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明从这里启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7463
颗粒名称: 社区文明从这里启航
其他题名: ——河东区中山门街道创建文明社区“五个一”活动纪实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报道了中山门社区在区委、区政府、区文明委的领导下,通过实施“五个一”工程,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素质,走出了一条社区文明创建的新路子。文章介绍了中山门社区的背景和历史,以及其在创建文明社区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 河东区 社区文明 工人新村

内容

编者按:区委、区政府、区文明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以创建文明社区“五个一”工程为载体,以提高社区居民群众整体素质为着力点,全面加强社区建设,走出了一条社区文明创建的新路子。中山门社区是全区“五个一”活动第一个达标社区,其创建优美家园,营造精神乐园,打造服务社区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各单位学习和借鉴。
  这里曾是最大的工人新村:1952年,由一大批脱下硝烟军装的士兵和放下镰刀的农民转成的产业工人,成为这片热土上最早的主人。
  这里曾是全市危改难点大片:几十年过去了,35万平方米的危陋平房脏乱拥挤,破烂不堪,年年遭淹泡,14000户居民生活在“三级跳坑”。
  这里变成了安居的家园:五年危改,旧貌换新颜。一座座高楼拨地起,千百栋广厦连成片。
  这里变成了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耗资800余万元,历时9个月完成了“五个一”创建工程。继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创建文明社区“五个一”活动先进社区称号之后,2002年1月,在中央文明办、国家民政部确定的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候选单位公示中榜上有名!
  这就是中山门工人新村历经半个世纪风雨沧桑所走过的轨迹。今天,我们惊叹的不仅是发生巨变的中山门新貌,还有那拂面吹来的社区文明新风。
  创建优美家园
  当饱受淹泡挨冻之苦的中山门老百姓走出“三级跳坑”,搬进宽敞明亮的大楼单元房时,住了几十年危陋平房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却没有被抛掉,也随之“入住”了新房:一些该扔不扔的破家具、大小物件在楼道内乱摆乱放,在小区内乱堆乱占;楼群间垃圾成片,瓦砾成堆,墙上到处是乱贴乱画。这些脏乱现象和崭新的楼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十几万人口要生活,数千名商贩要吃饭,一时间,中山门地区随处可见乱摆乱卖,条条道路变成了集贸市场。人难走、车难行,环境脏、秩序乱成了这里的突出问题,也成了治理上的老大难。
  对一个重新改造的旧城区来说,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从何处入手?1999年,区委、区政府、区文明委就把尚在改造中的中山门地区列为全区创建精神文明重点地区。环境是社区文明的基础和抓手。2000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和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市民总校、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社区花园、社区集贸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社区“五个一”工程,为彻底治理中山门地区环境面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中山门街道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工作思路,坚持起步晚进度不能慢,基础差标准不能降的争创一流精神,在区文明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充分调动区各职能部门和驻街单位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决心创建整洁优美的社区环境。
  社区无市场,马路便遭殃。只有建厅退路,规范市场,才能彻底根治中山门地区乱摆乱卖这一久治不愈的顽症。中山门街道从大局出发,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压缩一切支出,挤出资金建成了两个大型厅式市场,但仍满足不了商贩进厅经营的需要。他们又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多方协调社区单位又投资兴建了两个大型厅式市场。这样,总投资700余万元、总面积18000多平方米、容纳1400个摊位的四个集贸市场的建成,起到了“建池养鱼”的明显效果。商贩们在组织动员下纷纷进驻市场,退出了地区内所有的占路市场。道路畅通了,环境整洁了,秩序井然了,居民心情畅快了。一年来,中山门街道先后安置了600多名特困群众、下岗职工、残疾人进厅经营。受益商贩动情地说:“市场就是单位,摊位就是岗位”。
  人人住社区,人人必须爱社区。中山门街道在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坚持治理与管理相结合,执法与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了“住小区,爱小区,自家门前净起来”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建立了由3000多人参加的“创建优美环境志愿者队伍”。各中小学校也成立了“爱绿护绿小分队”、“社区雏鹰小分队”。广大社区志愿者经常开展集中清整社区环境活动,向脏乱告别,向不文明行为宣战。经过两年来的创建实践活动,住小区、爱小区、管小区已成为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
  营造精神乐园
  如何凝聚群众力量,把“单位人”转化成“社区人”,发动9万多居民齐心协力营造自己的精神乐园?这是中山门街道面临的如何深化新时期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又一新课题。
  抓人先抓思想,抓思想必须先抓教育。只有把教育同社区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克服“两张皮”现象,实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虚功实做。中山门街道首先在教育阵地建设上不怕花钱,舍得投入。1999年投资40万元建成了社区市民总校和街道党校,并配备了齐全的电教设施。在社区单位的支持下,又投资9万余元为22个居民区的市民分校配齐了“三机”,首批创建的5个精品居民区已达到了“五机”(电视机、计算机、VCD、复印机、电话机)。在“五个一”创建活动中,又多方筹资建成了总面积1000平方米,包括图书馆、健身房、台球厅、书画工作室、网络活动室等文化娱乐设施的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同时建成了占地约5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之家、烈军属活动之家、残疾人之家。投资160余万元对占地39亩的社区公园——中山门公园进行了改造整修,增设了科普宣传长廊,投资60余万元购置了各类新的文体活动设施。修葺一新的中山门公园为社区居民休闲健身娱乐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场所。
