万元,增长了144.35%,五年累计纳税49891.98万元。2001年,驻区三产税收占区级税收总额的60%以上,撑起了河东财力的“半边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02年,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比1997年增加了13.68亿元,年平均增长17%,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2.3%。
  二是集中资金扶持优势企业扩大规模,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改造了传统加工业,对大桥道食品、大泽金属、海龙轧钢、亚力气体、东利拔丝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实行产品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了以电子、机械、金属制品、食品、服装等为主的一批名牌拳头产品,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大桥道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坚持以拳头产品为龙头,走科技创新和规模经营的路子,实施品牌扩张“走出去”发展战略,1999年至2001年,先后投资2500万元在四川成都、浙江宁波建立了冷食生产基地,拓宽辐射范围,使大桥道食品迅速走向了全国30多个省、市和地区,成为叫得响立得住的品牌。大桥道食品有限公司也由一个小小的街办企业发展成为拥有9800万元资本金、2000万元流动资金、年产值过亿元的集团式工贸生产企业,创造了街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奇迹。连续两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百强企业”,连续四年荣获“市级明星企业”,被市政府命名为“巨人企业”。
  三是培育打造商贸区,加快区域布局调整。加快启动了华昌大街以北商贸设施项目和各类大型专业市场的开发建设,培育发展十一经路六纬路、大直沽地区、新开路后广场、万新村四个商业区。新开发建设了天津市食品批发市场、中新药业、国美电器、劝华电器、平河装饰等各类大型专业交易市场,形成了集房地产、建材、电器、家具、装饰、汽车等一批辐射面广的市场交易格局。新建成了多家大中型商业服务设施,形成了一批商业骨干企业,大荣、诺玛特、劝业、家乐等超市相继落户我区,进一步激活了全区的商业市场,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四是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五年来,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区属国有、集体资本从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中退出,采取有力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自1998年以来,对国有集体企业由最初的租赁、风险承包等经营方式改革发展到出售、拍卖、公司制改造、股份制合作等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截止目前,全区33个区属骨干企业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54个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有18个国有商业企业实行了连锁经营。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区属10个国有商业行政性公司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通过采取卖、股、连等形式,223户小企业实现了国有资本从一般性领域退出,200户区属集体小企业与街道脱钩放飞。产权制度改革,有效地转换了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全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到2002年6月底,我区私营企业由1998年初的948户增加到2293户,增长了141.8%;注册资金由32381万元增加到157908万元,五年增加了近五倍;个体工商户由13902户增加到18423户。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对私营个体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他们“求快求新求高,做优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崛起。目前,全区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在百万元以上的有170家,五百万元以上有32家,千万元以上的有31家,成立了3家私营企业集团,实现了河东历史上零的突破。2001年,我区10家私企跻身天津市私营企业“百强”行列。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贡献份额日益加大,年纳税额由1997年的2394万元提高到9526万元,增长了297.8%。五年来累计安置下岗失业职工六万余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技术创新结出新成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五年来,区委、区政府树立了强烈的科技跨越意识,增强了追求科技进步的紧迫感,加快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进步的路子,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党的十五大以后,民营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1988年,全区民营科技企业仅有5家,1998年发展到262家,目前已发展到482家,仅2001年就发展101家,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涉及电子、机械、制造、化工、环保等近百个领域的民营科技企业,1997年到2001年,占全区财政收入由4%增长到10%,五年翻了一番。科技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民营科技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
  建立科技园区,为民营科技企业搭建发展平台。区委、区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纳入全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1998年以来出台了鼓励、扶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2条优惠政策,建立了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和科技服务中心。2001年5月,我区与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共同创建了占地2万平方米、集市场化运作和全方位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科技园——天津市帅超科技园。帅超科技园是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化科技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成功地为民营科技企业搭建了发展的平台,这是河东区第一个民营企业发展的孵化器。成立一年来,科技园坚持以科技带动园区发展的思路,努力营造一流投资环境,建设一流投资队伍,创造一流投资效益,为实现科技产业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已有36家科技企业入驻,涉及激光技术、电子、自动化、化工、环保等50余个科技发展项目,注册资金达到了1760万元。入驻园区的天津市通商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开通了全国各大城市的信息网络,仅一年时间就为400多家企业提供了信息化服务,现在又增添了国际、国内域名注册、网站建设、信息发布、软件开发等项目,其中,网站建设和网页制作在天津地区属一流水平。
  技术市场交易日趋活跃,新产品、新项目层出不穷。五年来,全区技术市场不断完善,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技术成果鉴定和推广等市场化运作日臻成熟,共完成技术市场合同认定登记额4.3亿元,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4500万元,上缴税金近亿元。累计完成了20余项科研成果的鉴定,重点推广了50余项科技成果和200余项科技项目。累计引进、开发新产品、新项目679项,有力地拉动了我区经济的增长。同时建立了河东区信息网络发展中心,实现了全区政务信息联网。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市第八次党代会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才能发展,封闭必然落后,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五年来,区委、区政府放宽视野,积极发挥区位优势,挖掘区域潜力,开发整合区域资源,紧紧扭住对外开放这件大事不放松,在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借助外力拉动经济增长上大做文章,千方百计把资金和技术引进来,抢占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动权。
  内联引资成果显著。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投资环境,优惠的引资政策,高效优质的服务,引来和留住了八方客商。五年来,共落实内联引资项目123个,景泰公寓、金马宾馆、新亚大厦、万隆公寓、科技档案馆、逸庭苑大厦、荣信大厦、美震公寓、大通花园、鼎基花园、万春花园、华北医院、名家装饰城等相继落户我区。五年来,市政府下达我区内联引资协议额311361万元,截止目前已完成318758万元;到位额市政府下达任务为119532万元,实际已完成123363万元,河东区创造了在全市各区县中领先的成绩。
  经协网络覆盖全国。为了更好地开展横向联合与经济协作,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区委、区政府在1999年建立了全区28个执法部门为企业服务的联络员队伍,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全国200余家单位建立了信息交流关系,先后与广东省、上海市等21个省、市,66个市、区、县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五年间共审批外地驻津办事处136家。通过外地在我区设立办事处,加强了河东区与外省市的信息沟通,架起了我区与外地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的桥梁。多年来,区有关部门通过因特网、驻津办、驻外办、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地进行项目推介,组织了多次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招商引资活动,全力以赴让更多的投资者落户在河东,发展在河东,繁荣在河东。2002年5月,区委、区政府举办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招商大会,对区域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的盘活、开发和整合,推出了商贸、科技等六大类近百个招商项目,18个项目签约落户河东,引进资金总额2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为河东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我区外经外贸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关怀和支持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工作逐步规范,服务力度不断加大。截止目前,“三资”企业发展到42家,同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建立了投资合作关系,投资方向为电子、服装、化工、皮革制品、食品、机械、工艺品、环保产品等,涉及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五年来累计利用外资协议额13687万美元,累计外贸出口额5035万美元,利税总额9691万元。
  回眸过去五年的辉煌成就,河东区经济走出了一条坚实的发展之路,迈上了新的台阶。描绘今后五年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让我们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集群众之智,举全区之力,万众一心,共创大业,开创河东区繁荣昌盛的未来。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司淑华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