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霁,阳光从云层的缝隙中钻出来,闪过甬路、湖塘、翠绿的林杪和巍峨的剧场,嗣后,宛如定格般照耀着那一方矗立着五尊青铜像的草坪——楷模园,这里是二宫劳动广场西侧新添的一大景观。
由市总工会、第二工人文化宫组织兴建的楷模园于2002年4月29日正式落成,园中塑有本市已故劳动模范的青铜像,他们是:
刘长福原天津钢厂班长、副厂长,全国劳动模范,天津市人大代表;
戴成江原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中队民警,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
杨石先原南开大学校长,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朱宪彝原天津医学院院长,著名内分泌学家、医学教育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田守道原天津铁厂工会主席,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天津市劳动模范。
在1400平方米的广场上,刻意布置了绿茵葱茏的草坪、人工坡地、山石、阶梯,又以园西蓊郁的赤杨树为背影,兀立着五尊栩栩如生的铜像。雕塑家抓住了“老劳模”们在各自不同岗位神采焕发的瞬间进行艺术创作,于是便出现了这一组伟大而又平凡的劳动者的形象。其中:轧钢工刘长福佝着腰,双臂使劲用特号钢钳夹住火红的盘条,而传送带前圆盘形操作台就是他的工作岗位;交通民警戴成江正在斑马线上悉心照管三个憨态可掬的儿童过马路,那和蔼的面容、亲切的眼神,真正实践了“人民警察爱人民”的口号;1985年去世的著名化学家杨石先,是选取了他在实验室工作的场景,足踏棕色釉面地砖,手中擎着吸管和玻璃容器;医道精湛的朱宪彝夹着文档满面笑容朝我们走来;而至今让天津铁厂万名职工缅怀的田守道,似乎刚刚跑了几十里山路,访问了几户特困家庭归来。他坐在岩石上凝望那直插蓝天的高炉、烧结厂、十里铁城,他在沉思、在遐想,脑海里构筑着天津铁厂灿烂的明天。五位劳模是五种行业劳动者的杰出代表,正如天津市总工会在“壬午铭”中所写的那样:津门楷模职工精英有口皆碑辉煌永存继往开来弘扬先进壮哉天津万马奔腾在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开辟“楷模园”,为五位曾为本市建设事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劳模塑铜像供全市人民瞻仰,这是党和政府对劳动模范的历史性肯定,此举受到各界人士的赞扬。记者为此深入采访了二宫李淑珍主任和陈元忠副主任,进一步了解了青铜像后面的故事。
陈元忠说,二宫是1952年建成的向全市职工开放的工人文化宫,40年来,在这片占地460余亩的土地上同样演绎着历史沧桑。当前,市场经济大潮冲破旧体制的桎梏,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职工岗位等都在资源整合中疾速变化。但是,有一大批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他们是历年来的劳模,是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中流砥柱;他们现在有的健在、有的离开了人间,但他们的敬业精神犹若一面面火红的旗帜,始终激励我们前进。因此,在构想“楷模园”,为先进劳动者的杰出代表塑像是众口铄金,众望所归的好事。这也是劳模塑像创意的初衷。
二宫,作为本市集休闲和文化活动于一体的职工文化阵地,它本身也有一个开辟特色景点,招徕游客,合理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而对二宫来说,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职工,搞特色景点则倾向于搞反映现阶段工运史的劳模雕塑。动议提出后,便形成了正式报告。这份报告得到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散襄军的关心和重视。散主席指出:搞劳模雕像的建议很好,但不要搞成纪念性的,要搞观赏性与纪念性相结合的雕像,通过一组现代劳模光彩形象的塑造,更好地反映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陈元忠说到这儿,那深湛的目光凝望着浮萍泛绿、雾霭紧锁的人工湖面,言简意赅地说,我们在市总的支持下,决定从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影响的已故劳模中进行筛选。于是,查资料、阅文档,从几十位已故劳模浩瀚历史画卷中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对象,又以这些对象为基础,进行各界代表、专家的共同论证,最终确定了五位广泛受到尊重,其事迹足以誉为社会楷模的老劳模……如天铁工会主席田守道,是天铁职工津津乐道的好主席,他逢年过节给职工送鱼送肉是经常事,他甚至连1张电影票都忘不了要给一线职工。所以,雕塑的背景是在山坡上,是田守道进行长途跋涉后的休息,他摘下安全帽,在凝望、在考虑职工生活……为了更高、更强烈、更形象、更直观地表现劳模们宽阔博大的精神世界,我们还请了著名雕塑家王家斌、刘鑫、王鹤进行创作。其中,王家斌是天津美院教授,大型雕塑《斗转星移》和《劳动创造辉煌》的作者;一级雕塑家刘鑫在天津歌舞剧院工作,他们的作品注重人物刻划,造型细腻。正是津门颇具实力的大雕塑家,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具有思想深度的大作品……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楷模园构思创意于2001年底,其“选址——内容———完成时间——资金”的可行性研究周期较长,市总工会保卫部、事业部、宣传部、市劳模协会和二宫都积极参与了这项工作。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批复已是2002年3月末,4月份王家斌等介入画稿,初稿几经修改,4月5日基本定稿,后开始制作泥塑。泥塑是画稿的三维立体化,难度大,不但求形似,还要求神似。王家斌教授在制作杨石先泥塑时,曾想方设法请来杨校长的儿子鉴定。泥塑过关后,便继而制作玻璃钢塑像,这是从画稿开始的第三道工序,一切审核无误才转入最终工序——浇铸青铜像。五位劳模的铜像是在北京市的昌平和通县的铜铸厂浇注的,工艺很复杂,需在玻璃钢塑像基础上制出蜡模,随后翻砂、定型、浇铸;浇铸完毕后,还要进行焊接和打磨。刘鑫老师所创作的两尊塑像直到4月18日才将蜡模搞定,所以,时间紧、任务重、质量高,又是这次劳模塑像的特色。
除了铜像外,楷模园还有采购石材的任务,按设计要求需用震旦纪层叠岩。陈元忠谈到这件事时,还隐隐感到侥幸。他说,在蓟县九顶山转了一天也没选着几块像样的石头。但在回招待所的路上,适逢一个专做磨盘的石材加工厂,不料,在横七竖八的石料堆里竟发现了一块1.4m×1.2m的上好石料。现在,这块石头竖在楷模园的东侧,上面镌刻着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同志的亲笔题词:“津门楷模”。那四个红色大字,那层次分明的古老岩石,又给楷模园增添了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