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的太行山,山清水秀、草木葱茏。我们乘车沿着宽展的沙石公路,在山西省黎城县境内的山谷中穿行。透过车窗举目远眺,这里层峦叠嶂,峭壁千仞。满山遍野的核桃、花椒树吐露着芬芳。忽见左边突起的驼峰和右边红褐色的山峦就像两扇通天彻地的巨大屏风徐徐展开,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牌楼正中邓小平同志书写的“黄崖洞”三个遒劲流畅的大字,望着这熟悉的字体,我们又仿佛看到了共和国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那伟岸的身影。
步下牌楼的石阶,我们来到了天然山廊“瓮圪廊”。这个山廊长约1华里,是从太行山东侧进山的惟一通道。漫步在这神奇迷离的山廊之中,又似迈入梦境的童话世界一般,令人流连忘返。我们沿着依山开凿的石梯攀援而上,只见石梯分为上下两段,中间有一吊桥,站在吊桥上仰视头顶千丈峭壁,高耸入云;俯瞰身下,百丈深渊碧水翻旋,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这里有一用石块砌成的马蹄型掩体,据悉当年17岁的八路军小号崔振方就在此凭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一个人打退了日本鬼子数十次的进攻,歼敌数十名,最后壮烈牺牲。
迈过最后一级石梯,山势豁然开朗。四周逶迤起伏的叠屏绵嶂,在这里环围成一个山间的盆地。山溪淙淙、碧水滢滢、波光倒影、石亭翼然水上,步桥斗折蛇行。望着山间美景,我们的心好像一个个奇妙的音符融入了五线谱,兴奋之情难以言表。此时身着八路军军装的小战士(导游)为我们唱起了脍炙人口的《在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牵魂动魄的歌声,形成了一股不甘屈辱的浩然正气,在群山深处骤然涌起。我们发自内心地赞叹,太行山是一座中华民族不朽的历史丰碑!
黄崖洞有着辉煌的历史,1941年11月,日军纠集36师团和第四混成旅5000余人,陆空联合,直逼黄崖洞兵工厂。我驻守在黄崖洞山中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的千余名健儿,在彭总和左权将军的亲自指挥下,凭借天险英勇抗击。经过八昼夜的激战,将近千余名日本鬼子击毙在黄崖山中,创造了敌我双方伤亡6:1的辉煌战绩,胜利地保卫了兵工厂的安全转移。这就是有名的“黄崖洞保卫战”。
站在烈士塔前向西北望去,黄崖洞就高悬在它的峰峦之中。我们顺着红石片铺就的“之”字形小径回环而上,登上了黄崖洞的平台,随后扶着铁制的悬梯,攀入了这座高25米、宽18米、深72米的天然石洞。石洞浑然天成,尽头两条昂首摆尾的雕龙横卧在洞壁的顶部,像似在向游人诉说着美丽的神话传说。正是这座黄崖洞,在抗日战争时期储藏过兵工厂的枪弹,也储藏过老八路的神威,它以擎天巨峰在这里筑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铜墙铁壁。
从黄崖洞出来,我们乘车顺着嵯峨的山势而下,又来到太行山麓的河北省涉县赤岩村,参观了八路军129师陈列馆和129师司令部旧址。
129师陈列馆位于庙坡山北侧的山坳里,馆内展品内容丰富,又以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形象地再现了129师将士在太行山战斗和生活的精神风貌。
在陈列馆的第三展室,一张6米长的条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听解说员讲,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齐越老师,就是在这张条案上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和党中央的声音传遍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129师司令部旧址位于赤壁村中央,由三个具有北方民族风格的农家四合院和一个防空洞组成。我们在这里参观了司令部会议室、军政办公室、作战处办公室及刘伯承、邓小平、李达、李雪峰、赖若愚等师首长的宿办室和警卫室、伙房等旧居及原状陈列。当年师首长刘伯承、邓小平、李达亲手栽种的丁香树和紫荆树,如今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巍巍太行山像一首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鼓舞我们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