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杨建明,下岗前是天津牙膏厂检验科的一名助理工程师。由于厂机构改革,我于1993年下岗。突然离开了自己喜爱的工作,一下子真的无所适从,不知道接下来的路应该怎样走。爱人劝我:下岗了,正好可以照顾孩子照管家庭。可是我想:自己年纪轻轻,难道就这样混下去吗?不行!我不是那种轻易向命运低头的人,我虽然在原单位下岗了,但社会上的岗位并不少,我要在社会这个广阔天地里寻找自己新的人生坐标。
虽然社会上的行业五花八门,但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也非易事。我考察了服装市场,发现毛衣编织这一行才刚刚兴起,市场大有潜力,于是我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了资金,购买了第一台日本进口的毛衣编织机。进口机器虽好,然而对于从没摸过机器的我来说,根本不知从何下手,再加上说明书上满是外文,看起来简直象天书。为了尽快掌握技术,我拜师求教,经过三个多月的苦练,终于织出了第一件外加工毛衣,当我接过二十元加工费时,我的眼里充满了喜悦的泪花。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当年我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增添了新设备,加工的场地也由原来自家的小独单转到市场的门脸房。活多了,设备也增加了,我急需一些帮忙的人手,我把视线投向了下岗女工,先后招收了20余名女工,我手把手的教她们,毫无保留;她们也努力学习,很快便能独立工作。后来,有的女工自己也买了机器,自己单独从事加工。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从白手起家到拥有6台毛衣编织机,固定资产10万元,这期间我付出了许多。10万元在有些人眼里也许不算什么,但这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同时也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为我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我感觉如果再这样干下去,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于是我毅然决定转向,重新探索一条适合自己,也适应市场的新路子。
在偶然的一个机会,我接触到了一条家庭养蝎信息。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引蝎种到养殖到销售,我全然不懂。为此,我只身一人来到国家农业部,咨询有关养蝎的相关信息和具体情况,农业部的接待同志被我这个下岗女工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所折服,给我介绍有关情况,并给予极大的鼓励,这更坚定了我发展家庭养蝎的信心。为了掌握技术要领,我曾只身到湖北孝感、河南新乡、河北石家庄等地学习考察,一路上吃尽了苦头。一次我去河北临城引种,当半夜从车上下来时,周围漆黑一片,四周空无一人,根本看不见养蝎场来接站的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可怎么办?后来在一位好心的过路司机帮助下,我才和养蝎场联系上,知道自己坐过了站,下错了车。
蝎子这东西很娇气,对温度、湿度的精确程度要求非常高,一生要经过6次脱皮才能长成成蝎。其中2龄蝎是最难成活的,如果这一难关不能度过,不仅资金投入受到损失,而且有可能前功尽弃。当蝎子快到2龄时,我就时刻守在蝎池旁,每间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湿度变化及蝎子的反应,就这样,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反复的摸索,终于掌握了2龄蝎的温、湿度标准,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
开始养蝎子时,规模不大,蝎种也只有2000条,是在自家的阳台养,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狭小的空间受到限制,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我把目光瞄准了广阔的农村,那里有的是土地资源,盖些蝎池很适合规模养蝎。于是我和他人合资在河北省文安建起了一座100平方米的大棚,现已有种蝎5万条,子蝎几十万条。
多年的再就业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下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就此丧志。在我们寻求岗位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感觉,无论何时都不能丧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我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断的超越自我,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