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天津得名于明永乐二年(1404)筑“天津卫城”,而大直沽地名则始自金元。大直沽早于天津卫城近二百年。天津地名自“直沽”始。“直沽”出自《金史·完颜佐传》,时称“直沽寨”,时为贞祐二年(1214)。蒙古王朝灭金、灭南宋以后,改国号为元。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为海津镇”。故《(乾降)天津县志》修纂者探究天津发源地时下结论说:“津邑特肇端于卫,卫则肇端于海津镇,元以前无所考焉。”
天津卫城“肇端于海津镇”,亦即源于直沽。而直沽,有大直沽与小直沽之别。于是,便有了天津是起于大直沽还是起源于小直沽的问题。传统说,天津源于卫城所在地小直沽,但是此说于史无征。天津起源于大直沽说,不但有传说反映,并且有历史资料和考古实证为根据。
传说,金时直沽寨、元时海津镇在大直沽。此传说,一代一代久传不衰,是有其历史根据的。
蒙古太宗八年(1236),在大直沽“置司,设熬煎办”,管理灶户生产食盐。蒙古王朝灭金后第二年,就能够在大直沽“置司,设熬煎办”。这说明大直沽在金代时就有盐民聚居,已经形成为聚落。
研究直沽史者,第一人为明正德年间天津兵备副使胡文璧。他对天津起源史进行研究考证后说:“疑此地,三代时在大陆碣石左右,今父老相传,犹称九河下梢,可知也”。“唐初,北海之滨皆为郡县,独此犹为荒落之薮。宋兴因之……瀛州今河间府,以今天津属河间,在当时未详所属”。“元统四海,东南贡赋集刘家港,由海道上直沽,达燕都。舟车攸会,聚落始繁。有宫观,有接运厅,有临清万户府,皆在大直沽”。胡文璧所说有三层含义:一是说天津历史自元代直沽始;二是说直沽聚落始繁于元代海运,“舟车攸会,聚落始繁”;三是说直沽中心区域是大直沽。东南贡赋“由海道上直沽”,“有宫观,有接运厅,有临清万户府,皆在大直沽”。胡文璧所说,既有《元史》记载为凭证,又有大直沽天妃灵慈宫内立存的“接运海粮官王公董鲁公去思碑”、“直沽接运官德政碑”、“河东大直沽天妃宫碑”等《碑记》为实据,不容置疑。元代八十多年大规模海运,年运粮数“多至三百万余石”,动用船工、运粮军人数以万计,这不但使大直沽成为元代海运终点港和河海转输中心,还足以使大直沽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小市镇。所以延祐三年“改直沽为海津镇”,海津镇治所只能是设在已建有一套海运指挥管理机构、集市业已繁荣的聚落大直沽。
大直沽是天津城市发祥地,也为考古发现的实证所证实。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部分专家对大直沽天妃宫遗址考察论证后,认定“大直沽是天津历史名城的原生点,它从直沽寨发展到海津镇,天妃宫遗址则成为这个原生点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