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多达十几册的影集中,有两张极为特殊的照片——早期革命活动家李季达的雕像照。
照片尽管是雕塑,但将李季达同志战斗的一生和崇高的精神表现无遗。那燃烧的目光使人触摸到革命先烈的理想和信念。而这种感觉又与我以往听过李季达早年的一些革命故事有关。李秀达目睹“一战”期间中国国民疾苦,萌发了救国安民的志向。后来,又为寻找“济世良策”不惜代价,如拒绝居家完婚,放弃优裕生活,尤其是毅然“永别”慈爱的母亲。他深知母子情深,但又深知古来忠孝难全,最后留书:“留家尽教,壮志难酬,儿到天涯,不忘母恩。”之后,便于1920年12月15日在沪只身登上“智利号”轮而去,成为全国第十七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后来,李季达在异国他乡勤工苦读,走过了崎岖坎坷的探求之路,终于寻觅得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真理,并于1924年,成为中共旅欧总支部法国支部的一名党员。后不久,被组织选派赴苏联某共产主义大学深造。
李季达在“五卅”运动前夕回国,不久调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他受命于革命形势发生“聚变”之际,但勇敢地肩负起历史重任,始终站在斗争前列。他曾先后领导指挥的天津纺织工人大罢工和天津海员大罢工,规模空前,旷日持久,震惊全国。无论从经济抑或政治角度,都给帝国主义、反动军阀以沉重打击。革命进入高潮,组织也得以迅速发展,结果引起了敌人的恐惧和仇恨。李季达临危不惧,从容应对。即使在“4·12”反革命政变期间,到处笼罩着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他也能因势利导采取行动,竭力减少损失。如有一次将改变斗争策略的组织决定,以在“新中央大戏院”看戏的名义巧妙传达下去,令敌人措手不及。
1927年8月16日李季达同志在津被捕,时任中共直隶省委宣传部长和工人部长,兼任天津市委书记。他被捕后在狱中受尽种种非刑,多次昏死过去;但他铮铮铁骨,始终坚贞不屈。敌人一无所获,最后决定将其杀害。11月18日下午同时押赴刑场的共有三人。当天天津《益世报》以《党犯临刑无惧色》为题作了报道,文中描述李季达等虽“须发过长,但面无惧色”,临别路上一面大声演说,一面高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气壮山河,怒发冲冠,持续一个多小时”,直至他倒下的最后一息止。“其壮烈情景,感天惊地,鹄立候观的津埠人民更无不为之感动”。是时,李季达年仅27岁,据悉结婚不过11个月。
时间走过了漫长的四分之三个世纪,李季达用青春和鲜血铸造的丰碑,始终镌刻着他的人生足迹和精神境界:对真理的热烈追求,对革命的鞠躬尽瘁,对死亡的无所畏惧……
望着照片上李季达的雕像,那燃烧的目光似乎化作火红的晚霞。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更加波澜壮阔,在庆祝建党81周年之际,我们歌颂先烈的革命精神和照耀千秋万代的不灭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