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过完“六一”国际儿童节,转眼又到了我国夏季最大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
在我国古代“五”与“午”同音,“端”与“初”同义,端午亦称“初五”。五月五日,月与日都是五,故又称“重五”,或“重午”。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说法,流传久远、影响最大的是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之说。
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因“博闻强记,明于治乱,闲于辞令”受楚怀王重用,任以仅次于宰相的左徒之职。后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太子子兰当政之后,他又遭流放。秦军攻破郢城后,屈原感到理想已完全破灭,遂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入汨罗江,为理想而献身了。屈原不仅是政治革新家,而且是传大的诗人。他的《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作品,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的高洁的品德,爱国主义精神和与日月同光的伟大诗篇,使他受到了历代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崇拜。即使在世界文化史上,他也完全可以和其他国家的伟大诗人并列而毫无愧色。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一项节俗。粽子亦名角黍。汉代已有吃粽子的习俗。《风俗通》记载:“节日前一天,用菰芦叶裹粘米,以淳浓的灰汁煮熟,在端午节吃。当时的粽子并没有纪念意义,它与端午的避恶驱毒均属夏令风俗。俗谚云:“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不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可见粽子既是一种夏令食品,又是标志着季节转换的节物。
魏晋之后,楚人才按照自己的心愿,把这一时令佳品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于是,这本来与屈原无关的节物,便成了祭品,便有了特殊的纪念意义。
唐玄宗曾于端午日“召儒雅,宴高朋”,并有《端午三殿宴群臣》诗记其事,“四时花意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宋代诗人们写了不少端午日帖子词,从中约略可见宫廷中喜食粽子的情况:“浅囿含桃老,雕盘角黍香”“粽成八九子,缕结就千丝”(孙觌《皇帝阖五首》)“九子粽香仙醴熟,共瞻宸极祝千春”(晏殊《内廷四首》),宋代的宫廷如此,民间每至端午它也是家家必备的节日食品。
明清时端午节吃粽子仍沿袭不衰,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还出现了一种供装饰之用的角黍。也就是现在俗称的“老虎搭拉”了。
从古代到现代,赛龙舟与吃粽子是端午节主要节俗活动。现代诗人们为了寻找一个诗友相聚,畅怀交谈,赛诗比文的好时机,于是端午节也就演变成了当今的“诗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