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是九月下旬回国的,由于机票的原故,十月上旬才能回去。国庆节只好在美国过了。我从来没在外边过国庆节,为解决思国思乡之情,朋友们为我安排了一项特殊的参观活动。
北京时间2001年10月1日,由洛杉矶阿凯迪亚市出发,上循五号公路南行,目的地是南加州橙县——尼克松图书馆。
很早听说美国有以总统名字命名的图书馆,一位美国朋友还告诉过我,全美现有11个“总统图书馆”;首创者是罗斯福,他曾连任三届,于1941年建立了“罗斯福图书馆”。总统图书馆是个什么样子,形式布局有何新意,藏书规模有何独特?这是我想看个究竟的原因。
车速不快不慢,约40分钟到达。门前场地宽阔,树草繁茂;中间一个大圆喷水池,造型别致,银花飞溅,布展一幅独特的景观。立足观看大门口上方的横标:
“THERICHARDNIXONLIBRARYBIRTH-PHACE”(里查德·尼克松图书馆),两旁是高大的门灯,蔚为壮观。
从前厅的’简介牌”上看到,该馆成立于1990年,是尼克松离开白宫6年后建立的。依次进到一个容纳几百人的影厅,观看尼克松生平纪事影片。影片从尼克松竞选开始,到竞选成功入主白宫;之后,便是他于任内重大活动的记载,如出访苏联、日本、法国等要闻实录。尤其是访问中国时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见和谈判活动的珍贵镜头更引人注目。观后,自能生发出多层思考。
环形走廊是他系统的生平事迹展览,多为文字照片和实物。如其祖父母、父母等的家境情况;从童年开始,求学、毕业、奖状、奖章实物展示。这又是一个人的历史,一个当过总统的历史缩影。
在一个展厅里,我惊奇地发现了一部《百衲二十四史》,一见我们中国的祖传史书,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部完整的中国历史一朝一代逐次编著,经过两千多年的积累,消磨了历代学者的心力,记录了祖国万里河山面貌;历代祖先的辛勤创造,乃至各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这套线装的史书整整齐齐地陈列在一个特殊的展位上,木匣套装,古色古韵,旁边有中文标示,这是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赠送的,时间是1972年3月6日。此外,还有其他领导人赠送的玉雕奔马和如意等。
我在《二十四史》面前伫立许久,这部3239卷的史书,千万字以上的巨著,展示在美国公众面前自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我走进另一个展室时,不大的空间竟站立着许多人。仔细一看,除了参观者外,却是与真人一般高的立体塑像;塑像“站”在人群当中,有戴高乐、邱吉尔、卡斯特罗、赫鲁晓夫、甘地等。他们不是孤独地“站”着,似有某种超逾时空的动感,彼此间在谈着世间要事,抑或欲向前来参观者阐述各自的观点。在展厅中央一对沙发上,“坐着”两位熟悉的塑像,一位是毛泽东,一位是周恩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两位中国的领导人,身着制服,足登布鞋,似正在谈论着重要问题。室内“聚集”的各国首脑,都是与尼克松有过交往的。也同样是与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有过交往的,在这些不平常的交往中,都包容着国家的、世界的重大课题。
一面墙上布展着一大张精美的图表,这张图表记载着尼克松1972年访华的重要活动。8天的行程,每天的活动内容均列于表中,这是不平凡的8天,载入史册的8天。图表旁镶嵌着一张大照片,照片是毛泽东与尼克松谈话的留影。向前走不多远,另有一大张照片,这张照片是尼克松辞职后,登上飞机挥手告别白宫时拍照的。短距的走廊旁有录音间,可以听到他对“水门事件”辩说的录音;闭路电视里有他演讲的镜头,慷慨激昂。
走出展厅侧门是一个大花园,奇花异卉,景色诱人。沿着花间小路走过去,是一座不大的双层木制楼房。门口牌子告诉人们:这是尼克松的故居。进门是一个小厅间,左侧有一架旧的立式钢琴,琴上端放着两盏古老的油灯,中间一把单簧管,右侧一把小提琴,都是尼克松当年用过的。琴盖是开着的,上面放着乐谱,黑白分明的88个琴键有些陈旧,但镌有历史的印记,弹起来音色依然清脆。琴的上方是一菱形的格窗,可以透视外面的天空……
我觉得尼克松图书馆的书并不多,只在“办公室”式的展位上有一些;整体展示的一切,诸如录音、录像、文字图片、塑像、电影,都被列为“书”的范畴了。然而,中国的《百衲本二十四史》自然被列为其间的重要典籍。
历史是奔腾不息的长河,历史是深沉厚重的诗篇。历史的珍藏,使人们在认知历史的绵亘过程中感悟到人类精神力量的真谛。珍藏历史,自是从悠远涌流的波涛与清澈流通的涟漪中唤起了超越的激情,思量过去、思考现实、思谋未来,嗣后,必将开创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