  阵地成了宣传的载体,社区成了教育的基地。中山门街道充分发挥各类教育阵地的作用,聘请知名人士、教授、科技工作者、老教师、先进模范人物担任社区市民学校教员,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努力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他们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和居民群众需要,举办法制讲座、道德讲座、健康知识讲座等,对800余名下岗失业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结合全区开展的学科学、破迷信、树新风教育活动,他们在社区职工、机关干部和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了争做好市民、争做好公仆、争做好学生竞赛活动,大张旗鼓宣传文明市民守则和公民道德规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群众的文明素质,自觉参与社区各种公益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在2002年春节期间开展的“人人为困难群众做贡献”捐赠活动中,募捐站出现了社区居民排长队踊跃捐款捐物的感人场面。党员交出了“特殊党费”,学生拿出了压岁钱,残疾户、困难家庭也挤出部分救济款……驻街单位华北地质勘查局党委书记打着红旗带领全体员工向困难群众献上一片爱心。几年来,社区文明市民、文明楼院、文明家庭逐年增多。2001年,22244名市民被评为文明市民标兵和文明市民,712个楼院被评为文明楼院标兵和文明楼院,47户家庭被评为文明家庭标兵。70%的居民区达到了文明小区的标准。
  文明程度提高了,社区变成了居民的精神乐园。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街道一年四季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在充分发挥已有的各类文体设施的同时,开辟艺苑加强对社区11支业余文体活动团队的指导和管理。这些团队无论春夏秋冬活跃在社区各个点位,成为中山门一道独特文化风景。老年京剧团曾在市京剧票友大赛上获得三等奖,老年健身操表演获市社区运动会第二名。以“社区连着你和我”为主题的社区文化艺术节、社区体育运动会、消夏纳凉晚会、书法绘画笔会和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百鱼争游“三争”展示周等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真正把社区变成了居民群众其乐融融的精神家园。
  打造服务社区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创新,发展没有止境。在“五个一”工程创建之初,区文明委领导就把眼光放高、放远,要求创建工作要把解决居民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社区管理寓于社区服务中,全力打造服务型文明社区,真正让老百姓受益。新建成的700多平方米的中山门社区服务中心,是河东区委、区政府服务社区、方便群众的“办公超市”。设置了社会保障、家政服务、劳动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法律咨询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等30余个服务窗口,同时吸收了驻社区煤、水、电、供热、房管等窗口单位进驻。在服务中心内成立了全市第一家以心理咨询为主的“温馨话室”,开设了全市第一家为妇女进行“五期”检查的“计生技术服务部”。天检法律服务所、华泰旅行社联建分社、婚庆服务部、中山门街道房屋信息服务部等一批服务网点扎根社区,进一步拓宽了服务领域,服务项目更加符合群众的需求。本着让利于民、服务于民的工作原则,使居民群众足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到各种各样的优惠服务。中山门街道自完成“五个一”创建工程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70个学访团先后到这里参观学习。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学访团深有感触地评价道:“社区服务中心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在这里,干群关系越来越贴近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做到了虚功实做,软件硬抓,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老百姓受益不受益,满意不满意,关键要看服务功能发挥得怎样,到底能不能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办实事。中山门街道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提高服务质量、服务社区群众为主题的“正行风,树新风,共建文明新社区”活动,规范办公秩序,强化政务公开,设立政务监督岗和监督电话,坚持领导干部值班制度,直接面向群众,了解社情民意。一年来,群众的满意率不断提高,截止今年3月份,群众信访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针对社区困难户多、下岗职工多的实际,2001年,服务中心先后开办了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8个专业培训班,免费培训下岗失业职工745人。同时“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兴办“风味食廊”等创造就业岗位500余个。
  社会救助社会办,让爱心和奉献在社区服务中闪光,这是中山门社区在广泛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中频闪的亮点。早在1998年,中山门街道就在全市率先实施了“绿色救助工程”,使240多户困难家庭得到了各种救助。几年来,他们针对社区困难户增多和承担社会费用变化的实际情况,不断增添新的救助内容,开辟新的救助方式,广泛动员社区内的学校、医院、房管、工商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为困难户减免学费、医疗费、冬季取暖费等,尽心竭力给予困难家庭一些生活补助和其他服务。中山门房管站、中山门派出所还同辖区内的困难户、困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仅2001年救助金额就达2万余元。
  您现在走进中山门,一股社区文明清新之风会扑面而来。“五个一”工程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打造的不仅是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打造了一方精神文明。今日中山门,高楼鳞次栉比,环境优美整洁,道路宽敞畅通,公交四通八达,超市货源丰富,市场管理有序。这是一个全新的社区,迷人的社区,她已扬起了文明的风帆,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远航。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司淑华
责任者