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秋阳杲杲,记者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走进鼓楼穹隆似的长廊。9月30日是“世纪危改展览”对外正式观瞻的第二天,鼓楼外刚刚落成的占地29万平方米的商业区周遭欢声雷动,鼓楼内——记录定格了天津市城区十年危陋平房改造的历史。此时此刻,鼓楼内外涌动着一股“发扬危改精神,加快天津发展”的热潮,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天津老百姓……
世纪危改展览按时空顺序布展,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史事,通过照片、实物、文档、微缩模型、影像及音响资料,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天津危改的光辉历程。
大厅北墙上悬挂着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牢记党的宗旨,造福人民群众”。这十二个红艳艳的大字闪烁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天津市委、市政府世纪危改工程的高度评价。整个展览共分为“回首篇”、“帷幄篇”、“挺进篇”、“突破篇”、“硕果篇”等五个展室,它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历史回廊吸引着观众的脚步。第一展室开门见山公布了一组数据:据统计,到1993年底天津市共有占地2公顷以上的成片危陋平房738万平方米,居住了近1/4的老百姓。这里有“天眩胡同”那不足5平方米的实物场景,窄过道、水缸、吊床、独柜。许多观众深有体会地说:“唉,那时就是这样……一家五口、老少三辈就窝囚在这小平房里!”天津冶金机修一厂老工人宋振吉告诉记者,他一家7口人,原住在中山门四段13平方米的平房里,夏热冬冷,墙皮碱得掉渣子。现在儿女们都成家搬进了新居,我们老两口危改还迁住上中山门南里的楼房。我们打心眼里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实施危改工程带给老百姓的好处!”
为完成这项跨过世纪的“民心工程”,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科学论证,在第二展室的橱窗里陈列着各种论证资料188卷,约2000万字,而以“市委文件”、“市人民政府文件”、“市纪委文件”、“情况通报”下达的红头文件竟有40多份。1994年3月2日,张立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力争用5~7年基本完成市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任务列入“三五八十”阶段性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市领导对危改工程早已运筹帷幄。在第三展室的廊柱上写着许多“拆”字,诠释语:“在天津,最振奋人心的一个字就是‘拆’字,它圆了几代人的梦!”照片上是百万建设者冲上危改一线的动人场面,显示器里是市内6个城区动员大会的现场录像。
记者巧遇河东区环卫局汽车队@的母亲,她说,原来我们一家5口人住在义信里7平方米的小屋里,雨季还得盯着淘水。现在搬到了大直沽粮库的楼房,生活条件改善了。河东区以拓路带危改,使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许多观众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伫立在河东那有名的“难点大片”——南横街、春华里、大直沽、中山门的旧照片前久久不愿离去。一个孩子稚气地问:“奶奶,这是哪里?”“啊,这是奶奶原先住的地方……”
在这里,记者看到一份手写的由河东区危陋房屋改造中山门指挥部制定的“拆迁办职业道德守则”,上面详细规定了工作人员的“三要”、“四不准”和“五坚持”。我们欣喜地看到,“以路带危改,从成片危陋平房中开出道路,带动土地升值,创造招商引资的发展良机。”其中,河东华龙道的开通促进了天津站后广场地区的危房改造。第五展室扩展到二楼大厅,这里有六个区镌刻的纪念碑文,有万家灯火竞相璀璨的小区夜景模型,那美不胜收的一个个设施先进的现代化物业管理小区,现在居住着十年前那些危陋平房的主人,这就是必将名垂青史的天津世纪危改工程。
顺阶梯登上顶层。崭新的鼓楼雕梁画栋、飞檐翘壁,从仿汉白玉围栏远眺:西广场上秧歌队与踩高跷正高潮迭起,渲染出一派四海升平景象。河东区的参观者们一致感到,在国庆和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参观天津世纪危改展览,受到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育。他们纷纷表示,今后要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引下,继续发扬“造福人民,知难而进,万众一心,共创大业”的危改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